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戚继光的台州往事

台轩 浙江宣传 2023-07-24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57岁的戚继光被罢官回乡。

彼时的他尘面鬓霜、身形佝偻。他回想起一生的戎马倥偬、飒沓流星,在沙场南征北战时,在卫所操练浙军时......一幕幕场景倏地在脑海中闪回。

不过,他念念不忘的,也许莫过于在东南沿海抗倭的日子。戚继光在沿海平倭13年,其中在台州防守7年有余铁马冰河入梦,最忆难免有台州。那么,他在台州都经历了什么?

台州市博物馆里的戚继光塑像(右)




1523年,“争贡事件”让浙东人民惨遭祸害,昏聩的明世宗下令撤销市舶司,禁止对日本通商。这种措施堵死了正当的通商途径,让海上非法贸易愈演愈烈。一时间,倭寇与海盗勾结,侵袭内地日益猖獗。

1555年,一股100余人的倭寇,直入浙、皖、苏三省,一路攻州克县,直逼南京城,令满朝震惊。最终,明军历时近三月,死伤四五千人才将之围歼。

彼时,嘉靖皇帝方从长生仙道中陡然惊醒,也从严嵩父子粉饰太平的美梦中看到,除了北方鞑靼叩关,东南沿海倭患亦来势汹汹。每到春秋两季,大批倭寇以浙江沿海为跳板侵入内地,抢夺财物、掳掠人口。“台郡一府六邑,沿海三五百里,悉为倭穴”。

不到而立之年的戚继光因在山东备战倭寇有功,被朝廷当作“灭火队”调浙江任都司佥事,次年任宁绍台参将。戚继光来台州后,实地踏看了海防卫所,发现卫所组织涣散、军官指挥才能低下、士兵疏于训练、武器防具粗制滥造……

成堆的难题摆在面前,血气方刚的戚继光采取了一系列最有效的办法——因症施策。

兵弱于外,他就另起炉灶,招募浙军。1559年,在义乌县令赵大河的帮助下,戚继光赶赴义乌,募得四千吃苦耐劳的农民矿工组成戚家军。训练其耳目、手足和心志,并教授文字、讲解战法,增强他们的战斗力。

战法不敌,他就因地制宜,发明阵法。臃肿笨拙的平原大兵团作战阵法,很难适应浙江水网密布的地形,也对倭寇小团体偷袭的“猥琐”打法束手无策。于是戚继光结合台州山水地形,独创了鸳鸯阵,兼防御、冲锋为一体,有机结合不同武器,有效克制倭寇偷袭。

兵器落后,他就博采众长,研制武器。戚继光针对倭刀专门研发了冷兵器狼筅、镗钯,防具藤牌,还研发了便携式的虎蹲炮和“六和铳”“赛贡铳”等火器。

在磨快“兵、阵、器”这三把剑后,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并以此为大本营,驰援福建等地,使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演绎了古代中国军事史上波澜壮阔的“荡寇风云”。


鸳鸯阵模型,第三排士兵手持兵器为狼筅



史书轻轻翻过一页,就是很多人的一生。在台州的7年,戚继光完成了从将领到军事家的角色转变。这7年,他的军事才华、军事思想都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总结台州抗倭和练兵的经验,写就《纪效新书》。这本兵书内容丰富、干货满满,从扎营布阵到军备保养,甚至连军粮制作都有阐述。

为劝士兵练武,他说:“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他也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为做到赏罚分明,他说:“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有患难也是扶持看顾;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

从这些浅显易懂的言语中,我们看到一位苦口婆心、严管厚爱的将领形象跃然纸上。四千农民矿工原非善战王牌,却能在戚继光的军事培养之下,蜕变成仁义善战之师。

戚继光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一生写了两百余首诗词,书法造诣也很高深,与当时大文宗王世贞、戏曲家汪道昆交往甚密,被称为“词宗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引用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便来自戚继光的《望阙台》。

台州人也无比敬仰戚继光。400多年后,号令声、冲锋声都已在历史的硝烟中消散,戚继光带领将士们守卫的身影,穿透云烟、拨开雾霭,仍矗立在我们身边。

对台州来说,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更是保境安民的守护者。纵使沧海桑田,戚继光的印记仍有处可寻。

在台州民间,戚继光被称作“戚老爷”,有民谣唱道:“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肚脐饼,甜又香,送给戚军当干粮,继光将军爱百姓,百姓敬他如天长。”

在当地,戚公祠敬谒者络绎不绝,摆酒营、继光街等地名仍在沿用,戚继光筑城等传说也流传至今。这些文化传承了数百年仍然鲜活。

有人说戚继光晚景悲凉,是一名悲情英雄。但人之一生,万事顺遂者有几何?这7年的高光时刻,让戚继光的人生极尽升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台州府城墙 图源:魅力台州



到今日,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军事战法也已推陈出新,但戚继光身上优秀的品格,那些精神遗产仍可追可念,仍不过时。

笔者认为,他身上的闪光点可以总结为三句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谓民乃国本,戚继光也认为“卫国保民,其责非轻”。因此,他的一生都在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并将此作为使命。青年时,戚继光便立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在34岁,他写下《望阙台》,一首“老怀欣慰、满腹沧桑”的报国诗。

一己一时之悲欢穷达,从来都不是他考虑的问题。在他看来,精忠报国、救万民于水火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不做谁来做?“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首《马上作》,是戚继光戎马半生的见证。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戚继光17岁时便担任一方军政要职,但他没有居庙堂之高而忘了百姓疾苦,在其位谋其政,“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职而操持不荀”。


比如,在浙江抗倭期间,他始终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把士兵当作手足,将民心视为海防,留下了“台民共倚为长城,东浙实资其保障”的军民一家亲的佳话。


“巧者善度,知者善豫”。戚继光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非常注重实践出真知,并不因循守旧,比如当时大多数军队都是统一配给装备,戚家军分配装备却因人而异,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决策。此外,他生平历经百战,战前他都会把能想到的所有战况预演一遍,战后进行全军总结,查漏补缺。


有人将戚继光抗倭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总结为“卫国安民,惟实创新,勠力同心,战务必胜”。短短十六个字的气势,恰好呼应了如今台州府城墙上戚继光身披战袍的塑像形象:

紧握利剑,巍然屹立,目光凝视着曾经保卫过的土地;他甘把心血洒千峰,依然征尘未洗、碧血丹心。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