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上”品“村晚”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3-06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踏着新春的鼓点,和着欢喜的歌声与舞步,一年一度的“年节大餐”如约而至。昨晚,绍兴市柯桥区马鞍街道新围村文化礼堂,2024年“我们的村晚”省主场活动上演。

相比往年,今年“我们的村晚”参演人数规模更大、节目更丰富,不仅在演出形式上进行了诸多创新,还融入了网络上的热话题、农民朋友身边的新村事等,让父老乡亲在小年夜里品尝到浓浓年味。

笔者发现,“村晚”这道够味的年度文化大餐,主要可以分为五道菜式。正是因为菜品的色香味俱全,才让“村晚”变得愈发令人流连、久久回味。




菜式一:贺岁菜“龙味”浓浓

“村晚”与“春晚”有一字之差,但本意相同,便是庆贺新春佳节,营造浓浓年味。近几年,每逢年关,总能听到有网友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过年和平常也没啥区别”,云云。的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从前过年才能吃的穿的,现在随时可以满足,可谓“如今只道是寻常”。曾经的那份期待与喜悦,从哪里寻回?有人说,“现在最有年味儿的地方是农村”。

“村晚”便紧紧抓住“过大年”的主题,捧上了一道过年才有的贺岁菜。比如在今年“我们的村晚”省主场活动的开场表演《龙腾四海》中,长兴百叶龙、平湖九彩龙、奉化布龙、开化香火草龙、萧山河上板龙等特色舞龙队齐刷刷亮相,演员们踏着铿锵有力的节奏翻蹬、踢跳,将龙演得活灵活现,掀起“村晚”的第一个高潮。

尾声歌舞《龙龙的新年》,汇聚了全省11个地市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达人上台演绎,喜庆热闹的场面让现场气氛燃了又燃,博得现场观众欢呼阵阵。而会场外同样“龙味”浓浓,龙游园、龙集市等烟火气十足,老百姓在这里寻年味、赶大集,欢乐祥和的气氛在家门口升腾。

这道热气腾腾的贺岁菜,质朴又热烈地展现了鲜活的乡村生活,让人们找到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感觉,也找回了最难割舍的人情味。由“村晚”聚拢而来的好滋味,也让一年到头奔忙在外的人,对回家过年多了一分期盼。

开场表演《龙腾四海》


菜式二:百家菜大放异彩

“村晚”这道文化大餐好吃,还因为其菜品多样、口味多元。今年“我们的村晚”省主场活动的节目,大部分由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取材于各地原汁原味的乡村故事,再通过精心地融合编创,将乡音乡情、乡愁乡韵浓缩于一方舞台。

比如,非遗号子《拔篷·启舱》与现代说唱歌曲《四季行舟》相结合,一边将民族乐器融入编曲,一边大胆融入当下流行的音乐语言说唱形式,唱出了海岛渔民一年四季在海上漂泊的风雨兼程;来自丽水的《仙县春来早》,用动听的乐曲和轻盈的舞姿表现遂昌采茶姑娘辛勤劳作的生动情景......精彩的舞台表演,绽放跨越山海的文化魅力。

与此同时,湖州的竹乐、绍兴的越剧、金华的婺剧、丽水景宁畲族舞蹈等节目应有尽有,让老百姓一口气看到诸多平时身边少看到的文化节目,大饱了眼福。

“村晚”品牌越擦越亮,根源之一就在于坚持烧好“百家菜”,集百家绝活于一身,引得人人愿意上台、家家争着表演,百家唱响百家歌。

节目《仙县春来早》



菜式三:特色菜别有底蕴

如今,不难发现,少数下沉到乡村的演出表演,虽然打通了“最后一公里”,送到了农民家门口,但展示的故事、表演的形式“模板味”浓、“特色味”少,未必符合当地百姓口味。

“村晚”坚持深挖当地文化特色,烧出一道道特色菜。看一场“村晚”,仿佛直击一次特色民俗展示的现场,体验一场“干货满满”的年末非遗文化大集,开启一趟乡村文化艺术“寻宝之旅”。

今年“村晚”省主场活动中,浙江乡村特色文化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村歌串烧的组成节目之一《墨迹丹青绘故里》,讲述了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夫人管道升的故事,既融入了传统戏曲元素,还展现了鲜活的农村生活场景,台下观众得以从中品味穿越千年的文化故事。

搭配着舞台背景效果,表演者们仿佛有的就在山林竹海间忙碌,有的则在渔港码头穿梭走访,还有的正在用乡音土话与村民边走边聊,结合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实现一个节目一种特色甚至多样特色。

浙江“村晚”的文化味从哪来?寻其源头,全国第一场“村晚”诞生于丽水月山村小学的操场上,学校的好氛围让“村晚”与生俱来带有文化味。而究其根本,也许还是因为其“背靠”家底雄厚的浙江,“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就有六批次、近千项深厚的底蕴烧出一盘盘文化特色菜,成就一场寓教于乐的乡村文化盛宴。

节目《竹乡拾音》



菜式四:乡土菜居家常有

“村晚”是属于农民自己的盛会,它聚集了大家的智慧巧思、文艺特长,也演绎了大家点点滴滴的生活日常。其魅力之一就在于每个农民朋友都可以上台露一手。

伴随一个个节目的出场,隔壁的“民星”在聚光灯下真情流露、娓娓道来,一幅幅让人熟悉又带着新画风的乡村生活图景随之缓缓展开。当真切发生在村里的小故事、好故事,经过艺术的加工后上演,犹如一道道包装精致但又保持原初风味的乡土菜来到了年夜饭桌上,令人耳目一新。

就像昨晚的小品《家有喜事》,呈现了两代人关于新人结婚办酒如何办、在哪办、规格如何的讨论,借结婚办酒席的剧情,传递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观众们看着身边故事被搬上舞台,更加感同身受。

从一首首原创歌曲、曲艺说唱里,观众听懂了村民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听出了村民农耕捕鱼的丰收快乐。这道乡土菜,让日常点滴在舞台上呈现,人们得以窥见乡土生活的一个个切面,它们稀松琐碎,但热烈灿烂。

场外的龙游园活动


菜式五:创意菜神来之笔

一台晚会,要想精准拿捏台下观众的喜好,让观众想听的、想看的应有尽有,让土味的、潮味的节目百花齐放,创意创新必不可少。比如,今年“村晚”有个斗舞节目《曳步舞VS科目三》,来自嘉兴市的菱乡阿妈们唱着《采菱歌》,跳着《科目三》,融⼊霹雳舞、太空步等⼀系列动作元素,挑战温州⼩英夫妇的曳步舞,上演南北斗舞,点燃了观众的热情。

节目《曳步舞VS科目三》


相比于一些城市文旅节目,“村晚”呈现的往往是一套同样创意十足但更为接地气的节目体系,民俗表演、非遗体验、村礼好物、土味美食品鉴……“村晚”变“村玩”,十分具有朝气活力。

如今各地文旅纷纷发力做宣推,从魔性喊麦到“摇人”助阵,文化效应、明星效应不断加持,令网友直呼“卷出新高度,卷出硬功夫”。“村晚”也一直在创新,成为浙江乃至全国乡村过年的新年俗。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村超’、‘村晚’活力四射”。

“我们的村晚”,上了“舌头”,更上心头。或许正是靠着这五道“硬菜”,它汇聚创意、齐聚人气,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实、更具品质、更有韵味。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舌尖上”品“村晚”

之江轩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