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重读经典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从文字的诞生到文化的兴盛再到文明的进步,几千年来,人类的阅读载体、阅读方式不断在变,但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始终不变。
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前所未有的便捷,各类畅销书不断涌现,各种阅读指南、推荐书单时时刷新。“书林”新叶催旧叶,却总有一类“长青”,那就是经典作品。这是一代代人心中始终不变的“白月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说,从根本意义上说,经典著作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专供学者研究,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学习,从而获得精神滋养。
那么,什么是经典?如何读经典?今天,笔者尝试从“重读经典”这个视角谈一谈。
一
常常有人问“你最爱哪本书?”“这本书你看了几遍?”可见阅读经典在人们心目中的普遍性价值与认同。
对于“经典”,很难给出一个最准确的定义。2001年,围绕“什么是经典”,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会上有学者提出:经典普遍存在于人类几种伟大的文明中,它是一种“特殊”的贵优“珍品”,而且是不朽的。
也有学者认为,经典是指那些真正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无论哪种定义,都能看到经典承载着人类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正如有人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每一件都是对世界的一次发现”。无论如何分类,我们都能看出经典具有耐读的特性,并且具有重读的价值。
中国古代就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说法,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六法”也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则直接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因为经典,当我们穿梭于世界各地、行走于日月江河,心中始终明白什么是真正感动并且成就自己的,什么真正使自己痛苦和幸福。
二
经典作品由于其深厚的精神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魅力,需要反复打开、经常品味,往往成为“枕边书”“人生之书”的首选。
经典如深山宝藏,重读是在不断挖宝“炼金”。不少经典著作的原创性强、思想密度高,有点难读,有网友开玩笑地感慨:“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看不懂。”但通过一遍一遍地读,真正看懂了、吸收了,思维水平、思想格局和精神境界就会提高,并且成为终身受益的“财富”。
比如,《论语》《道德经》《理想国》《资本论》等,都是经典中的“元典”,泽被后世、影响百代,可立世界观、可为方法论。而像《红楼梦》,结构宏大、内容广博、语言优美,反复研读,可以进入“盗梦空间”,甚至成就一门学问——“红学”。
经典是民族文脉,重读是在打通过去与未来的“任督二脉”。一代一代思想激荡,在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
我国学术经典如此灿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
伟大的思想留存于各类典籍之中,藏着“何以中国”的密码。如《礼记》“礼,时为大”的温润尚德,《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君子之风。重读经典,我们浸润于最为元气淋漓的文化之中,得以传承共同的中华文脉,获取共同的情感价值,培育共同的理想精神。
经典是海上“航标”,重读是一次次定位“纠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风雨飘摇之中给予共产党人坚定的力量,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党各项工作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说:“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我们今天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是要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比如,《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同志阅读次数最多的书,他不仅自己读了一生,也向党内推荐了一生。2017年,中央党校召开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上,作家曹谷溪提到一个细节,“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习近平)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的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图源:新华社
可见,真正的经典不会尘封在私人收藏的书架上,而是活在许多人此时此刻的阅读之中;真正的经典是将个人与民族引向开放和生长,引向历史限定之处的无限可能性。
三
身处信息纷繁的当下,有人感叹“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有人疑惑“为什么我懂得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走不好人生的道路?”
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如何重读经典,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或可一试。
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任何作品在创作时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包含着著述者面对时代之问时的思考,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时空不复再见,经典与读者间往往有着深深的鸿沟,连孔子都曾感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
带上自己的“问号”。读书、考试时,老师常常说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面对经典中浩如烟海的人生启迪,如果只是埋头苦背或是照搬照抄,那将永远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
不断“输入输出”。重读经典不是简单的“再看一遍”“再读一次”,而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清醒,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道理”才能成为“道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句句箴言自孩提时代起就萦绕在我们耳边,期待着我们用人生阅历与经典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经典有经典的伟大,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时,亦有着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理想的人生也应如经典,经得起重读,经得起审视。
待到历尽千帆,回看必是另一种境界,如东坡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