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亚运时代”如何开启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11-1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10月28日,杭州亚残运会圆满闭幕,属于杭州的“两个亚运”画下了句号。从相逢到告别,时间虽仅短短月余,但一幕幕精彩、一次次感动,都在亚运历史上留下了难忘的“杭州记忆”。


我们期待再相聚,也思考,亚运圣火点燃的光将如何从“一时亮”到“一直亮”?进入“后亚运时代”,于杭州而言,场馆设施如何再利用、体育运动如何再延续、亚运精神如何再传承?


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 图源:视觉中国




在体育办赛历史上,面对场馆再利用这道必答题,有的城市交出高分答卷,也有的陷入了“白象困境”。所谓“白象”(white elephant),就是形容那些空耗大量人力物力却毫无实际用处的事物。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向来高度重视场馆再利用,并取得显著成效。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水立方”作为游泳比赛场馆投入使用,为了避免奥运会后场馆闲置,“水立方”引入各种水上项目,成为周末亲子游的打卡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水立方”上又“搭骨架”变身“冰立方”,新增冰壶场地满足办赛需求,成为世界首座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赛后,“冰立方”一键拆除,又重新恢复为“水立方”,还迎来了冬奥会后的首场游泳赛事。


一场亚运会让杭州攒下了不少的“家底”,这些“家底”成为杭州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城市能级的宝贵财富


比如,杭州在筹办亚运会的过程中,从场馆布局建设之初就定下了四条原则——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56个竞赛场馆,新建场馆仅12个,其余44个均采取改造提升方式;亚残运会的19个竞赛场馆中,也有17个与亚运会同享,大大节约场馆兴建成本。杭州亚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满足比赛的要求是“上半篇文章”,赛后的可持续利用是“下半篇文章”,所有亚运场馆在开始建设(改造)的时候就在谋划赛后利用问题了。


除体育场馆外,借亚运筹办契机,杭州还利用高架下、废置厂房等城市“边角料”建成了113.1万平方米的各类嵌入式运动场地。这些都成为城市发展惠民的重要载体。


2022年4月23日,游客走进“冰立方”,体验冬奥真实场景 图源:视觉中国




本届亚运会项目为历届之最,亚运会的筹备与举办带动了国内运动热潮。据统计,浙江各地运动健身类消费同比去年实现翻倍增长。亚运期间,跑步、游泳、撸铁、瑜伽……从健身房到“15分钟健身圈”,城市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人们运动的身影。


亚运会带来了体育运动的“一时热”,值得思考的是,“后亚运时代”,如何让体育运动“一直热”?笔者想到了三句话。


让“赛”“会”成为城市常态。亚运激情点燃运动热情,其辐射效应远超不少观众的预期,有观众直言“不是亲眼观赛的话,我都不知道自己如此热爱竞技体育”;同时,亚运会期间,杭州13个区(县、市)共建立3000余个亚运城市志愿服务点,148万余名市民成为“爱杭城”亚运城市志愿者,为后续大型赛会举办留下了扎实的志愿群体。


着眼以“赛”养“馆”,杭州定下了两个量化目标:到2025年,成功举办3项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顶级赛事,每年举办高等级赛事10项以上;到2035年,争取再举办一次高级别的综合性赛事和3至5个顶级单项赛事。当一项项国际“赛”“会”落地成真,场馆自然闲不下来,群众的运动热情自然也冷不下来。


让体育设施敞开门、不“打烊”。开赛前,杭州亚运会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就陆续向公众开放,接待市民超千万人次,真正将惠民落到实处;赛后,56个比赛场馆中,8个高校场馆将对学校教学开放,其余48个场馆将全部对社会开放,实现亚运流量到日常“留量”的华丽转身。


为了提高场馆使用率,各个场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我家大门常打开”,还绞尽脑汁“请进来”。比如黄龙体育中心,不仅整合开放了篮球、游泳等13个全民健身项目,还设计建造了一条1000米长的空中跑道,吸引市民朋友前来运动健身。


黄龙体育中心“空中环道”跑道全长1公里,供市民健身使用 图源:杭州发布


让更多冷门项目“热起来”。此次杭州亚运会上,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热门项目,不少冷门项目也“热”了起来。更重要的是,这种魅力与热情走出了赛场,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多小众体育项目被人们熟知并喜爱。比如,金华通过“藤球进校园”活动,让藤球运动在14所学校“扎根发芽”;温州瓯海引入顶级龙舟赛事,持续打响“看龙舟,到温州”的品牌。




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不只是设施硬件、形象“颜值”的改变,更是精神的加持、文化的赋能。杭州亚运会开幕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指出,运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窗口加强文化交流传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


透过杭州亚运会这扇窗,浙江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发展活力得到充分展现,世界更好地领略到“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风采。


比如,体育与文化交织相融。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萃取良渚古城、大运河、西湖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火炬“薪火”寓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会徽“潮涌”象征勇立潮头的奋进精神……无论是火炬传递还是赛场内外,“亚运情”与“中国红”并肩闪耀,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可以说,杭州亚运会这场体育盛会、文化盛宴,闪耀着中华风雅、亚洲风采,也将砥砺着浙江“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


比如,科技与生活同频共振。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全球超1亿人成为“数字火炬手”,数字人“弄潮儿”承载众望点燃火炬;竞技场里,云技术让计时记分速度大幅提升,萌萌的机器狗来回运送铁饼;赛场外,数字智慧动态管理提高车辆流通效率,最大限度用好道路资源……


一项项“硬核”科技于杭州亚运会上被看见,在杭州亚残运会上,这些科技又带给我们柔软的感动。比如,脑波控制的智能仿生手点燃主火炬;手语数字人让听障者看见“声音”;全面布局无障碍设施点位……可以说,亚运会上的科技展现在进一步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科技让城市无“碍”更有爱。


再如,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回首“三个亚运”,它们见证着中国与世界的相遇。1990年北京亚运会,我们是一个高度期盼的中国,拥抱世界;2010年广州亚运会,我们是一个高速增长的中国,走近世界;2023年杭州亚运会,我们是一个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影响世界。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为浙江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大省提供了难得机遇,有利于实现视角升维、目标升级、定位升格。


“赛时看赛事,赛后看城市”。一场体育赛事的落幕,正是另一场大赛的开始。不说再见,因为杭州亚运会的“果实”满枝时时见,并如杭城桂香沁人心、飘四海。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