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穿网络诈骗的底层逻辑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9-0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精心的骗局、残酷的压榨、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取材自上万起真实受骗案例的反诈题材电影《孤注一掷》,为公众揭秘了境外网络诈骗的种种内幕。

众多社交平台上,解读网络诈骗各种套路的短视频、文章层出不穷,许多人自身或身边人受骗经历的真实分享也俯拾皆是。一时间,关于诈骗与反诈的讨论再次被推向高潮。

那么,诈骗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真实案例如在眼前,反诈工作从未停歇,为何网络诈骗依旧屡屡得手?

图源:视觉中国




有人说,诈骗干的其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然后把别人的金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就是这么难的事,如今却发展出完整的产业链。比如,网络诈骗早已渗透到衣食住行娱等日常生活中。以缅北为例,诈骗产业链分为军阀、卡头、黑客、水房、主管和底层员工等多个环节,有人负责管理,有人负责技术,有人负责实施诈骗,有人负责“洗钱”,可谓流水作业、分工明确。

从拿破仑骗局、换零钱骗局、狂犬病骗局、倒金字塔骗局,到现在的缅北“诈骗飞地”组织化、产业化运作,骗子和我们之间,不只是一根网线的距离,很多时候,他们就在我们中间。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遭遇网络诈骗的网民比例为16.4%。网友戏言,“你没被骗过,只因为你还没遇到适合你的骗局”。细细琢磨,诈骗的套路不乏以下类别:

譬如利益输送型。你渴望一夜暴富,博彩中奖、刷单赚钱、免息网贷、挖币盈利就来了。殊不知,这些都是诈骗分子把你引向深渊的铺路石,不仅套路满满,而且陷阱多多,一旦上当受骗,轻则损失几千上万元,重则倾家荡产。

譬如虚构情景型。你希望找个好工作,“好工作”就来了。犯罪团伙在前期“放长线、钓大鱼”,不仅不骗钱,还会以红包、工资等方式“主动”给受害人“送钱”,骗取信任后,还“奖励”受害人去东南亚旅游,其目的是将受害人骗到境外。

譬如情感诱惑型。“想恋爱么?倾家荡产的那种。”你渴望爱情,“爱情”就来了。婚恋、交友、社交等诈骗,主打的就是“爱的诱惑”。在网络上碰到的“另一半”,很可能盯着你钱包的罪犯。从网恋“一见钟情”开始,直至发觉被骗结束,甜言蜜语里裹着的是“毒药”,所谓高富帅、白富美等只不过是引人上钩的幌子。



“反诈宣传都写到了鸡蛋上了”,为啥诈骗犯罪还是屡禁不止,被骗事件还是频频发生呢?

骗子诈骗手段更新迅速。目前,网络诈骗逐步演化,手段层出不穷。如果说一些兼职刷单、虚假中奖等较常见的诈骗手段容易被看穿,但那些“定制化”诈骗让人“耳听为虚、眼见也为虚”,在稀里糊涂中成为猎物。随着新老骗局不断翻新升级,很多针对不同群体的骗局,精准分类投其所好。

比如,有黑客将金融、旅游、求职等平台获取的个人信息整合售卖,诈骗人员得到这些信息后,对诈骗对象精准画像,寻找薄弱点,实施“个性化定制”诈骗。正如有网友调侃,诈骗分子甚至比你父母还了解你。

数字技术被滥用反成“帮凶”如今,借助数字技术窃取、贩卖、篡改个人信息的案例,已屡见不鲜。诈骗分子利用数字手段开发的平台、生成的链接,有时看上去很正规。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平台和模式,对金融交易、信息保护、风险防控的制度规则不尽相同,也让各类诈骗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比如,有些诈骗分子利用AI换脸和拟声技术,冒充熟人与诈骗对象视频通话,仿真度非常高,毫无违和感。有报道称,AI技术新骗局来袭后,诈骗成功率接近100%

受害人自身“防线不牢”。骗子形形色色,骗术五花八门,但诈骗的底层逻辑始终不变:抓住人们心底最欠缺的、最渴望的、最想获取的,如金钱财富、声誉地位、健康长寿,等等

比如最为常见的各类所谓“理财”产品与平台,小额“升值”时正常“兑付”,中额“见底”时指导“加仓”,大额投入后拉黑失踪,前两步亦真亦假,最后一步掏空家底的损失真真切切。

警方执法追责有难度。网络诈骗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很难揪出幕后推手。比如,躲在境外的犯罪分子,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跨国网络诈骗,就算国内警方查到窝点位置、确定身份信息,却因在国外没有执法权,难以将其捉拿归案。像缅北等地区更是难上加难,要抓捕犯罪分子,还得国外警方配合并引渡。

 图源:电影《孤注一掷》官方微博




当前,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各种行动,大力打击网络诈骗,取得显著成效。据报道,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46.4万起,缉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头目和骨干351名。

但极低的犯罪成本与高额的利益回报,仍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飞蛾扑火”,使得网络诈骗如同离离原上草一般,割了一茬又一茬。那么,又该如何防住其千变万化的套路呢?

从个人层面而言,重在“防”,从“防”字下功夫。保持警惕、提前预防,是社会各界公认的“防诈”“反诈”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首先是筑牢“防骗墙”。有办案人员表示,个人信息泄露是被骗的根源,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是预防诈骗的第一道防线。如,陌生的链接、二维码、APP等,不去信,不去点,特别是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也别输入和提交,更不要轻易告诉别人验证码。

其次是戒除“贪念”。“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面对诈骗团伙的利益“诱饵”,受害者明知有问题,偏偏要张嘴“咬上一口”。低价充值、高价回收、免费福利……这些都是诱导你“上钩”的套路。因此,莫“贪小便宜”,更不要信“轻轻松松赚大钱”,天上不会掉馅饼,掉的只是陷阱。

在整个社会层面上,重在“治”,向“治”字加马力。新时期,防范诈骗是一场全民行动,尤其需要以群打群治的方式,聚集更多力量,为犯罪分子布下一张“天罗地网”。

近期,为加大国际执法合作力度,公安机关针对潜藏境外的电信网络诈骗集团开展重点攻坚、全力缉捕,持续发起凌厉攻势,日前就有多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从缅甸被押解回国。

针对诈骗犯罪团伙利用线上软件或平台实施诈骗的行为,各部门、各平台也要织密织牢技术安全防范网,完善信息认证审核等机制,用科技信息化手段与犯罪分子较量,破除魔法”。

此外,对于反诈,应联动多主体多领域协同构建“防火墙”。如近年来浙江省嘉善县的“萤火虫反诈联盟”,就较好地将反诈骗的“篱笆”扎在了最基层;也可鼓励以反诈题材为内容的电影、电视剧等多多面世,提升全民反诈意识。

前两年,一句“你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了吗”成为爆款网络流行语。时至今日,反诈心理已经或深或浅地生长在每一个人心中,对抗着每日都在生成的“专属于你的定制化剧本”。

防诈骗,说到底就是理性与欲望的斗争,只要明白了其底层逻辑,筑牢思想屏障,辅之以治理手段、技术的迭代升级,才能在诈骗分子魔高一丈之时,形成全社会的铜墙铁壁。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