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给日子开了倍速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1-04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今天是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不知不觉间,我们辞别2023年,站上了2024年的时间轴。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时间似乎过得越来越快。《孤勇者》的旋律常常响起,却已经是三年前的歌;偶尔有人用“奥利给”加油,却已经是八年前的梗;前段时间,#距离2028年比2018年还近#的词条引发热议……


时光仿佛按下了加速键,数年前的事情常觉历历在目、恍若昨日,就比如当指针指向2024的一刹那,不少人感叹,我们好像才刚刚过完春节,下一个春节马上又要到来了;但反观童年时期,仅仅是两个月的暑假时光,都让我们感觉漫长且充实,留下令人津津乐道的回忆。


到底是谁给我们的日子开了倍速?我们的时间究竟如何从指缝里悄悄滑过,无声又无息?


图源:视觉中国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每逢岁末年初,这两个词语最能达意。自古以来,关于时光易逝的话题总能引起讨论。古人叹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写尽了对时光消逝的惆怅;当代网友在时间洪流里追溯着,一面热衷“复古风”“怀旧风”,一面喟叹“过去三年过得真快”。


为何时间总是一晃而过、流逝飞快?从既有观点来解释,或许能得出以下解答。


比如“地球自转论”。此前曾有专业数据显示,自2020年中旬以来,地球自转速率呈加快趋势,时间的流逝快于过去半个世纪。有关“地球自转加快,一天已不足24小时”的言论一度登上热搜。虽然这一变化幅度只在毫厘之间,以后也会不断调整,但时间缺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自己珍视的物品缺了一角,即使再小也会怜惜。


比如“生理变化论”。该观点认为,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的新陈代谢等功能会开始减速运行,大脑中神经元网络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会逐步增加,即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则会不断变缓。当原本以为一分钟就能想清楚的问题、解决的事情,抬表一看却花费了十分钟,自然就会感觉时间的流逝变快了。


再如“年龄比重论”。早在19世纪末就有哲学家提出,人类对时间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是不同的,这是由于1年的时间所占生命比重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降低,即对于1岁的孩童而言,1年就是生命的全部,而对于半百之人而言,1年仅占生命的2%。这也是为什么当心理学家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为时间作比喻时,年轻人常用“平静的大海”来形容,而老年人更多形容时间为“加速飞奔的火车”。


类似的解释还有不少,也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时间是最公平的,谁也不会多一分钟,自然谁也不会少一分钟。对大多数人而言,之所以会“伤春悲秋”,或许更多是因为觉得时间就像是手里握不住的流沙一样,越长大就越清楚感知其难以掌握。




相信大家在外出时都曾有过一种感觉,即“返程比去程快”“下山比上山快”,来的时候明明花了不少力气、费了不少时间,但返回时却会觉得轻松和快速了不少。


这种感觉的产生和人类的大脑机制有关。有研究提到,大脑会根据我们经历事件的数量与质量来衡量时间长短。如果一件事情对当事人来说是新奇的,让人充满探索欲,那么此时大脑就会高频运转,将较多未知、重要的信息进行摄取和存储,因而在感知上会觉得很充实,时间也就似乎长了起来;反之,如果一件事反复且常见,那么大脑的运转则会进入低频甚至待机模式,在信息处理上更多凭借无意识的自动处理,因而对时间的感知就会缩短。


所以,当我们询问“时间真的加速了吗”,问题的答案不仅取决于我们对时间的界定,也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感知。


在充满好奇心的孩童时期,世界是一张白纸,大脑接收到的每一帧画面、每一条信息,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缤纷的色彩。上课、做作业、玩游戏、看课外书、学习技能……满满当当的安排为生活增添了斑斓,收获新乐趣的每一天都堪比五天长。


长大后,许多人对周围的事物越来越司空见惯,好奇心随之消磨,即便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也因做着重复且无趣的事情而感到空虚疲乏、一无所获。当高度趋同的信息被大脑整合,新鲜和有意义的刺激越来越少,一周便难以避免地并作一日过。


幸运的是,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对时间飞逝表示怅然和懊恼的同时,开始寻求解答——该如何更好地驾驭时间?


翻译家许渊冲曾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恰好能回答这个问题:“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你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新年更新的不仅是日历,更是我们求新求变的旅程。想要获得拥抱时光的充实感、实在感,我们不妨洒脱一点,抛掉不必要的烦恼和顾虑,去经历一些新鲜、未知的事,去开启一段新的体验,去认识几个新的朋友,让“我的未来式由我做主”。


也不妨再勇敢一点,走出舒适区,大胆挑战曾知难而退的陌生领域,用实践来证明“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无论是学习一门更前沿的技能,还是参加一项难度更大的考试,抑或是制定还未够到的高目标,拼搏的汗水会浇灌时间的花朵,当人生更厚重、鲜活,丰富的记忆就将拉长时间的长度。


图源:视觉中国




当然,到最后我们始终都绕不开如何活着、如何赋予时间以意义的老话题。


生命在时间中展开,不但我们日常的悲喜在时间中填充,历史的意义也在时间里延续。有时候我们分不清到底是人给了时间标识自身的分量,还是时间给了人展示自身价值的场域。


这好像是个问题。因为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思想家都在不断追求它的终极答案。比如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倡导向死而生,以倒计时的概念促逼生而为人的价值;比如精神分析学派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得到“他者”的认同,父母的、别人的、社会的认同。


这好像又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答案似乎已经很明了。比如年仅17岁的青年马克思就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认为,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笔者看来,无论如何,无愧于心地过好当下每一分每一秒的时候,时间是什么就不会成为很重要的问题。


王阳明曾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于我们而言,如果不想在做年终盘点的时候,除了一声叹息,就是空留惆怅;如果不想在亲友相聚时,除了诉说一年的艰辛之外,还有离梦想渐行渐远的惋惜,那么行动起来将是破解的最好办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我们有选择日子如何度过的机会。新的一年,我们要和时间作伴,在人生海海中不断架起从知道通向做到的桥梁,创造更多不灭的回忆,会更加明晰最好的时光就在当下。


有人说,小时候,我们把一年过成了365天;长大后,我们把365天过成了一天。如果有一只无形的手给我们的日子按下加速键,那么,我们何不手动为自己按下慢速键,逃离“Ctrl+V”的重复生活,将每一天都过得有一点新意、有一点挑战呢?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