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的力量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盛夏的阿克苏,北起天山,南至塔里木河,郁郁葱葱的林海护佑着一片片绿洲。其中一片占地超过200亩的“浙江听友林”里,近3万株苹果树经过3年的培育,有的已经长至一人高,在这夏日中结满圆珠般的小果实,预示着秋季的丰收。这是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初生的模样。
这片冠以浙江之名的果林,寄托了数百万浙江百姓的爱心。从2020年起,随着“我有一棵树,长在阿克苏”援疆助农行动的开展,一棵棵苹果树扎根于此、生长于此、葱郁于此。
如今,“我有一头牛,云养在青海”“我有一头牦牛,长在阿坝州”“我有一只羊,云养在内蒙”等,一批认种认养活动不断在各个对口支援地区被复制,渐渐形成现象级的对口支援工作品牌。
那么,“一棵树”究竟有怎样的力量,让相隔4600公里的浙江与新疆心手相牵?
听友林
一
“我有一棵树,长在阿克苏”这一活动,最早源于25年前浙江对绿色发展的一次倾情呼唤。
1998年,中国刚进入汽车时代,浙江一家新成立的交通电台抓住倡导绿色发展的主题,在全省发起“我为汽车种棵树”活动,呼吁大家为自己的汽车种一棵树。从1998年到2019年这22年间,浙江的汽车保有量从48万辆猛增至1800万辆,这一项种树活动也从未间断,数十万棵树苗种遍了浙江大地。
与此同时,4600公里外的新疆阿克苏,始于1986年的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正在接续进行,五个百万亩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相继启动实施,让戈壁变绿洲、荒漠变果园。
在维吾尔语中,柯柯牙意为“青色的崖壁”。但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克苏地区是新疆重点风沙策源地,曾经,沙漠离城区只有6公里,且以每年5米的速度在逼近城区。在近40年里,一代又一代阿克苏人在荒滩戈壁上建成了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4公里的防风治沙“绿色长城”,使阿克苏的沙尘天气从每年100天左右减少至20天左右。
2020年,这两股为绿色生态奋斗的力量交汇到了一起。这一年,正逢浙江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10周年,“我为汽车种棵树”活动首次走出浙江,蜕变为“我有一棵树,长在阿克苏”援疆品牌。浙江百姓出资种树,阿克苏果农代为植树养树,等到秋收之际,果农会拿出部分成熟的果子回馈认种人。
新疆流传着一句歌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阿克苏的苹果人人夸。”阿克苏海拔高、日照长,阿克苏苹果经过沙性土壤栽培和冰川雪水浇灌,拥有了晶莹剔透的果核和高甜绵密的口感。苹果树耐低温、耐干燥,既能防风固沙,又扶农助农,这一跨区域植树造林行动可谓一举两得。
3年来,阿克苏原本荒芜的戈壁滩上长出了近3万株苹果树幼苗,带动了数百万浙江人参与其中。破荒造林的柯柯牙精神在“一棵树”的力量中得以接续传承。
二
“我有一棵树,长在阿克苏”,朗朗上口的“口号”表达出了浙江人与阿克苏百姓的亲和近。
每年果树开种之时,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长依马木•麦麦提,都会带着同为护林员的儿子和孙女,三代“护林人”与来自浙江的朋友一起种下苹果树苗。云认种果树以后,浙江的参与者也可以通过包机游活动,去阿克苏看望认领的小树苗。
这份亲和近的背后,映射着浙江延续了20多年的援疆使命。
1997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浙江选派干部支援新疆和田地区。2010年,在新一轮对口支援中,调整为支援南疆腹地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13年来,浙江累计已有4000多名干部人才接力援疆。
在阿克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浙江最好的教师在阿克苏,最好的医生在阿克苏,最好的企业也来到了阿克苏……”倾力援疆,浙江的优势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阿克苏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口援疆工作。去年7月,他在新疆考察调研时强调,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大局,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共同把新疆的工作做好。
