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祖道场不在广东,在鄂东

本编委 鄂东文史哲 2022-12-28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蕲黄禅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客人问:六祖道场在哪里?我告曰:在今日湖北省黄梅县城东禅公园内的东禅古寺。客人问:有依据吗?我答:绝不打诳语,听我一一说来。

一、《六祖坛经》如是说,毛主席也高度推崇这位禅宗大师。


《六祖坛经》第一卷开篇原文 :大师告众曰:“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对禅宗六祖惠能,毛主席情有独钟,他多次在党内不同场合高度推崇这位承前启后的禅宗大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讲话时说: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惠能和尚,河北人,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他的《六祖坛经》是非常深刻的,你们应该向六祖学习”。《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可视为是六祖的语录本。其大师告众曰,类似于六祖的自我介绍。因此,六祖得衣受法源于东禅可信。
二、有历史文物为证。古人的遗物,今人的瑰宝,文物的证史作用,体现为它是历史的见证,表现为文物内涵对文献记载的证实价值。东禅寺特有的历史文物虽不说话却告诉后人,五祖曾在东禅弘法养母,六祖曾负坠腰石在东禅槽房劳作。
物证一是作为湖北省文物保护的佛母塔。弘忍继承禅宗做了五祖方丈后,来到四祖寺东边县城郊处的一座禅寺即东禅寺讲经说法。佛母塔是五祖得法后在东禅寺弘法,把母亲接到东禅寺旁歇息,并为其修建的一所“养母堂”。该塔为元代建筑,麻石仿木结构,三层楼阁式,高,2.15米。方形塔基,上置六边形须弥座,束腰处线刻壸门。每层塔身南面凿佛龛,浮雕莲花座佛。一层龛的右侧上镌:“大元延佑改元岁次甲寅三月二十五日”等字,为楷书阴刻竖写三行。塔檐为山花蕉叶状,宝珠塔刹,是境内尚存的唯一元塔。

物证二,唐代画家吴道子(约680~759年)的“传衣图”。“传衣图”是惠能在此得衣的最早的物据。吴道子画史尊称吴生,被唐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画工祖师。这样一位大画家给东禅寺画“传衣图”,证惠能在此得衣可信度高。千百年来,东禅寺历经兵燹变迁,但“丹青尚依然”。
物证三是“六祖坠腰石”。“六祖坠腰石”是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东禅寺留下的遗物。湖北黄梅县博物馆所珍藏的坠腰石,长0.4米,宽0.35米,厚0.1米,重约14公斤。《王骧陆居士全集》中《坛经述旨附录•六祖大师事略》中载:“师坠腰石,镌‘龙朔元年卢居士志’八字。此石向存黄梅东禅。明嘉靖间,粤中宦者于彼请归曹溪,今尚存。”(北磵集》卷九(宋•释居简撰)。
《蕲州东禅干僧堂䟽》诗题注有“东禅乃卢祖传衣之地,坠腰石尚在此。”清代康熙间刻《湖廣通志》卷八《山川志》中有:“坠腰石,在东禅寺,六祖坠腰舂米者。这些坠腰石,在东禅寺的史载具有唯一性,排他性。顺治朝出生的前清进士黄利通在东禅寺新田记中记叙:顺治初,土人得坠腰石于地中。父老聚观如堵,喟然曹溪一宗,粒粒辛苦中来。赖诸佛之灵护,持旧物,显见於风磨水啮,昆明灰冷之余。(见乾隆黄梅县志一百九十四页及光绪丙子县志六二八页)
物证四,东禅寺同时建有五祖殿扣六祖殿。寺有六祖殿,汪可受建五祖殿,石昆玉建后厅,都是五祖六祖在此弘法传衣物证。在一寺内同时建有五祖殿和六祖殿的仅有此寺,别无二处,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三、史志记载与文物相互印证。2017年8月,黄梅县时任县委书记马艳舟在《清代黄梅县志合订本序》中说:志书是一方之全史,其资政、教化、存史功能,是其他任何文献资料都无可替代的。黄梅有顺治、乾隆、光绪三部旧志存世,但因年代久远,民间早已失传。整理出版旧志,是传承地方文脉,扩大旧志开发利用,服务黄梅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现从马书记主持出版的黄梅旧志中,摘录下列文献资料,以证六祖得衣受法于东禅寺。
一是光绪县志:所载县治全图西南城外标示“东禅寺,六祖道场”,图示与县志中的文字表述完全一致,相互印证,足以证实东禅寺是六祖道场。(见1996年版光绪黄梅县志第18页)
二是顺治黄梅县志卷之八东禅寺条目(佛母塔附见):在县西南城外,五祖以徒众云集,寺不能容,乃辟东禅,以广其化,其寺甚大。有佛母塔,即当日养母堂,母寂,即以此地葬之,封骨有塔,覆塔有殿,去寺仅数武。该记录证实五祖在东禅寺弘法与养母的史实。(见2017年版顺治黄梅县志第138页)
三是乾隆黄梅县志东禅寺条目:在邑西南城外,为六祖受衣钵处,寺有六祖殿,汪可受建五祖殿,石昆玉建后厅,乾隆十六年邑人白象彩重建。引用了黄利通《东禅寺新田记》(全文):东禅寺距梅城里许,岭南庐大师从满大师受法处。传称舂米糟厂,即其地也。自一钵旋南后,五家立帜互四天下迺慈传衣故土。千年来,书志缺如,刹竿兴替,其详不可得闻已。顺治初,土人得坠腰石于地中。父老聚观如堵,喟然曹溪一宗,实厸粒粒辛苦中来。赖诸佛之灵护,持旧物,显见於风磨水啮,昆明灰冷之余。(见2017年版乾隆黄梅县志194页)四是光绪黄梅县志东禅寺条目:在西南城外,为六祖受衣钵处。寺有六祖殿,汪可受建五祖殿,石昆玉建后厅,毁。乾隆十七年邑人白象彩重建,咸丰五年贼毁。(见1996年版光绪黄梅县志第116页)

