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糖帮”怎么“敲”向世界
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一跃成为备受瞩目的民富强县,从40多年前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位于浙江中部的义乌,一次次崛起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2006年6月,在义乌市横塘村的会议室里,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用了三个成语总结义乌的发展经验: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习近平在浙江》中记载,习近平同志曾诙谐地讲:“我说义乌的发展是‘莫名其妙’,其实奥妙就在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何从义乌当地的文化传统中找到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这就不得不说说“敲糖帮”,这个发轫于乡野的草根组织。
义乌 图源:视觉中国
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义乌一直以农耕经济为主,商业的萌芽和兴起,是在南宋。
那时义乌土地少而贫瘠,但居住人口众多,为了填饱肚子,义乌人尝试用各种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当时,有人用宰杀禽畜留下的毛羽当作肥料撒到田里,发现效果特别好,土地变得相当肥沃。
怎么去收集禽畜毛羽?手中没钱的农民想到了以物换物。
义乌拥有一批手艺人,能把粳米或劣质火烧米配合大麦芽酿成糖油,煎成老糖,再掺和碱水,打造出各种各样的糖条、糖饼、糖块等。用糖块换取千家万户的禽畜毛羽,这就是“鸡毛换糖”的来历。
两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物品,在义乌人手里,居然莫名其妙地变废为宝。
“鸡毛换糖”是个既脏又累还只赚微利的苦差事,需要一年四季在外面跑。春节前后是“鸡毛换糖”的旺季,人家杀猪宰羊、喝酒吃肉欢度节日,换糖人却挑着糖担,顶风踏雪挨家挨户上门换取鸡鸭鹅猪毛。正是这种艰苦环境,孕育出了换糖人坚韧顽强、不畏艰辛、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种蔗制糖技术传入义乌,使得“鸡毛换糖”生意越做越大,并形成了有组织的“敲糖帮”。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义乌全境有“糖担”近万副,以廿三里镇和苏溪镇最为集中。人们肩挑糖担、手持拨浪鼓,走户串巷、送货上门。“敲糖帮”的足迹,北至江苏徐州,南至湖南广东。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敲糖帮”还开始兼售针线糖油等少量百货。
“生意不嫌小,只要做得精。”义乌人自古就“不以小本营商为贱、为苦”,在他们眼中,生意不分轻重大小、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有钱赚就要努力。一根吸管、一双袜子,甚至是一粒纽扣,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商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如今带动了210多万家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3200万就业岗位。
“敲糖帮”行走天下数百年,其管理者往往是集体轮流坐庄,没有形成帮主或者“大鳄”,大家利益均沾。从这个角度看,草根性和共富性是“敲糖帮”与生俱来的标记。
二
团结合作,是“敲糖帮”走南闯北、由小做大的秘诀所在。
据《义乌风俗志》记载,“敲糖帮”主要分为坐坊和担头两部分。坐坊就是坐地不动的经营者,负责制作糖果、租赁小客栈、采购小百货、收购换回来的物资等。担头则负责挑担上门换货,他们的经营路线、出行时间、膳食住宿、购销物品、货物托运等,均需与坐坊负责人事前磋商。
用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敲糖帮”的架构,会发现,坐坊就相当于国际商贸城架构的雏形,担头则扮演了今天营销人员和采购商的角色。
“敲糖帮”有严格的运作规则和经营区域划分,若有违背,将勒令停业或被清除出“敲糖帮”队伍。反之,如有某个货郎担遇到困难,同一条线路上的义乌人都要赶过去帮忙,如不去,也会遭到相应的惩罚,还会受到情感和道德的谴责。
明朝倭寇侵扰之时,戚继光连续三次在义乌招募了共近13000名勇士加入“戚家军”,俗称“义乌兵”。他们往往以兄弟或者同宗同族5-7人组建一小组,有人负责用带枝条的长竹竿挡住倭寇,使他们近不了身,然后有人持长矛或盾牌上前刺杀。
笔者认为,义乌兵在战场上杀敌制胜的法宝,就是“敲糖帮”蕴含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学者认为,许多义乌兵解甲归田后,借助于曾转战南北、见多识广的优势,结伙成伴、相机行商,也开始了“敲糖帮”生涯。
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义乌人,认识到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出去“敲糖”,家里的日子没法过,出去“敲糖”则可抚养一家老小。因而,义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天上有金子掉下来,也要你自己走出去捡。”
长久以来,脚踏实地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勇于闯荡市场的拼搏意识,都在义乌人心中深深扎根,凝结成义乌的“商业文化基因”,助力义乌商人一次次无中生有、点石成金。
图源:义乌发布
三
义乌之所以能诞生如今的国际商贸城,离不开“敲糖帮”的又一个特征:敢为天下先。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政策仍旧不明朗的那个冬天,“敲糖帮”重新摇响拨浪鼓、挑起货郎担,迎风顶雪走向四面八方。与此同时,在家的义乌人也没闲着,在廿三里和稠城办起了马路市场。
在义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2年9月5日,在义乌湖清门的一条臭水沟上,这支了不起的“鸡毛换糖”队伍用水泥板搭起了100个简易摊位。这也是义乌历史性的一天——义乌小商品市场横空出世。
1982年第一代市场(湖清门)
41年来,义乌人可谓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从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到新马路义乌小商品市场,从划行归市到更名为中国小商品城,再到如今的第六代市场——全球数贸中心开建,市场不断迭代更新。如今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各种商品一应俱全。此外,义乌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全球各地建立了各种海外仓,2022年还在迪拜开出面向欧洲、非洲、西亚10亿人口的超级市场——迪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
这些市场的建立都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靠的是义乌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
昔日,“敲糖帮”利用时间差、地域差、信息差,“敲”出了属于义乌人的一片天地。如今,借助技术差、科技差、管理差,义乌国际商贸城还将在“人次我优,人低我高,人普我特,人平我奇”的道路上不断攀峰。
2007年,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前来义乌调研,就给“敲糖帮”总结出四条宝贵经验:刻苦坚韧的无畏精神,走南闯北的开阔视野,精打细敲的工作态度,以及严密的组织形式与运行规则。
义乌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地的发展秘诀,或许就藏在文化根脉中。作为在义乌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鸡毛换糖”所蕴含的毫厘必争、积少成多的理念,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善于变通、刻苦务实的品质,是激励一代代义乌人不忘吃苦、勇于创新的文脉源泉。
“敲糖帮”已经成为历史,新时代的“鸡毛换糖”仍在续写。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