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季节性变化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因此亟需加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季节性变化临床管理,通过切实有效的血压管理策略,最终实现心血管事件的下降。4.1加强家庭血压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血压的季节性变化幅度 相对于诊室血压测量,家庭血压监测是一种高重复性和可靠的预测心血管并发症的有用工具。家庭血压监测在家中进行,测量次数和天数均可较多,可更准确、全面反映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水平。目前电子血压计已普遍进入家庭,许多高血压患者都可较规范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也有助于发现血压的季节性变化。基于电子血压装置测量的降压目标治疗(hypertension objective treatment based on measurement by electrical devices of blood pressure,HOMED-BP)研究利用家庭血压监测设备,观察了患者的血压季节性变化与心血管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患者每年在夏季(7-8月)和冬季(1-2月)都进行晨间血压的家庭测量(剔除一个季节测量时间<5 d的患者),根据家庭平均血压的变化幅度进行分组观察,发现夏季到冬季血压逆向变化者(Δ收缩压/Δ舒张压<0/0 mm Hg)和血压大幅度变化者(Δ收缩压/Δ舒张压≥9.1/4.5 mm Hg)较血压小幅度变化者(Δ收缩压/Δ舒张压在0~4.8/0~2.4 mm Hg)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升高[HR=3.07(P=0.004)和2.02(P=0.041)]。 关于家庭血压监测的建议:(1)高血压患者应在每年进入初期夏季和冬季定期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尤其是气温大幅变化的换季期间,观察评估血压随外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情况,当血压出现显著变化时应及时咨询医生。(2)家庭血压监测时,应每日早、晚测量血压,每次测量应在坐位休息5 min后,测量2~3次,间隔1 min,记录并取多次测量平均值为当次血压值。通常,早上血压测量应于起床后1 h内、服用降压药前、餐前和剧烈活动前进行。晚间血压测量于晚饭后、睡觉前进行。不论早晚,测量血压前均应注意排空膀胱,并记录起床、睡觉、三餐及服药时间。(3)家庭血压监测如无专业指导与配套的系统服务,可能导致患者频繁监测血压,产生对血压变化的焦虑,医生应加以关注。(4)心房颤动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期间或持续存在时,家庭血压监测值往往低于实际血压水平。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排除白大衣效应,可测量全天的血压水平,包括清晨、睡眠过程中的血压,发现隐蔽性高血压。相较于诊室血压和家庭血压,动态血压能更准确反映血压的客观变化,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在血压的季节性变化中,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发现季节变化带来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及时发现夜间高血压,尤其是夏季夜间高血压的发生。 关于动态血压监测的建议:(1)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或社区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动态血压监测项目。(2)高血压患者尤其已知血压水平随季节变化波动的高血压患者,或血压容易随季节变化波动的患者,包括老年高血压患者或合并CKD、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每年在夏季和冬季至少进行1次动态血压监测,及时了解昼夜血压波动情况,警惕夜间血压升高。 4.2灵活调整降压方案,血压全程、全面达标 4.2.1 降压目标值 2015年收缩压干预试验(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SPRINT)研究结果公布以来,欧美主要高血压管理指南均对降压的目标值作出相应调整。2017版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首次推荐将血压<130/80 mm Hg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目标。2018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高血压学会(ESH)高血压管理指南推荐如能耐受,所有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30/80 mm Hg或更低。2020版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也提出降压最佳目标是血压<130/80 mm Hg。我国现行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降压目标值仍推荐血压<140/90 mm Hg,中国人群的血压目标值是否需要调整,有待于专家论证。 老年高血压人群血压干预策略研究(study on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of antihypertensive target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STEP)是由我国学者发起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年龄60~80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 511例,主要目的是评估将收缩压降到110~130 mm Hg相比130~150 mm Hg能否减少60~80岁老年人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结果显示,与标准降压组相比,强化降压组主要复合终点相对风险降低26%(3.5%比4.6%,P=0.007),心血管病死亡相对风险降低28%(0.1%比0.2%),脑卒中相对风险降低33%(0.3%比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对风险降低33%(0.4%比0.6%),心力衰竭相对风险降低73%(0.03%比0.09%)。强化降压组总体安全性良好,没有增加肾功能损害[如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30 mL/(min·1.73 m2)的比例:0.3%比0.3%]。但该研究的对象未包括年龄>80岁高龄老年人群。 综上所述,本共识建议降压目标值可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有研究显示,若患者耐受良好,将收缩压调整到110~130 mm Hg可以得到更多临床获益。 4.2.2 灵活调整降压药,确保血压全程、全面达标 血压的季节性变化普遍存在,且与高血压预后密切相关,提示临床需要灵活调整降压药治疗方案。高血压患者在冬季气温降低时可能出现血压大幅升高的季节性波动,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合并CKD的高血压患者。这可能成为诱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因素之一,所以应加强冬季血压监测,发现血压有显著升高者,应及时就医,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可上调药物剂量或种类,强化降压,争取实现血压及早达标。 冬季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夏季可能出现低血压症状。如发现血压下降幅度较大,且伴有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同时应加测24 h动态血压,以避免遗漏可能的夜间血压升高,防止下调药物剂量造成夜间血压不达标。 4.2.3 季节交替时提前干预,避免血压季节性变异幅度过大 Hanazawa等在HOMED-BP研究中发现,在夏季向冬季变化时,在冬季来临之前(9-11月)早期增加降压药剂量或种类与冬季来临后再调整用药组相比,早期调药组血压升高幅度明显小于晚期调药组(3.9/1.2比7.3/3.1 mm Hg,P<0.001),早期调药组血压达标率显著优于晚期调药组(65.2%比54.3%,P<0.001);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冬季向夏季变化时,在夏季来临前(3-5月)减少降压药剂量或种类较晚期调药组显著缩小季节交替带来的血压变异幅度(4.4/2.1比7.1/3.4 mm Hg,P<0.001)。基于此,2020年ESH血压季节性变化专家共识建议在季节变化来临前早期调整药物治疗。因此,建议对于既往冬季降压困难、血压不达标的患者,或夏季血压过低、出现黑蒙或晕眩或产生血压相关肾脏不良事件的患者,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可考虑在冬夏来临前早期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同时,我们也期待不远的未来有更多高质量的中国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 4.2.4 关注“候鸟式”生活方式对血压变异的影响 除了季节变化本身对血压波动的影响外,“候鸟式”生活方式及其对血压与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也是很值得关注的一种现象。我国北方居民到南方过冬、南方居民到北方避暑,都可能因为短时间内环境温度显著变化导致血压明显波动,甚至诱发不良心血管事件。对已患有心血管病,特别是老年患者尤应注意。对于这些个体,在远途旅行前后数周内应注意增加血压测量,及时了解血压变化。若出现血压大幅度波动,需适时调整降压治疗强度,避免因环境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改变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 5 共识推荐意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