五是清代康熙间刻《湖廣通志》卷八《山川志》中有:“坠腰石,在东禅寺,六祖坠腰舂米者吴道子传衣图。”
六是乾隆黄梅县志:明荆王维庭《重修五祖寺记》粤自达摩入华,历数百年,而弘岭出世焉。透悟不二法门,皈依如来宗旨,修行于黄梅东禅寺,僧徒云集,持诵金刚经,能见性直了一成佛,为大满禅师嗣法。岭南卢惠能领会应无所往,而生其心,偈语顿豁,遂授以衣钵为六祖。(见2017年版乾隆县志第190页)
七是光绪黄梅县志斦载元朝虞集伯生《欶赐黄梅重建五祖禅师寺碑文》。该碑后通称元碑,在黄梅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因该碑文是元文宗诏翰林直学士虞集为所作。二因该碑确认天子赐四祖号曰妙智正觉禅师,五祖号曰妙园普觉禅师。三因记录了文宗政赐寺额曰东山五祖寺。碑文开篇即称:禅宗第五代祖师讳弘忍,生蕲川黄梅。即黄梅为道场,说法度人。传信之衣,既有所付,遂去县三十里入冯茂山以居(见1996年版光绪县志第611页)。证明五祖传法惠能在前,入冯茂山建寺在后。
八是光绪黄梅县志:明朝胡凤《重修天下祖庭记》载德坚进日:“本寺建自唐代宗,多历年所……(见1996年版光绪黄梅县志622页)唐代宗在位是727—779年间。惠能生卒年是638—713年,五祖寺建寺时间迟于六祖得衣受法时间。九是光绪县志载明朝石昆玉《興复寺新田记》。文章开篇即曰:粤自密教西来,五祖而传至满大师,再世受生,七岁证谛,东禅演化,冯茂归真,阅世七十余年,度人百千亿众(见1996年版光绪县志195页)。该段叙述清楚地说明了五祖东禅演化在前,冯茂归真在后,东禅演化是五祖人生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十是光绪《黄梅县志》五祖寺条目载:“县东北二十五里,昔冯茂长老以其山为大满禅师建道场,一名东山,一名冯茂山。唐宣宗敕建大中东山寺。”(见1996年版光绪黄梅县志第116页)唐宣宗是唐第十六位皇帝,810--859年,而六祖彗能生卒638--713年,证明五祖传法在先,借山建寺在后。
四、历代高僧大德、达官贵人、诗词名家,多为六祖出东禅的粉丝。
自古以来,游览黄梅东禅寺者不计其数,留有诗赋文章大有人在,现录几首如下:
宋代高僧释了惠诗曰:

夯担不担柴,通经不识字。

新州路上人,中书堂里事。

三更月照东禅寺。


高僧五句诗,写岀了不担柴,不识字新州人惠能,三更同照东禅寺,写岀了惠能在东禅寺受法这一段史事。
晦山戒显所题之诗:

块石绳穿祖迹留,曹溪血汗此中收。

应知一片东山月,长照支那四百洲。


戒显禅师题咏的是六祖在东禅寺的遗物坠腰石。晦山戒显禅师,临济宗,为中国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其创始人文偃居韶州云门山(今属广东乳源)弘法而得名。得悟之后的晦山戒显禅师,开始在庐山开展法席,后到法云居弘法。宋代王之道(1093—1169),来黄梅东禅寺游览时,曾写《黄梅东禅寺》诗:


