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镇之计”何以上升为“长治之策”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10-0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说起“枫桥经验”,这句朗朗上口的话早已深入人心。


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绍兴市考察。他来到“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枫桥镇,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今年,是毛主席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作为一张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名片”,“枫桥经验”已走过整整一个甲子。


或许,有不少人会问,这一诞生于江南小镇的经验,为何历经半个多世纪而不被遗忘,还要始终坚持并传承发展?它的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力量?


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绍兴市考察。他来到枫桥经验陈列馆,重温“枫桥经验”诞生演进历程,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情况 图源:新华网



郡县治,则天下安;基层治,则百姓安。从古至今,平安和谐,都是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极为重要的保障。


江南小镇枫桥“治”与“安”的故事,还得从20世纪60年代初讲起。1963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后,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作为全省的试点,诸暨县枫桥区的干部群众就如何有效开展教育运动,进行了一场大辩论。


讨论十分激烈,一直持续了2个多月,最终大家统一了思想: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就地改造“四类分子”。按照这个思路,枫桥的干部群众依靠“说理”的方式做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成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


毛主席十分肯定这一做法,之后还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由此,“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正式走出枫桥。


时间来到20年前。世纪之交的浙江处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期,面临着许多“成长的烦恼”。各类矛盾多样化、复杂化,一些老问题还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部分新问题又不同程度地比其他地方先出现。


习近平同志一到浙江工作,就高度重视继承、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记载,2003年11月25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根据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把学习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抓手。


枫溪江畔,矗立着一座枫桥经验陈列馆,展示着“枫桥经验”的诞生、演进和创新的历程。在“枫桥经验”诞生40、50、60周年时,也就是2003年、2013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开展实地调研,一次作出重要指示。


回望一甲子,“枫桥经验”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枫桥经验”从乡村拓展到社区、网络等新空间,从社会治安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新领域,特色鲜明,应用广泛。比如,从“平安枫桥”到“平安浙江”,再到建设“平安中国”,“枫桥经验”从小镇走向全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


枫桥经验陈列馆 图源:央视新闻




枫溪潺潺,红叶胜火。“枫桥经验”为何经久不衰?许多人有不同的答案。笔者以为,其中蕴含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密码中解读。

人民密码。“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之江新语》中有一篇《办法就在群众中》,这是其中的一句。枫桥经验陈列馆中,有一面写满了“群众心目中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墙,其中也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枫桥经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群众是名副其实的主角。基层治理说到底是人做工作、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群众的力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正是“枫桥经验”的基本原则。枫桥的干部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在长期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形成了“走得进家门、坐得下板凳、拉得起家常、建得了感情”这一套进村入户的标准。

党建密码。治理之要,在乎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关键在于始终依靠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正如有人说,“枫桥经验”不变的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灵魂,求变的则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机制与方法。

“枫桥经验”也是对党员干部能力水平的一场考试。党建统领基层治理,把党的领导与群众自治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各级党员干部主动靠前一步,把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解决在当时当地。

法治密码。一些矛盾纠纷激化,是因为法律服务离群众还不够近。一些矛盾纠纷,包含着较为复杂的法律关系,只有依“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让更多的人知道去哪里找“法”很重要。

“枫桥经验”管用,不仅是因为它用最小成本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更因为它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兼顾刚性和柔性,运用多样化的办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解决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有利于加强源头治理,在全社会形成明德守法的良好风尚。

文化密码。“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曾论述道:“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诞生于基层实践的“枫桥经验”,在“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乡村,与“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品格相结合,最大限度消弭负面情绪,既化解矛盾,又打开心结。可以说,“枫桥故事”满溢着文化印记和力量,回答着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

绍兴诸暨枫桥古镇 图源:视觉中国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展望未来,该如何进一步擦亮“枫桥经验”这张“金名片”,使之永葆活力?


此次浙江行,习近平总书记为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指明了方向,“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党建的引领作用一刻也不能丢。“枫桥经验”这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方法,是党领导下人民创造的,党组织是“主心骨”,党员需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以党建引领促进基层治理,做到有机衔接、良性互动。


在这方面,创新做法层出不穷。如枫桥镇枫源村创新探索党建统领乡村治理,建立党员结对联系制度,让每个党员联系6户至7户村民,党员“入户问诊”、群众“开门请诊”,形成了心连心的基层社会治理场景。


要让更多主体参与治理。传统管理习惯于管理主体唱“独角戏”,现代治理要求各类治理主体协同。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协同,充足专业的治理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近年来,在浙江涌现出“红枫义警”“乌镇管家”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枫桥式”社会组织,这些“民间队”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加入基层群团、社会组织,投身基层治理工作,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初具雏形。


手段方式需与时俱进。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必须在探索现代化治理方式上走在前、做示范。比如预防化解矛盾,在坚持自治的基础上,强化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三种治理方式融合贯通,很多矛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枫桥经验”早已走出枫桥、绍兴、浙江,成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湖州德清的“乡贤参事会”、苏州吴江的“圆桌问计”、沈阳牡丹社区的“三零”工作法、福建明溪县的“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新时代“枫桥经验”遍地开花,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枫桥经验”从小镇实践中来,由“一镇之计”上升为“长治之策”,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样板的它,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基层治理的“中国方案”,成为一道新“枫”景。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