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朝梁祝怎化蝶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7-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说起中国经典爱情故事,相信很多人会提名梁祝。草桥相逢、执扇扑蝶、同窗三载……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知、相思相爱,直到最后化蝶双飞。梁祝的千古绝唱,被公认为是“中国式浪漫”的典型代表之一。


据考证,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那么,它为何能跨越千年,深深刻进你我的DNA里?又凭啥在海内外广受追捧,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IP?


央视龙年春晚戏曲《百花争艳》之越剧新版《梁祝·草桥结拜》



“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唐人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中的这短短数字,据传是现存最早关于梁祝传说的文字资料。

晚唐时期,张读的《宣室志》将梁祝故事描述得更加完整。他写到,祝英台是上虞祝氏女儿,假扮成男子模样在会稽游学,与梁山伯是同窗,两人相爱却不能相守,最后殉情同葬。

其后数百年间,十八里相送、楼台相会、化蝶双飞等动人情节,经过李茂诚、冯梦龙等历代文人之手,被不断润色雕琢进传说里。这个传奇、凄美又充满想象力的爱情传说,在民间逐渐广为流传,和《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一同被后世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随着时光流转,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各种文艺形式不断在历史的土壤里抽芽、生长,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越剧。在越剧诞生之初,男班老艺人们便将《梁山伯》搬上了舞台。1945年“戏改”运动兴起,袁雪芬、范瑞娟两大越剧“顶流”合作重排《新梁祝哀史》,场场爆满,一举将梁祝故事推向新的高潮。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向与会代表推荐了彩色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称其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这样,影片在国际上大放异彩,外媒盛赞这部片子“展示了中国优秀文化艺术风采”,一位法国女记者看后感动得流泪。

除了越剧、电影等演绎形式的成功之外,助推梁祝传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符号、进入世界艺术殿堂,还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梁祝之父”的浙江音乐家何占豪。

1958年,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何占豪,从越剧中获取灵感,和同学一起创作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年后,《梁祝》在上海首演,一举成名,此后在国内外长演不衰、广受欢迎。

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上,演员在表演节目《梁祝》 图源:新华社




1700多年来,梁祝幻化的两只蝴蝶,一直翩跹在人们的心头。为什么时间没有冲淡这份感动?

普世的内核,寄托对朴素爱情的向往。爱情,是全人类共同、共通的情感,能够跨越时间、地域、语言的限制。梁祝的故事表达了爱情至真至纯的内涵:爱能克服一切,永不磨灭。这一情感内核兼具普世性和永恒性,历经千年而不衰,跨越国界而不俗。

看梁祝、听梁祝,感受的是别人的人生,投射的却是自己对真爱的追寻和渴望。古今中外,人们热衷于以各种形态,去留住梁祝传说里那份纯真、热烈又能超越生死的爱,来抚平现实的遗憾和痛楚。也正因此,梁祝的故事不仅在文化相亲的东亚、东南亚广泛传播,甚至还影响到了欧美。

兼容的母题,激发各式各样的想象除却饱含“执子之手、死生契阔”东方美学的理想爱情,我们还能从梁祝的故事中读出不同的深意,比如蕴含在其中的民俗、历史等“中国文化基因”,还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对自由恋爱的价值追求等。

丰富的母题,赋予梁祝传说强大的兼容性和无尽的可塑性。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作出自己的解读和重构,并为其注入契合不同时代的内涵。就像徐克导演的电影《梁祝》,在上映二三十年后仍被网友拿出来反复“二创”。

历史的遗存,让传说焕发生活气息。梁祝虽然是传说,但还是有真实“影子”可追溯。据考证,华夏大地存在诸多梁祝印迹。以浙江为例,宁波的梁山伯墓、绍兴的祝家庄和杭州西湖边的万松书院等,都和梁祝密切相关。正是这些文化遗址,赋予了梁祝故事更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实触达感,在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中架起了可触摸、可感知的“桥梁”,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和打卡。

杭州万松书院 图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步入新时代,梁祝传说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比如,去年杭州亚运会期间,文旅融合版《梁祝》推出,邀请中外友人共品越韵;再往前,《梁祝》还亮相G20杭州峰会等。

作为中国民间传说的经典IP,如何让梁祝传说焕发出更璀璨的时代光芒?笔者认为,需把握好三对关系。

“古”与“今”的关系。虽然爱情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但时代在变,故事也要变。只有常说常新,和当下生活产生勾连才能引发情感的共鸣,真正触及心灵。哪怕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也应注入新意涵,从而适应今人之视角。

比如前些年爆火的国产动漫《白蛇》系列,以全新视角构筑情节,将“白蛇报恩”的桥段改为“许仙不惜变身为妖,白蛇不惜失去千年修行”的双向奔赴,又融入了人性善恶、身份认同等热点话题的探讨,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不失为一种好的创新探索。

“质”与“形”的关系。所谓“传说”,就是“口口相传、众人都说”的产物。梁祝传说的发展乃至孕育出的“梁祝文化”、产生的“梁祝现象”,很大一方面原因是有鼓词、歌谣、木鱼书、戏剧、曲艺、音乐等多种形式改编、加持,从而形成了影响力。

今天再说梁祝,在保留故事内核的同时,可在演绎方式和载体上创新,留其神而新其形,以新形式玩转老传统。比如近两年,梁祝音乐剧、杂技剧被不断搬上舞台,但探索远不止于此,凡符合当下审美和流行的,比如“沉浸式”数字演艺等,皆可尝试。

“内”与“外”的关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若想让梁祝之“蝶”飞得更远,除了国内传播,更需要有主动接轨世界的意识,积极策划、构思和推广,进一步扩大传播和触达的“辐射范围”。

比如,编排梁祝艺术作品的“国际版”,瞄准海外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又如,用好各类国际艺术节展、文化交流活动,在TikTok等海外传播平台上创造更多“露脸”机会,等等。

梁祝传说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接续传承与创新。当文化之脉长流,情感之火不熄,梁祝之美,依然会在今朝化蝶起舞、绽放芳华。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