南晋今黄梅,东禅旧青莲。曹溪竟何许,龙朔知几年。我闻二祖师,属袂兹褊褼。片言道有契,千古衣相传。栽松与舂矶,为此一大缘。朝追固若迫,夜度亦大遄。迩来五百载,兵火数变迁。惟余坠腰石,绳窍徒空穿。堂堂吴生画,笔法世所贤。绢素虽朽蠹,丹青尚依然。嗟予二三子,平生慕真诠。来游获瞻仰,投老当周旋。独恨走俗状,明朝又加鞭。临池更徘徊,圆荷汎漪涟。


王之道的诗是一首叙事诗,地点南晋是今黄梅,东禅旧靑莲。王之道字彥猷,自号相山居士,无为(今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历阳县丞,摄乌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为军,朝命为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迩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历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
清初“一代诗宗”王士祯(1634—1711)来黄梅曾游览过东禅寺等多地,其《游东禅寺》诗云:
谁识新州獦獠群,传衣夜半祖庭闻。水边孤寺半烟篠,郭外数峰空雪云。直是西来扫文字,翻令南北競纷纭。明朝稳把江头橹,水到浔阳九派分。
王士祯这首游东禅写的是五祖在东禅寺夜半传衣,送到江边。明末清初诗人黄景恒见六祖坠腰石设《问答篇》:
居士问:佛祖一偈称绝伦,碓头衣钵允得真。禅家原无争攘事,如何三更欲避人?禅师答:我来只为求脱栗,筛簸将完即便归。笑君鄙客尚未净,三更授我不是衣。又问:云因舂米腰无力,系石腰间力不息。不胜杼兮焉胜石,个中消息总难识。又答:石与我兮能当杼,我与石兮亦无办。本来非石亦非我,凭君疑真复疑幻。又问:肤创出虫良亦苦,取虫歺服岂近情。假令成佛皆若此,世上那复有生身?又答:济物无论大与小。修身还归不二门。试讯一毛不拔者,百年七尺存未存。又答:一去千祀石久离,发地重逢事亦奇。疑是名根尚未断,故将旧物引新诗。又答:顽石作我半世师,骚人赠石几句辞。名誉仍从心性得,无名不是好男儿。又问:苍寒苦质果难俦,贤愚稚叟尽来游。既云阐提有佛性,当面如何不点头?又答:无言乃是真说法,说法即蒙谤佛非。须识虎丘绝世事,但从正大作皈依。
清代进士梅雨田诗曰:

东禅南向塔门斜,一杵残钟散晚鸦。

霜冷禅床宵不寐,西池皓月照娘家。


清代举人余锡椿东禅寺五古诗:

步尽城西陽,行行见古寺。寺门额东禅,当年求佛地,老僧獦獠群,似识西来意。南宗暨北宗,向客言所自。我闻诸佛理,妙不关文字。双偈书璧间,有语总沾滞。我闻诸佛言,空空本妙谛。岂必借衣钵,方能定法嗣。受者竞何用,传者亦多事。失者胡相争,得者胡远避。遂令爱僧殊,纷纷起行刺。夫下有正道,传之不待器。天下有正学,得之不相忌。一贯缅尼山,前参而后赐。

清代诗人宛承琚写有五古诗《六祖坠腰石》诗云:

南能本无能,卢行本无行。负薪复舂粮,何当於佛性。槽厂八阅月,禅宗得其正。腰间石一卷,服勤抑何劲。中夜传衣法,上座莫与竞。石兮已所为,衣兮师所命。衣亦不留传,石亦无究竟。悟彻最上乘,无生灭垢净。所以南中来,曾不与石并。堕入尘盖中,犁耕出诸阱。或覆瓿支床,适用非所病。乃奉为宝物,因之致恭敬。痴人祈福佑,文人供吟咏。那知说偈时,无树亦非镜。况世逾千年,保无类优孟。球壁失其传,燕石操其胜。一物耻不知,真赝吾敢请。酌以平情论,三教参互证。得鱼可忘筌,堕地勿顾甑。不独本来无,妙契西方圣。


原在县城西郊的东禅寺,现居新梅城的城中,已辟为东禅公园。打开电视能看到节目主持人现场岀镜,面对广大观众解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黄梅县新建成的东禅公园,作为我县新建成不久的一座公园 ,可以说是一步一景,非常让人流连忘返,成为黄梅绿色新地标。历尽天华成此景,人在园中,园在城里。今天,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生态画卷正在梅城徐徐展开。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梅县大河镇黄桥村人,律师,现客居广东中山市。‍【链接】资讯成灾警世箴黄梅城长么样?让黎岭更美

鄂东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顾问:周慧  刘光天  田宇祥主编:李滨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 "阅读原文"留言        👉本平台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