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科学对阵《科学》的“战斗”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中国公民全球诚信度排名倒数第一?
初看之下,这句话肯定会被人当成“标题党”,或是小道流言而一笑置之。中国人素来讲求以诚为本、以信为先,诸如“一诺千金”等观念更是植根在许多人的灵魂深处。在诚信问题上,我们还不至于如此掉链子。
但让人不得不关注的是,这个看起来有些荒诞的结论,却出自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疑惑之余,也让人好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
事情的起源是几年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4名行为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关于“诚信度”的实验。据报道,他们在全球40个国家的城市街头故意“遗失”钱包,随后让助理将所“捡”钱包交给银行、酒店等公共机构的员工,请他们帮忙联系失主。而在统计最终的诚信度结果时,衡量标准仅有“捡到钱包后是否用电子邮件联系失主”,并按照“电子邮件回复率”对40个国家进行排名。
2019年6月,《科学》刊载了一篇题为《全球公民诚信度》的文章,声称这项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的“电子邮件回复率”在40个国家中排名末尾,并由此得出文初的说法。
只是根据数据来看,这个结论似乎遵照了客观事实,实际上却漏洞百出。比如,相比一些西方国家,电子邮箱在中国的使用率并不高,有写邮件习惯的人不多,人们更偏向于使用其他更便捷的联系方式。以电子邮箱作为衡量是否诚信的唯一标准,显然更偏向于西方视角,并未考虑到各国之间的巨大现实差异。
《科学》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其刊登文章一向代表着严谨和权威,但此番冒失、轻率的行径不免引起质疑,让人联想到一些类似事件。比如,一些西方国家和媒体,单凭某个品牌的降价策略就唱衰中国经济;凭借一张模糊不清的视频截图就炒作所谓“中国疫情失控论”;甚至连中国新疆都未曾履足,就言辞凿凿地放言“强迫劳动”等。
这些不负责任、轻易就下结论的言论和文章,体现了西方一些国家、一些人士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但一旦与公平公正、实事求是渐行渐远,再强力的政府都会失去公信力,再知名的媒体也会被人唾弃,再权威的期刊也难以代表科学精神。
2019年6月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截图 图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二
对于《科学》的行为,我们并没有就此“沉默”。为了验证该项结论的不实和片面,来自国内外十余所高校的100多位师生以“为了祖国的荣誉,可以来一场复制实验”的心愿,纷纷加入了研究队伍。
历经4年努力,团队得出了在中国丢失钱包的“电子邮件回复率”是27.4%,但“钱包回收率”却达77.8%,而集体主义文化对此有重要影响等论断,并于今年7月将这项研究正式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为中国诚信文化“正名”。
这场被称为“用科学对阵《科学》”的“战斗”,每个细节都深深打动人。
比如,年轻人的“抱团”作战。“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人向来就相信“团结就是力量”。从美国欧道明大学教授张琪发出“组团”复制研究的倡议,到14所大学的100多位师生相继自发加入,一个“行为经济学”交流群就这样建成。他们之间有的是校友,有的是素未谋面的网友,因为“让世界看到真实的、诚信的中国”这个共同目标,吹响了“为中国荣誉、为科学精神”而战的“集结号”。
比如,集团军的“粮草”自备。要抢时间、加速度,才能尽早与《科学》“对话”,还中国诚信“一个清白”。这其中,经费来源是一大难,但这个难题难不住研究的脚步。团队开启了“自筹+众筹”的模式,如,有的团员来不及申请专项经费,入团时就“自备干粮、带资进组”;一些老师主动承担了负责实验所需的相关投入。
比如,科学家的“诚信”验证。挑战权威,须用事实说话。推翻《科学》上的论文的研究过程,就是一场“科学家”诚信验证“科学”的接力赛。为了让数据更有说服力,团队在全国近500个点进行了“丢失钱包”试验的采样收集;创新设计的“中国观察员”,保证了现场信息记录及后续“钱包”交付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一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所有采样的赛跑,如果实验消息泄漏,项目便功亏一篑。
有舆论评价道,这是中国学者为中国公民诚信发声的重要一步,他们为真实的中国形象而努力的身影,闪闪发光、令人感动。
图源:视觉中国
三
尽管这次研究,反击了《科学》对中国人诚信形象的不实结论,但西方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仍有市场。近年来,一些国际期刊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事件时有发生。
如,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化学系及生物技术中心教授Tomas Hudlicky曾在德国顶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发文声称,“中国学者在西方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压力是巨大的,因此欺诈和不当的论文发表行为是常见的,这并不奇怪”,妄图将“化学文献可信度下降”的责任帽硬戴在中国头上。
美西方部分人士的“傲慢与偏见”,伤人伤己,也给科学精神抹了黑。分析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又能得出哪些结论?
严谨是对待科学的首要态度,无论国别。科学研究绝不能盲从于权威,不屈服于外在压力,不杂糅个人情感,也不迎合大众喜好,正如竺可桢对科学精神的解读,“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不严谨的科学研究,得到的必然是偏离事实的结果。这次研究过程结果为何令人质疑?重要原因就是研究中没有考虑中国人电子邮件使用率和中国集体文化背景这两个“变量”。实验对象有如此之大的差异性,研究人员却视而不见,由此进一步导致研究成果产生严重偏差。
诚信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信与底气,不容撼动。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素来是中国人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商鞅立木建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古往今来,关于诚信的正反面故事数不胜数。先贤们用一个个案例教导后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在当前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西方学者屡次扭曲事实、偷换概念,企图用一篇论文、一则报道贬低、抹黑中国。对任何针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抹黑行为,每位中国人都有足够的底气予以回击。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毋庸置疑。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对国家、民族怀有真挚的情感,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科学家最大的科研动力。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在追求“大我”中绽放“小我”,是当代科学家们的“必修课”。正如这批中国科研工作者一样,因为爱国,所以选择为祖国正名而做研究,也是因为爱国,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消除“傲慢与偏见”,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这次事件中,研究者们“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值得每个人为之点赞。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