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核心地位+第一动力”,创新的分量为何这么重?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10-25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最近,有媒体盘点出了中国超级工程里的“世界之最”,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大波热议:


白鹤滩水电站是目前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新疆和若铁路开通运营,让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完成“最后一块拼图”……


有网友称,“中国制造就是中国骄傲”。


而如果我们往深了扒一扒,超级工程的背后,实际上凝聚了大量自主研发的新科技,科技自强自立的背后,最终则是创新的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2次提到创新,并深刻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报告中还有一处提到:创新是第一动力。


我们来理一理,“核心地位+第一动力”,创新的分量为何这么重?


白鹤滩水电站。图源:新华社



从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无不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欧美几个发达国家就是抓住了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创新机会而一跃跨入现代化行列,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振兴,并引领时代的走向和世界的发展。


有创新就会有发展,谋创新就能谋未来。涅槃于一穷二白旧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化,也经历了无数次以创新求发展的浴火重生。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稳步加快。从2012年到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


科技创新在企业壮大、产业升级、区域发展、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带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实现突破,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重大成果。


九天之外传来的“感觉良好”,深潜海底万米的“妙不可言”,乘坐“复兴号”飞驰万里,睁开“天眼”仰观浩渺宇宙......这些,都成了网民心中中国科技创新的“名场面”,成了我们心中升腾起的自信和自豪。


“中国天眼”全景。图源:新华社




科技创新是大国竞争的核心领域。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水平。


一个经典的故事是,1960年前后,一套重量为3公斤的精密光学坐标镗床主轴轴承,外商对我们的要价竟相当于和轴承同等重量的黄金或6吨重的对虾。直到我们通过自主创新成功攻关,才不再需要依赖进口。


这至少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把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总体安全。


第二,在现代世界体系中,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分工。位于“中心地区”的发达国家享有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而位于“边缘地区”的欠发达国家只能提供原材料、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这一格局让资本和价值源源不断地向“中心地区”聚集并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这些年,我们在科技“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型过程中遭遇了“追赶的极限”,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愈发突出。


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中,我国“缺芯少核”的科技短板暴露了出来。美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地位一方面禁止关键技术流入中国,推动高科技产业链的“对华脱钩”;另一方面阻碍我国核心技术研发,企图将我国彻底压制在产业链中低端。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正是因为我国科技实力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一些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才引发了美西方国家的战略焦虑,并招致不惜成本的封锁和打压。


然而,我们的目标绝不是跟着西方国家亦步亦趋。我们要开拓出中国式现代化路径,这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科技创新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无疑更加凸显。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天河机房,测试“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图源:新华社




东部沿海省份浙江,为创新之路探了路。


早在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为浙江定下了用15年时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基本建成科技强省的目标。当年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这个会议名称,被习近平同志修改为“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几字之变,意图更加清晰,导向更加明确。


一路走来,“自主创新”这面旗帜始终在之江大地上高高飘扬。今天的浙江,已经拥有良好的科创环境和氛围,三大科创高地加速打造。很多人一提到科创大走廊、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就想到浙江,这些高能级的平台不仅是浙江的“标签”,也正成为创新的沃土。


有活力就有人才,浙江也越来越成为顶尖人才的向往之地。截至今年8月,全省研发人员总量已达77.58万人,这就意味着大概每1000个浙江人中就有12个科研人员。


而这些科研平台、科研技术、创新力量,则前所未有地融入到百姓的日常当中。在全国率先启动数字化改革一年多来,浙江打造出一批实用、管用的重大应用。“海外智慧物流”“浙农服”“健康码”“政采云”……一个个有着鲜明浙江烙印的数字化应用,便企惠民,香飘墙外、飞向万家。


每个时代,都有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今天,浙江则以“数”谋“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9月27日,在位于诸暨市店口镇的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内,工人操作自动化数控机床生产零部件。图源:新华社




今天的世界瞬息万变。大变局之下,唯一的“不变之道”就是以变应变、以新应变。


创新,该怎么创?如何新?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段话,为创新之路擘画了清晰的领域和路径。


之江实验室。图源:之江实验室官网


此外,笔者认为,以创新驱动发展还要坚持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创新靠不得别人,还得靠自己。创新能力,关乎一个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甚至关乎着国家安全。在世界竞技赛中,跟着别人跑随时可能会被绊倒,只有把创新的自主权、技术的所有权、发展的主动权紧紧攥在自己手中,才能跑出速度、跑到前列。

创新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整合资源,打通链条、畅通循环。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依靠传统的土地、资源和低成本人力来驱动发展已经没有竞争力,也不会有出路。只有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创新的核心作用,打通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在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无数“风口”,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真正的创新,最终要落脚于民。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民生领域。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共享经济……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不过,实现“人的现代化”也还有很多空白领域,如何围绕老百姓的切身需要,填补这些空白,是需要瞄准的“靶子”。

赶考路上,需要创新来“澎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不仅要让1不断地递增出N,也要探索如何让更多的0实现1的突破。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