他还深情回忆道,“说起来和新疆的联系,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就浙江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建设、推进浙江和新疆两省区经济合作同新疆的同志多次交流和探讨。2003年8月,我带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在新疆考察了8天,那次走的地方比较多。”
一路走来,最初的“输血式”支援,已经逐渐发展到如今的产业帮扶、劳务协作、项目建设、技术引进、人才支援等“造血式”支援。
在浙阿的故事里,有累计救助视听疾患儿童348人的浙江援疆儿童“启明行动”,有圆了33290名新疆小朋友微心愿的“点亮万个微心愿”爱心行动,有让浙阿两地492所学校、26万人次学生结对同上一堂课、同过一个节、同读一本书的浙阿“百校十万‘石榴籽’青少年融情工程”,还有歌剧《红船》、历史京剧《班超》、实景剧《丝路爱情故事》等文艺作品在两地展演,以及“诗画浙疆”“书香浙疆”等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我爱浙疆”文化润疆品牌被越来越多的浙阿两地群众知晓。
今天再看这片“浙江听友林”,它不仅帮助了阿克苏地区进一步抵抗风沙的侵袭,还助力当地果农增收致富,实现资源的优势共享,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浙江和新疆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
“我有一棵树,长在阿克苏”援疆助农行动是浙江对口援疆工作的一张金名片,锻造出“一棵树”的力量,也为接下来的对口支援工作带来了诸多启示。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三点比较重要。
“独木难成林”。阿克苏地区果农曾这样描述超乎想象的“开荒”之难:在戈壁滩上种一棵树,必须先用挖掘机把大石头挖出来,再用钉耙筛出小石头,然后再一车车拉来大量羊粪,改善盐碱地寸草不生的土质,这样才有可能种活一棵树。即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浙阿仍旧携手种出了郁郁葱葱的“浙江听友林”。
除了种植养护,杭州市援疆指挥部还举办电商培训班“蒲公英培训计划”,帮助新疆果农把阿克苏苹果销售到全国各地。现在,阿克苏苹果已形成果品生产、加工、保鲜、仓储、批发零售、物流运输的全产业链条,助力当地累计销售苹果超过100万公斤、认种资金超2000万元。
就像这片林子,一棵树也许力量很小,但千千万万棵树就能抵御一方风沙;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很小,但千千万万爱心汇聚,也能让戈壁长出“冰糖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援疆干什么?就是要实实在在干成几件事。”这是很多援疆干部人才的心声。
在浙江对口支援的阿克苏地区,援疆干部人才善于变优势资源为优势产业。比如,让拥有高甜绵密口感的阿克苏苹果形成产业链,走进千家万户;面对占全国1/6的棉花种植面积,他们协助当地在工业城内建起工厂,覆盖纺织产业各个环节;利用途经阿拉山口的“义新欧”中欧班列和规划中的中吉乌国际铁路等,着力招引浙商,建设各类专业市场,等等。精准“嫁接”双方优势,“1+1>2”的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棵树”的故事,缘起于浙江和阿克苏两地对绿色发展共同的初心,但能擦亮品牌、做出实效、形成风尚,离不开两地持之以恒地完善优化项目细节,从而让更多人从中获得幸福感。
春种树、夏探园、秋采摘,在阿克苏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今年的认种活动还设计了“家庭树”“爱情树”“友情树”“公益树”等六大认种主题,参与者可以单独认种整棵树,也可以发动亲朋好友一起合种,“玩法”上更具新意和参与感。截至上个月,今年已新认种100亩。
今年4月,第十一批浙江援疆干部人才正式到岗开启新一轮援疆工作。进入全面提升阶段,他们的援疆任务依然艰巨和繁重,如何因地制宜挖掘新优势,作出新贡献,考验着每一个人。
相信浙江援疆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过的汗水、奋斗过的身影、上演过的暖心故事、留下来的产业和希望,会像坚韧的苹果树一样,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