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文化中心承载了怎样的期待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先来说说之江文化中心的建设规模。它占地面积258亩,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同时有着多个全国之最、全国之首。如,全国体量最大文化聚落、全国首家全面智慧化省级图书馆、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规模最大省级文学馆等。
当然,作为文化地标,规模体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到“形神兼备”,让人们感受文化魅力、点亮多彩生活。笔者以为,之江文化中心可以带给人们以下几重体验:
自然与人文的辉映。梭罗曾说:“建筑本身应像土里面生出来的一样。”文化地标建筑也是如此,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才能更好给人以美的享受。
之江文化中心“栖息”于富春江、浦阳江汇流入钱塘江之处,五云山、象山、凤凰山等群山叠峦之地,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名校“云集”之所,艺创小镇、云栖小镇、龙坞茶镇“争芳斗艳”之城。可以想象的是,在这里,科学与艺术,创新与创意将“不期而遇”“撞个满怀”。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以传统为现代作“注解”,以现代设计扩充传统古韵之张力,这座地标建筑不仅深植着江南文化的古典韵律,也投射着青春活力的时代气息。
比如,浙江省博物馆对浙江一万年历史文化谱系进行系统梳理,打造《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同时运用3D数字空间建模、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出越王剑裸眼3D屏、临安城数字沙盘与绘画等体验装置。
又如,在浙江图书馆,长达12米的《千里江山图》在20米宽、2米高的巨幅墙面上动态呈现,江河烟波浩渺,群山层峦起伏,像是偶然撞入心里的一处“桃花源”,让情绪碎片在这里静静搁浅,享受沉浸式体验。
文化与生活的交融。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链接”到现代生活中,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品质生活、浪漫时刻。如,浙江非遗馆开馆首批展示展品1022件(套),包括“鲁班奇妙锁”、竹编工艺等,凝聚着匠心智慧,体现着前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里还打造了“文学四季在浙里”文学活动品牌,引入网红艺术书店“不熟艺术书店”、浙江省域文创品牌旗舰店——“知江南”、“青年之家”时代青年文化集散地等,使书籍、文物、非遗、文学等馆藏资源承载的文化基因、艺术价值,像种子一样,播撒在现实生活的“沃土”中,引发共振、激发回响。
可以说,之江文化中心构筑起了一个集自然、人文、艺术、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复合型文化综合体。
浙江文学馆宋韵展厅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
对浙江而言,之江文化中心昭示着迈进文化强省的雄心、寄托着建设文化高地的希冀、承担着文化惠民的使命。未来,这片大型文化空间该如何引人流、聚人气、润人心?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打造精品宝库,把宝贝“亮出来”。精品文化资源是公共文化空间的立身之本。这个暑期,我们看到,图书馆迎来读书热潮,博物馆“热浪”席卷而来,激发着大众的文化共情。如何让观众尽情“撷取”人类文明果实,需要呈现更多珍贵的宝贝,打造更加有趣的文化体验,持续散发出独特魅力。
像藏书汗牛充栋的国家图书馆,宛如宝库,助推着“全民阅读”深入人心;像博大精深的国家博物馆,珍藏历史,“触发”着对“何以中国”的热切深思。期待之江文化中心有越来越珍贵的“宝贝”得以呈现眼前,有更多令人沉醉的活动、演出得以开唱、上演,这将是此处持久运营的底气。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景
创造产业生态,让文化“活起来”。文化空间的效能提升、影响力升级,离不开精心的运营策划、生态孵化。
如,能否以“空间+内容+产业”融合运营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和服务,招募有一定号召力的文化名人,将他们聘为“文化特使”,从而把各类文化资源、文化群体、文化需求“链接”到文化空间中来,构建“有文化、有创意、有品质、有体验、有个性”的多元文化汇集场景。
塑造互鉴平台,让文化“火出圈”。中华文明正是在一次次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未来之江文化中心的运营,一方面要聚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特别是推出符合年轻群体审美和消费习惯的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会展、论坛、赛事活动,甚至跳出浙江、跳出中国,持续不断提升浙江文明、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今后,当漫步于之江文化中心,相信会看到人们与书籍的对话、与文物的相见,看到现代与历史的邂逅、传承与发展的携手,看到那些跨越时空的经典作品“热起来”,见证“历史烟云”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播中国价值、彰显中国特色、兼具全球目光的精品力作“多起来”。市民游客的美好生活,也将得到更为丰富的滋养。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