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可错过的诗歌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9-08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每读此诗,便觉人生如流水,起起伏伏,却又一去不复返。而诗歌仿佛也是如此,恍然间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诗歌是语言的抽象,是情感的凝练。我们只觉“生活不能没有诗歌”,但又惊觉“似乎很久没读诗歌了”。前些天,“浙江宣传”发布了《闪闪发光的句子》《永不消逝的瞬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不可错过的诗歌”。


图源:视觉中国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离心灵很近,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歌因高度抽象、极具感性被视作“最纯粹的语言”。诗歌流传数千年,时至今日,我们为何还要读诗?


诗歌如河,润泽审美纵观中国文学史,诗歌蔚为大观,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当代新诗,弦歌不绝,斯文在兹。如朱光潜所说:“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一篇篇诗作,凝聚了诗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求索,词藻之精美、情感之丰沛、思想之深邃,皆熔铸于短短数行中。


诗歌早已镌刻进我们的基因。咿呀学语时,孩童就背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情窦初开时,少年盼望着能遇见“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初涉人世时,很多人憧憬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带着我们感受、品味大千世界,以意味深长的诗意抚慰心灵,驱散现实的迷雾。


诗歌如灯,启明人生。有人说:“诗词是诗人生命的结晶。”一首好诗,不仅好在遣词造句,更好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人生智慧。虽然时代不同,但时人所遇之困境、关乎人生的思考却颇为相似。读诗歌,其实就是与诗歌背后的生命对话,再与带着诗意、勇敢生活的自己对话。


我们今天的一切情绪与困惑,大多都能在诗歌中找到那个“心意相通”的答案。从而,焦躁被安抚,悲伤被宽慰。比如,青史留名的曹操也曾感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平凡如你我,因世事烦忧也正常不过;当遭逢苦难,不知“何时是个头”,苏轼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漫长又短暂,别沉湎于一时一事。


诗歌如桥,串联文明。不论何种语言、何种肤色,总有一些诗句能跨越山海之隔,让我们忘却文明差异、价值隔阂,只想静下来,读读诗歌。遥望历史,老祖宗早已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句跨越重洋,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等诗句广为人知。


7月19日,“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将在杭州开幕,来自金砖国家的青年诗人们齐聚一堂,诗诵青春。诗歌是打开一地一域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结。


古籍《诗经》副本展示 图源:视觉中国




作诗,曾是帝王凡夫都乐在其中的“全民活动”,不少古人甚至凭写得一手好诗就能“名动四方”。今天,诗歌却时常面临“读诗无意义”等质疑。诗歌如何焕发新生,需要直面答问。


诗歌阅读如何逆势上扬?随着现实生活开了“倍速”,浸润在诗意之中渐成奢侈;数字时代的阅读愈发追求“低门槛”,爱读诗、会赏诗的人慢慢减少。以至于能见诗歌之地,一般是在语文试卷中、诵读舞台上、文学沙龙里。


但诗歌不只是一门“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更蕴含着“人人皆是诗中人”的哲理。当更多人能从诗歌中看见自己的人生时,或许读诗便多了几分趣味。尽管诗歌的河流不复以往那般“波光粼粼”,但学生时代晨读时“射出的子弹”,或许会在多年后的一个深夜“正中你的眉心”。


诗歌创作如何抵达人心?当前不少诗歌创作陷入了“小圈子”,甚至在“怪圈子”里打转。比如,无病呻吟、为写而写,“为赋新词强说愁”;又如,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简单字词就能讲明白,偏要用晦涩词汇拗口地表达;再如,自说自话、标新立异,只求自己快意,不顾读者观感,末了还要指责大众审美跟不上、格调不够高。


诗歌是尘世之花,“任何诗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充满根基的”。如何用诗的方式感知世界、抵达人心,这是创作的“必答题”。


诗歌评价如何更有共识?比起其他文体,诗歌通常更精简,看起来也更易上手。有人自称“野生诗人”,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字里行间满是肆意宣泄和粗粝质感;有人写诗主打一个放飞自我,在长句子里敲几个回车键,仿形不仿神;还有人把写诗当做行为艺术,主题不求深刻但求出位、词句不求精美只求争议。


加之诗歌评价标准并不唯一,如格律诗讲究平仄、炼字,自由诗则追求“叛逆”、情感优先,因此时常出现“新旧”之间褒贬不一、纷纷扰扰的情况,难以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当优劣缺乏共识、美丑难以分辨,诗歌的发展与普及自然也会难关重重。


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诗歌内容




让诗歌的精神火焰熊熊燃烧、光照时代,对我们来说,是宿命使然,也是使命所在。


点燃“把酒问青天”的志趣。好的诗歌,记录生活、抒发情感、启迪思想。诗里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人闲桂花落”的松弛、“短笛横吹隔陇闻”的童心、“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的岁月。


而读诗、写诗不只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当“把酒问青天”的志趣激荡心间,你也可以是自己的诗人。如叶嘉莹所说:“当你们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家乡的小河,就是你的心在走路。如果再用语言说出来,那就是诗啊!”为心爱的人写三行诗、跟着主播“每日一诗”、超60万人在某短视频平台写诗……若有闲情逸致,所思所想皆可成诗,它是你生活的刻录,也是你心灵的自白。


护佑“生命在旷野”的力量。如果说诗歌是古代文人骚客一展才华、开启仕途的重要途径,那么现在我们读诗、写诗的意义在于,它是对抗喧嚣、照拂心灵、疗愈自我的“缕缕阳光”。无论身处舒适区,或是至暗时刻,抑或寂静时分,诗歌都能予人慰藉、启人思考。


当下,变动越是剧烈,内心越是彷徨,年轻人越能从诗歌中寻求给养,用它来观照自己的成长阅历,开启知人论世、思考表达的智慧,寻找更多诗性和诗意。“外卖诗人”王计兵写下了“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身体并不“自由”的余秀华,思想却辽阔无疆界,她说“我身体里也有一列火车,但是,我从不示人”……诗歌也能让你看清自己与世界,毕竟,“世界永远焦虑,诗却是一种定力”。


成就“诗文随世运”的气象。个体的悲欢离合,离不开世运的兴衰浮沉,因此,诗歌并不总是关乎个体,它也能成为一种公共记录。将一篇篇散落的诗汇集起来,就是一本时代的诗集。借由它们,我们能建立起更为超拔的历史观,了解更为清晰的时代面貌。


从《诗经》的兴观群怨,到汉乐府的慷慨悲壮,再到唐诗的气象万千,时代在变,诗歌也在变。如今,那些脍炙人口的歌词,是诗也是词,如“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诗歌言说自我,也在描摹时代。


诗歌看似无用,却有大用。它不只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精神选择和时代追求。“只要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长安的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心里有诗,一个人,也能活出一个春天。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