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漫书库,除了心痛还有更重要的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前几日,在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下,华北地区遭遇强降雨与洪灾。地处河北涿州的近百家出版商及图书中盘的库房纷纷被淹,损失惨重。有书商称,“一小时内2500万元就没了”“遭遇25年来毁灭性打击”。
现场图片显示,书库内大量的图书被浑浊的洪水没过,一片狼藉。经泥水泡过的书封面破损、书页变形,让广大爱书者看得揪心,也让实体书行业的艰难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愿意买泡水书帮助书商减少损失,一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何一次图书“罹难”能引发如此多的关切?这背后反映了什么?
被淹的图书库房 图源:潮新闻
一
图书库房受灾的消息一经发布,许多人就做起了“精神股东”。有人建议将泡水书籍做成纪念商品,有人默默购买库存图书给予支持,有人积极呼吁保险行业推出专门险种维护图书行业利益。书库被淹,网友为何如此着急?
一是与被淹书店有情感联结。对许多老顾客来说,许多受损严重的书店多多少少陪伴过、参与过自己的过往。比如成立于1998年的中图网,主要售卖特价尾货图书,被不少人称为图书界的“奥特莱斯”。
被淹的涿州仓储中心是“网红淘书地”,商家定期开展“仓库淘书会”活动,以批发价售卖图书,读者可到场随意挑选。而当曾经挑书买书的趣味之地突然被洪水吞没,任何爱书人都很难不为之扼腕叹息。
二是对实体书行业有特殊情怀。一方面,在数字出版与媒介融合的冲击下,实体书依然坚守着一亩三分地,在装帧形式、版面设计、纸张触感、印刷版本等方面努力创新,这样的坚守让人感动。
另一方面,相比普通商品,纸质书受灾浸泡后的补救措施极其有限,几乎不可能复原重新售卖,这也触发了网友的怜惜之情。读者“想买被水泡过的书”,既是对身处风雨飘摇之中的出版业的支持,也是希望以自身行动守护这份情感寄托。
三是“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我国历来有尊重书籍、崇拜文字的传统。《燕京旧俗志》中提到:“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
回到现代,学生给教科书包上书皮,老师嘱咐同学们要爱惜课本,买了爱书舍不得在上面画线涂写、折页污染,重书惜书的社会氛围让我们难以接受损毁书籍的行为。
因此,面对被泡在水中的书,人们本能地感到痛心。“人类悲欢并不相通”在这里失效,爱书人、出版人对这种切肤之痛都感同身受,而这种伤痛极大地激发起大家的守护之心。
二
这场天灾,让涿州的书库元气大伤。据报道,数百万册图书几乎报废,这其中还包括大量不可复制、不会加印的稀缺、绝版、老版书。而更深一层,我们能看到的、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这些。
看到纸质书的命运多舛。因其自身特性,纸质书历来难以保存。
遇水,会报废散架。史料记载,唐兴之初靠水路运书到长安时,船在中途不幸倾翻,藏书大多掉入水中,剩下的不足两成,十分可惜。
遇火,会烧毁殆尽。1986年,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发生一场持续7个多小时的火灾,近50万本书被烧毁,超70万本书被损坏,相当于当时该馆十五个分馆全部的藏书量。
即使没有这些特殊事件,在日常保管过程中,书籍也可能遭遇絮化、鼠啮、虫蛀、老化、霉蚀、缺损、粘连、酸化等种种问题。唐人寒山写“脱体似蟫虫,咬破他书帙”,表达了书被虫咬的心痛。
看到图书行业的艰难度日。事实上,三年疫情加上数字浪潮的侵袭,出版行业已经伤痕累累:原材料上涨但销售额下跌,出版周期长但回款速度慢,多家老牌实体书店接连倒闭,“一元购”等直播乱象扰乱市场,甚至一些曾号称“躺着赚钱”的长销书也出现了卖不动的现象。
而一场洪灾,放大了行业的焦虑与伤痛,使得刚因线下经济复苏而走向好转的出版人的内心再次被划开一道伤口。
看到文化传承的负重前行。在纸和印刷术未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用绳结、用龟壳、用硬石、用竹简,用极尽所能的材料凝结智慧与知识。但自书籍诞生后,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之乱“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梁元帝“江陵焚书”,焚书之祸不断,中华文明曾遭受巨大损失。
到了现代社会,即使印刷技术体系完善、纸张种类繁多,但在与读者相遇之前,一本书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从策划选题、开会论证,到约谈作者、组稿编辑,再到印刷出版、宣传销售,每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让一本书“夭折”。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并延续至今,传统文化书籍可算是厥功至伟。许多书籍能传续至今,背后蕴藏着很多人的艰辛和付出。
作为滋养精神的文化产品,书籍是强大的,它拥有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但作为文明的一种介质载体,书籍自身是极为脆弱的,需要被用心用情呵护。
这次暴雨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便到了现代,任何一场天灾人祸,都有可能让许多人的毕生心血毁于一旦。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并不比古人高枕无忧。
图源:视觉中国
三
洪水之后,遗憾的是,由于图书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导致变色、发霉,且卫生隐患较大;但无憾的是,围绕泡水书传递出的人间温情,让我们看见了这背后的坚守与力量。
比如,热心人的守望相助。这一次,许多读者或热心求购泡水书,或购买受损书商库存书籍,支持行业回血;还有网友为实体书行业出谋划策,希望能借此机会把涿州打造成实体书之城,像淄博的烧烤、贵州的村超那样,把图书行业做成城市名片。
此外,有出版业同行对受灾企业表态“免除欠单书款”,并呼吁同行提前结清货款、帮助熬过这一关;有图书博主发视频,称愿帮助受灾书店推荐宣传残存书目;有电商平台紧急上线“涿州图书专场”,帮助受灾商家降低成本,尽快恢复经营……书库会进水,但爱心绝不掺水。
比如,出版人的顽强自救。就这次洪灾而言,许多图书库房不仅受到重创,还暴露出了诸多短板,比如书库投保相对困难、事前防护措施过少等。
正因为意识到这些,一些受灾图书商家积极采取各种灾后重建行动,有的开展“雨后天晴重启”专场直播;有的推出“图书加油包”,售卖盲盒;也有少儿出版商绝口不提任何损失数据,默默收拾残局,只因“不想让孩子们觉得‘我订的书会不会完了’”。
这些顽强的出版人并不眼巴巴地等待救援和施舍,而是以特有的坚韧选择重新出发。
今日涿州图书业遭受的困境,让我们的思绪飘回往昔。
1861年,杭州城战火纷飞,文澜阁中藏书散佚四处,其中包括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冒着生命危险,散尽家财,抢救回文澜阁本8689册,于危难之时保留了文明的火种。
正如《消失的图书馆》中有一句话所说:“当文明受损时,被唤起的一定是文明本身。”因为懂得天灾无常,所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清楚图书行业日趋艰难,所以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因为明白文明文化成果脆弱易逝,所以代代接力、传承守护。
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图书这一文明的载体一直是脆弱的,但其唤醒的良知、塑造的伟大精神却坚不可摧,永远支撑人类的文明之光世代传递下去。书的家园虽可被摧毁,但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永不毁灭。只要这精神在,一切都可重建。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