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说起浙江的乡村,人们总会习惯性地加上一个形容词,“美丽”。确实,“浙”里有山乡之美,青山绿树、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有一应俱全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文化空间;“浙”里更美在乡风民风、文化文明……浙江,早已重新定义了何为美丽乡村。回望浙江农村发展史,我们发现,新世纪以来,浙江农村打开了跨越式发展的“闸门”。而“千万工程”,正是这场触及深层本质的乡村革命的起点。2003年6月5日,习近平同志亲自召开动员大会,对“千万工程”作出全面部署。改变万千乡村面貌、造福千万浙江农民的“千万工程”从此拉开帷幕。可以说,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千万工程”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改变的却远不只是人居环境。
桐庐县桐君街道梅蓉村的稻田与乡村会客厅 图源:新华社
从根本上来看,“千万工程”是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变革重塑。在过去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从城市到乡村,人类文明发展成就卓然。但相对应的,农村和城市都出现了诸多共性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单纯追求经济等单向度、非均衡的现代化,最终导致发展难以可持续。在相当长时间里,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被认为难以兼顾,农村环境遭到破坏,导致难题颇多。比如,生态修复、污染治理,耗时耗力;比如,人居环境脏乱差,旧貌不改,难以提升,等等。“千万工程”从整治环境入手,与“八八战略”中的“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一脉相承。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浙江并未就环境抓环境,而是综合运用统筹发展的方式,不仅为农村带来生态革命,更带来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革命。因此,它实现了从“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到“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的华丽转身,打开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这种新理念新模式,在“千万工程”20年的生动实践中被反复印证。比如,“千万工程”催生了美丽经济的新产业。产业有优势,心里就不会发慌。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这些年,浙江生态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农民的钱袋子依然可以鼓起来。敬畏脚下的土地,土地也会反哺于你。2018年9月27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颁奖词评价道:“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它启示我们,物质和精神“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更持久。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同样不可或缺。像是浙江首创的农村文化礼堂,承载着“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运会”等品牌项目,既是物理空间,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用废弃矿山改造的露营旅游地 图源:新华社
“千万工程”面向农村、扎根农村,却并非是把农村与城市两者割裂开来。因而,它也带来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先来看一组数据: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农村等级公路比例100%,县域内跨乡镇、跨行政村断头路基本打通;率先基本实现城乡饮水同质,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90%……为何能做到如此?答案也在“千万工程”20年的实践历程当中。一方面,城市发展决不能抛下农村。城乡本是一体,不能截然分割、二元对立。城镇化不仅不能与农村发展脱节,还要产生效益,提供资源支撑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千万工程”实施前,“重城轻乡”的问题并不少见:只管城市的垃圾与污水,不管农村的垃圾与污水;只管城市规划,不管农村规划。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不论是“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等的建设,还是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市建设治理推进到哪里,农村环境整治和发展规划也要推进到哪里,决不落下一个村,这才有了如今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农村现代化不是变为城市,而要保留自身特色,农村要建得更像农村。“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注重打造“千村千面”“万村万象”,根据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和“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推进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必须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制宜,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发展农村,应立足山区、平原、丘陵、海岛等不同地形地貌,并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能力等,不做过头事,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让不同“声部”齐声合唱。于是我们看到,新昌梅渚村、诸葛八卦村等历史古村,主打古屋古韵、古色古香;定海马岱村、洞头东岙村等海岛渔村,凭借海洋风情吸引八方来客……当农村有了与城市不一样的风景,才更能成为城里人的内心向往之地,吸引更多城里人回乡创业、进村消费,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探索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
兰溪市诸葛八卦村 图源:视觉中国
“千万工程”还带来了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乡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以往一些农村治理难,某种程度而言,是因为多少存在村级党组织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的问题。但“千万工程”的推进实施,对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中之重是,注重“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2006年1月,习近平同志到海盐县于城镇调研,他问大家,推进“千万工程”还有哪些困难?基层同志回答:“‘千万工程’搞了三年,之前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硬骨头总难见成效,愁。”“我们村底子薄,缺资金,有些环保项目上不了。”“上面工作考核压力大,有些干部思想包袱重、畏难情绪大。”习近平同志边听边记,不时插话。他不断勉励大家,同时也叮嘱随行人员:实施“千万工程”,越往后越难,靠一家一户解决不了,只靠干部的力量也不够,必须由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广泛参与,也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实施“千万工程”的过程,就是不断把农民群众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变为“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该由政府干的主动干、精心干、扎实干,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组织有了更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干部树立了威信,老百姓有了更多参与感获得感。归根结底,乡村振兴受益在群众、主体是群众。
磐安县尚湖镇下溪滩村非遗展示馆
走过20年,“千万工程”经历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每一个阶段都随着群众需求升级而发展。认准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一点点累积起来,“千万工程”的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时间最终会褒奖坚守者、奋斗者。可以说,“千万工程”既是“八八战略”在浙江接续实施20年的重要抓手,也是“八八战略”引领浙江蝶变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在农村地区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对“千万工程”,浙江还在不断迭代升级发展。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部署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有人形象地比喻,在浙江发展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千万工程”是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这一“扳”下去,让浙江乡村换道飞驰,驶向更远的远方。未来,列车还将如何驰骋?浙江万村千乡又将如何蝶变?人们期待着浙江乡村振兴的新景致。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二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