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强”如何再增“新面孔”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1-1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最近,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发布了第十四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浙江企业榜上有名。浙江入选企业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位。


以近13%的占有率领跑榜单,浙江文化企业确实好样的,应当点赞。但在盘点收获、分享喜悦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份清醒。


笔者翻看“30强”榜单发现,不止浙江的4家企业多次上榜,不少企业都是熟悉的“老面孔”,部分企业更是连续多年上榜。


我们不禁思考,“30强”为啥多是“老面孔”?又如何培育更多的“新面孔”?


第十四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




全国文化企业“30强”榜单,一年一动态更新,每年只有30家企业能够入选。对文化企业来说,这个荣誉的分量很重。


有人说,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全国31个省(区、市),加上中央文化单位,有那么多文化企业,而“30强”只有30家,平均下来,每个省还分不到一个名额,竞争可谓异常激烈,能够脱颖而出,很不容易。


作为全国文化企业中的“王牌”,“30强”是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规模实力的重要品牌。每年上榜的30家文化企业,在报刊、出版、影视、新媒体等领域组成了我国文化企业的“最强阵容”,引领着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正因如此,每年的评选,都需要经过推荐单位和评选单位的层层遴选和把关。不仅要评估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净利润等经济指标,也要考察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等创新内容,更看中包括宣传文化主业以及社会贡献度等因素在内的社会效益。可见,“30强”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盘点14年来“30强”的评选结果,会发现名单中有不少业界的“常青树”。其中,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7家企业连续14年入选,实现了该评选设立以来的“大满贯”。此外,上榜13次的企业有2家,入选12次、11次、10次的企业分别为3家、7家和2家,这些“常青树”几乎占到了全部企业数量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老面孔”能长期霸榜?


作为全国文化企业的排头兵,这些“老面孔”们一路基业长青,他们身上的许多共性,或许能助我们找到答案。


“大满贯”文化企业,很多都是名副其实的“改革派”,是国有文化体制改革的受益者。


比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1997年实行重组整合,20多年来配合央视重大战略与改革举措,发展新业态、布局新媒体,年均营收增长率近20%。再如,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在2003年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是全国省级出版集团中整体改制的先行者。近20年间,其出版和发行两项主要业务,带动集团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已成为进入全国少数几家“三百亿”集团方阵的大型企业,出版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净资产突破两百亿元,总资产突破三百亿元。


图源:视觉中国


同时,这些企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导向,坚守文化主业,做强专业板块,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定力。


比如,已经8次上榜的华策影视,是“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诸多大奖的“收割机”,其出品的电视剧《外交风云》《绝密使命》《我们的新时代》等破圈热播,电影《万里归途》《刺杀小说家》叫好又叫座。再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拥有9家出版社、1家都市类日报,其中6家出版单位均为国家一级出版社。


而更为关键的是,即便是“老面孔”,他们也常有新发展,并根据新变化、新市场,不断创新自己的业务,形成新亮点。


比如,连续6次上榜的浙报传媒控股集团,已不再单单是一家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企业,也是研发“天目云”“天枢”等技术平台的“集团军”,是华东地区单体最大数据中心的运营商,是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的开发者,构建了快速生长的数字文化生态。


再如,华数集团是第三次上榜。在广电网络行业经营普遍困难的形势下“逆势上扬”,2021年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实现净利润10.28亿元,同比增长7.04%。这背后,是华数集团率先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推出双向互动电视,最早实现从传统广电运营商向智慧广电运营商和数字服务提供商转型。


由此可见,没有创新,企业就会止步不前,就没有文化发展的永续动力,也就无法赢得市场、赢得人心。


多次上榜的企业,也是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比如,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合作,建立了海外分社和主题书店;华策影视已向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超过15万个小时影视内容,海外新媒体平台订阅用户已超1400万;芒果超媒不断加强国际传播的创新探索,芒果TV国际APP用18种语言推荐了100多部优质华语文化类纪录片,下载量超6100万,覆盖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


虽是“老面孔”,但这些企业从未止步不前,而是仍在旺盛生长,成为文化产业各领域的领航者。




从2015年第七届开始,主办方专门附加设置了“30强”提名企业,每年20家,“后起之秀”踏浪而来。然而,8年来,上榜提名企业的浙江企业只有大丰实业、乌镇旅游等7家,还不够多,其中还包括了5家目前或曾是“30强”正式上榜的企业。


面向未来,浙江如何培育壮大更多“30强”的“新面孔”,以及更多“30强”的“预备军”?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做别人做不了或者不愿做的事情,一种是把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做到顶尖。”对于文化企业来说,也是如此,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聚焦文化主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结构,包括自己的文化IP、一定的技术优势等“杀手锏”,努力实现“双效统一”。


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细分行业做精做深,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也是企业“风生水起”的“不二法门”。如此次“30强”的榜上新星米哈游,也是互联网头部企业,排名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百强榜第13名。


当然,在企业发展中,没有金融的坚实后盾,就难有新灵感的喷涌。可文化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微”“轻资产”,现实中常常遭遇传统金融机构的忽视。如何让“轻资产”不再“随风飘荡”?


作为“文化+金融”的支持力量,金融机构可以完善资产评估体系,打破“无形资产”“轻资产”评估难的现状,开发更多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企业,增强文化资产的流动性,做实产业发展的基础。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A股市场上,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1.22万亿元,明显低于金融板块、制造业板块,也低于农业板块的1.67万亿元。就现状而言,目前文化产业通过证券市场的融资还十分有限,未来“文化+金融”领域可以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此外,文化企业需要有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人才。文化产业离不开创新创意的驱动,有专家指出,既有宽广人文视野、又有精深产业理念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是目前文化产业重点需要的人才。


可喜的是,不少文化企业已经谋求在全球范围实施人才战略,比如去年底,传播大脑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筹)就重金招聘CTO。此外,许多高校也纷纷成立动漫等文化创意的专门学院,部分企业例如华策影视也发展了职业教育。相信,未来人才匮乏的局面有望得到解决。


很多上榜“30强”的企业曾经都是中小企业,它们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坚持耕耘,给予充分的阳光雨露,这些文化创意的种子就一定会更快地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30强”榜单上,浙江会出现更多的“新面孔”。我们期待,在文化市场的大潮中,“前浪”和“后浪”,一起奔涌。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