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方印章的背后
一路向北,从西湖畔出发的36方印章,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落下了脚。
就在昨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泠印社主题创作印章捐赠仪式在此举行。西泠印社36位重量级社员创作的36方印章,永久在这里“安家”。
落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座精神坐标,是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殿堂。能在此被收藏展示的作品,须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经得起群众评判、行家鉴定、历史检验。
能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这批印章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一
古人常说“文以载道”,“金石”便是承载“道”的重要媒介。
36方印章,承载的是什么?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西泠印社精选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铁还需自身硬”等重要论述,精选党的文献中“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梦”“脱贫攻坚”“为人民服务”等重要词汇,作为印章的印文。
同时,精选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金句和党的文献中有关论述作为印章的边款文字,对印文进一步阐释。
在篆法风格方面,这批作品兼及战国秦汉古玺印、明清流派印等多种艺术风格,或大气磅礴,或婉约细腻,或高峻恣肆,或独辟蹊径。
篆刻作品的章法,则源于作者性格。有的平和,工稳端庄,不求险怪;有的宏阔,开阖有致,平中见大;有的古厚,古雅平正,平中见奇。
接下来,我们着重介绍几件作品。
比如,由韩天衡操刀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印,为汉印,大气庄重、线条古厚平正,又富有变化。如“产”字头部的留红,与“历”上方的留红、“览”与“馆”之间的留红呼应,“党”字的火字底曲线又与“产”字的文字头形成斜角呼应,就使全印有了空间节奏感,有了虚实、阴阳,可谓寓奇于平。
又如,陈振濂刻的这方“开天辟地”印,为流派印,并有鲜明的汉简风格。他将书法中大开大合的风格带进了篆刻作品中,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可谓痛快淋漓。
再如,李刚田刻的这方“大团结”印,以汉印为主基调,右边“疏可走马”,左边“密不透风”,疏密对比强烈,给人以视觉冲击。
总之,一方方印章,诉说着历史的故事、雕琢着岁月的不朽、赓续着血脉的传承,政治性与艺术性交相辉映,代表了当今篆刻界的艺术水准。
二
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说:
“在西泠印社的发展历程中,这样重大的创作题材、主流的创作题材,衔接一个时代的,还没有过。”
这次为国家刻印,西泠印社的艺术家们付诸了极大热情。
在西泠印社历史上,“爱国”这两个字颇具分量。
面对晚清时期中国遭遇列强瓜分的局面,首任社长吴昌硕走上街头振臂疾呼,渴望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留下篆书作品《强其骨》和篆刻作品《强其骨》。
这股子精气神,与西泠印社相依相伴,走过了119年。
如今,国家有需要,艺术家们无比珍视这次创作机会。
他们平均年龄已近古稀,有的封刀多年,有的身体不便,但接到任务后,都满怀对党的深厚感情,秉持对艺术创作的传世匠心,高质量高水准完成了36方印章的篆刻。
年龄最长的张耕源,出生于1938年,今年84周岁。
从接到任务开始,他的心里一直都不平静。他说,“从方方面面讲,这10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觉得‘新时代’3个字,充分体现了我们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功绩。”
“我感到很幸运,能够刻这样一个内容,是一种责任感,也有一种自豪感。”张耕源说。
副社长韩天衡接到创作任务时正在住院。出院后,他克服身体虚弱,构思了十五六稿,细细打磨,完成了作品。
在电话中,韩老说,“这是一座殿堂,意义非凡。作为一名入党60年的老党员,能够刻这样一方印章,感到任务神圣、责任重大、非常荣幸。”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无论是平整规矩、朱白对照、协调统一、韵律呼应,还是对称装饰、求异变化、参差相间,都体现了美感。
三
篆刻,不单单是“在石头上刻字”,还集中了书法、绘画、设计、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涉及古文字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等多个学科。
印文或大或小,或粗或细,或阴或阳,或厚重古朴、或轻盈灵动。
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枚枚印章,见证了百年的文化积淀,彰显了篆刻大师的艰苦磨练和文化修养,折射出无形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传承。
一百多年来,西泠印社坚持学术立社,一位位大师始终怀着对篆刻的热爱和执著。
时至今日,西泠印社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和一到两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积极推动国际印学研究和学科体系化进程。
这种力量是奉献。
西泠印社现有2.5万余件社藏文物及资料,其中文物9958件,一级文物126件。它们多数来自历代社员、社员亲属与海内外友人的个人捐献,这些珍宝是西泠印社作为“天下第一名社”的重要根基。
此外,西泠印社还保留着成立初期每年两季雅集的传统。春季雅集合仰先贤、切磋艺事;秋季雅集登高赋诗、一快胸襟。
现任执行社长刘江曾说:
“刻印如修身,就是一刀一刀切下,将无价值的东西剔除掉,给石头赋予人格,为人格增添石性。”
篆刻最是讲究布局。知白守黑,手起刀落,艺术家的每一次选择、每一笔刀痕,都是布局。
刀下千钧,石上万象。其实,印石与人世间的道理一样,布局当中,还讲究一个筋骨、气息。
西泠印社走过百余年,但它还在闯、还在创,常新常存。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