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为人民服务》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1944年9月8日,延安枣园沟口的操场上,千人肃穆,毛泽东主席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发出了坚定有力的声音:“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80年过去了,这段振聋发聩的声音一直在无数人耳边回响,激荡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怀。毛主席讲话中的部分内容,见诸语文课本里的那篇《为人民服务》,很多人在成年后还能够背诵全文。
文章千古事。今天,当我们重读《为人民服务》,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什么?为何它能穿越岁月、打动人心?
1944年9月21日《解放日报》的相关报道 图源:“理论中国”微信公众号
一
《为人民服务》发表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十分艰难的时刻。文章中提到的主人公张思德,是一位29岁的普通战士。
张思德出生于四川仪陇的一户穷苦农家,在他未满七个月时母亲就去世了,外出谋生的父亲也音信全无,叔婶将其收养。张思德靠吃“千家奶”、穿“百家衣”生活,为了让他记住乡亲们的养育之恩,被取名为“思德”。
1933年12月,张思德18岁,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一路上,爬雪山、过草地,历经重重战火。至29岁牺牲时,他已经是一位年轻的老红军了。
他英勇善战。战场上,张思德有勇有谋,在身体负伤的情况下,与战友深入敌阵、奋力拼杀,缴获敌人的机枪……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小老虎”。他不计得失。1942年,部队整编,上级决定让张思德由班长改任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欣然表示“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他尽职尽责。长征路上,他抢在前头以身试野草;当警卫时,他迎难而上、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响应党中央号召,到距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农场开荒时,他建窑、打井、烧炭,成了样样精通的“技术工”。
1944年9月5日,安塞县生产农场的雨一直下个不停。张思德正与战友一起挖窑洞,不料窑洞渗水坍塌。千钧一发之际,张思德大喊“快出去,有危险”,用力将战友推出洞外。战友得救了,自己却被埋在洞中,献出了生命。
有人觉得,作为战士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太不值得了。毛主席听闻后却表示,要给张思德开个追悼会,自己要讲话。
三天后,张思德千人追悼会举行,虽然没有讲话提纲,但毛主席沉痛而坚定的演讲打动了现场所有人。后来,一万五千多字的讲话记录稿经精炼、删改,发表在当年9月21日的《解放日报》第一版上,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文章《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仅存的一张照片 图源:“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
二
不管是在彼时那烽火连天的日子,还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短文《为人民服务》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
一品再品的金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为人民服务》接地气、有生气,通篇文字不事雕琢、朴实无华,夹杂着口语化的表达,其中更有不少闪闪发光的金句。这些句子平白晓畅,不需要花费功夫逐字逐句去理解,却意味深长、含义隽永,值得一读再读。这样的文章群众看得懂、喜欢看,也让人难以忘怀。
朴实动人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深刻道理未必一定要用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叙述。毛主席的这篇演讲,本身就是有感于张思德为人民群众事业牺牲而作。从张思德的故事,再到共产党员的生死观,文章聚焦的内容情真意切,不仅寄托了哀思,也团结了人心,读来令人动容。
可以说,这篇文章本身就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真情。发自内心才能打动人心,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依靠人民的智慧,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获得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1944年10月,在《为人民服务》发表后不久,毛主席再次提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穿透人心的思想。“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振聋发聩的话语告诉我们,不管我们的队伍走多远,也不要忘记来路,“为了人民”是永远不朽的主题。在党的七大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这句话被写入党章。
80年来,张思德的故事和“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一次次地被人提起。《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也影响了许多人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就经常读这篇文章。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老乡回忆:“这篇文章不咋长,我见近平反复地看,反复地读,爱不释手。”
中南海新华门影壁上的“为人民服务”金色大字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三
经典总是能在岁月的“千淘万漉”中历久弥新,重读《为人民服务》,笔者有三点深刻的感触。
历经沧桑,也不改初心本色。“我是为人民服务,但不是为你一个人服务的。”日常工作中,有人拿这句话来搪塞办事群众。实际上,人民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概念,更是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个体。为人民服务也不是一句刷在墙壁上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的一件件大事小事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从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难题做起。
俯下身子,才能走进群众;解决问题,才能收获口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只要是人民群众不高兴、撇嘴的事,就坚决不要干!”唯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诠释“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真正含义。
改进文风,让思想直抵人心。《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一篇极好的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应该学习这种优良文风,从每一篇文章做起,从每一篇作品抓起,写群众关心的事情,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使内容能够被更多人理解和认同。
文风只是表象,作风才是根本。如果纯粹为了改文风而改文风,最后很可能会变成玩文字游戏,失去了改的意义。勤学善思以提升思想的厚度,深入实践以把握社会的脉搏,心系群众以增强笔端的感情,勤握笔杆以锤炼作文的笔力,文章才不会失之于假大空。
提高勇气,把困难当作转机。“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短视频社交平台上,这句话被许多人剪出来传播,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可以跨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话。
《为人民服务》发表时,时局艰难,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前路漫漫,需要信心也需要勇气。任何时候,我们要做成一件事,都必须学会处置各种困难的局面,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被困难吓倒,从困难中看到光明,就如同《西游记》里说的,“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境遇如何转换,当我们重温《为人民服务》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遍全身,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今天,让我们重读这篇经典,再一次感受那些闪闪发光的句子和沉实厚重的思想。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必关风》一套。重读《为人民服务》,您有怎样的心得体会?快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