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价值判断与技术判断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3-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决策干事、改革创新,经常面临两难判断。一件事办还是不办?一项工作干还是不干?一些决策者既怕把握不好上级精神“做多错多”,又怕本领恐慌“好心办了坏事”,索性碰到困难绕道走,一有问题往后拖,不下文件不办事,不见批示不执行,的事情看似合法合规,其实并没有办到老百姓心坎上,群众也有不少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工作那么多,要做好工作都要担当作为。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做事总是有风险的。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总书记的话告诉我们,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党员干部就应该做。

李强总理在记者见面会上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提出,凡事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这两个判断事实上说明,党员干部应该做的工作就要想方设法去做好,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而不能找任何借口推脱。

那么,技术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用好这两个判断,为改革创新事业打开新局面?

图源:视觉中国




决策就是选择,选择源于判断。顾名思义,价值判断上“应不应该”的依据是价值观、执政理念、发展规律等,主要在原则性问题上辨析对错,把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而技术判断上“可不可以”的依据是过往经验、条文规定、数据分析,等等,侧重在整体利益考量上权衡利弊、判断可行性,从本位出发机械执行。

把“实事办好”离不开“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判断,把“好事办实”则离不开基于研究扎实、实事求是的技术判断。然而,正确的决策必须在价值判断和技术判断的排序上保持高度的清醒。

从两者关系来看,“看对错”是方向,“看利弊”是条件,缺一不可。没有“以百姓心为心”,面对群众诉求只会对着形式上的条文,机械地打钩画叉,就是只做了技术判断,却没做价值判断。脱贫攻坚中,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发展不适合当地的产业,导致“好心办坏事”,就是典型的只做价值判断,缺乏技术判断。

有的决策者之所以会迷恋简单技术判断而跳过价值判断,是因为技术判断的判断标准看似更清晰,可供参考的资料、经验更易获取,容易产生“路径依赖”;而价值判断似乎比较抽象,需要决策者具备更加主动的思考和更为长远的眼光,有时甚至要为无先例可循的决策而挑担子、担风险。还有部分决策者把技术判断当借口,却一门心思想着给自己留后路,看似有理有据有技术,实质却是精致利己主义、本位主义在作祟。

我们常说,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正确地做事。面对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抉择,要果断作出价值判断,由此明确方向,再依靠技术判断来解决具体问题。不能抱着求稳怕乱、击鼓传花、得过且过的心态,以各种客观限制为借口,不想为、不敢为、不作为,这样只会错失先机、付出代价。



回顾浙江改革发展的历史,如果凡事只问“可不可以办”,不问“应不应该办”,就不会有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华丽蜕变。

上世纪80年代,谢高华毅然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绿灯”,首创“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四个允许”、简化税制,并在开放市场的过程中冲破重重阻碍,催生培育了义乌这一“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年销售额超5000亿元,成就“鸡毛飞上天”的传奇。

很多先例告诉我们,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容不得瞻前顾后。发展面前,如果“随大流等等看”,一念之差就会失之千里;如果“差不多就行”,一步之遥就会咫尺天涯。

如今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图源:视觉中国


能不能正确处理这两个判断的关系,背后反映着党员干部肩膀够不够“硬”,能不能担当。

《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1999年末的丽水,正处于撤地设市过渡期,财力非常有限,但还是启动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对此一些干部认为:“花大力气、大价钱征迁的土地,白白浪费了!”200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调研时注意到了这个争议项目他指出:“既要把防洪工程建成城市的安全屏障,也要让它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线。”从而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在那个已经习惯把GDP作为判定工作好坏重要标准的时期,能够厘出建设生态、绿色发展的思路,去关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去关心城市的安全基础,用长远的眼光去谋划到底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如何才能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福祉,很是不易。这才是应该办的事情。

无论何时何地,人民利益始终是决策判断最重的那块“砝码”。在这道判断题面前,必须把握的标尺是,为民造福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宗旨,容不得权衡取舍。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



如今,中国经济刚刚从大疫中初愈,再加上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不管哪一级政府面对的困难都不少。一些老问题可能还没有解决,一些新情况又不断涌现,特别是在一些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先例可以遵循的情况面前,干事创业不一定能够放开手脚,这时候不妨就从“应不应该办”与“可不可以办”的辩证关系中寻找解题方法。

在“为谁办事情”这个问题上一点都不能含糊。中国政府是人民政府、服务政府,一切工作都要从服务老百姓出发。如果不把屁股端端地坐在人民群众这一面,位置是坐不稳的。开展一项工作、制定一项决策之前,应该问问自己:是先看到小我,还是先看到大我?是先看到职位,还是先看到事业?不能因事情有难度,就将群众拒之门外、置之不理,更不能为了一味完成指标任务刷政绩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要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应该办的事办成办好。

跳出条条框框的思维定势,“超纲”内容要努力寻找新解法。没有哪一个办法、哪一条经验可以包打天下,有些问题看似不能解决,其实只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就能找到全新的解决办法。面对多元多样的群众诉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不能老想着“以前是怎么样”“这事不可能”,而是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应该怎样做最合理、最高效,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中改革创新、大胆探索。

“可不可以”强调的可行性也不容忽视。违背规律、突破底线,就会撞到“南墙”。执政施策过程中,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调研,所有的好主意、好办法都是从基层长出来的,从人民群众中冒出来的,对群众了解得越深入,才能对规律把握得越透彻,决策才能更科学。

认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背着石头上山”的劲头。当前,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很多麻烦需要克服、很多风险需要排除、很多沟坎需要跨越,轻轻松松敲锣打鼓是过不去的,只想在鲜花与掌声中为人民办事,也是不切实际的。各级政府需要把吃苦头作为常态,少考虑个人后路,多考虑群众的出路,把责任担当起来。对敢干事者也要有更多的“审慎包容”,为担当者担当,让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成为时代风尚。

总而言之,干事创业不能只想着留“后路”,“应不应该”确定后,哪怕面对别人一时的不理解、不看好,只要方向找对了、问题看准了,就应当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坚定不移干起来,历史和人民会有正确的评判。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