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影视化,可以不“毁原著”吗
▲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日,一部根据《红楼梦》改编的电影作品登上大荧幕,票房和口碑都不太理想,引起网友吐槽“一黛不如一黛”。
面对由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剧,观众的态度常常不如评价原著时那般友善,“毁原著”的批评声处处可见。从小说到影视作品,这条改编之路缘何走得这么难?
一直以来,《红楼梦》都是影视改编的热门小说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一
从记忆里年年重播的《西游记》,到近年来轮流霸榜的“仙侠古偶”,不少爆款影视剧都脱胎于成名已久的小说作品。随着改编剧数量急剧膨胀,在收割巨大流量的同时,一些相似的“槽点”也正在消磨着观众的包容度。
比如,人设遭“魔改”。冷静专注搞事业变身深陷情网“恋爱脑”、理性独立“大女主”反成等待救赎“小白花”、满天星式的群像刻画改为某一个人的“C位”独秀……诸如此类,不仅让普通观众觉得难以接受,更惹得原著党纷纷感慨“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毫不相干”。
比如,剧情频“脱轨”。有的小说作品本身短小精悍,影视化后却疯狂“注水”,生出许多牵强的情感纠葛、国仇家恨、前世羁绊,将原本清晰利落的主线拆解得支离破碎。而一些原本情节丰富的大部头小说,则又难免陷入关键情节被删、故事节奏高开低走的尴尬境地。
比如,花式撒“狗粮”。甜宠、虐恋、磕CP……这些关键词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题材的改编剧中。从都市职场到电竞赛场,从消防员到翻译官,主角们的谈情说爱被无限放大,原著里全无瓜葛的两个人也在剧中被安排“发糖”。严重泛滥的爱情叙事,甚至淡化和淹没了故事的主题。
这些用力过猛的操作,看似掌握了“流量密码”,实则本末倒置,最后既让“书粉”憋屈不已,也让“剧粉”大跌眼镜,“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二
文学小说依靠文字叙述,影视作品依托视觉呈现,这本身就是两套话语体系、两种表达方式。将存在于纸面、依托于想象的故事搬上充满声色光影的荧屏,是个极其复杂的再创作过程。小说与影视之间天然存在的差异,就是横亘在改编者和创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关隘。
首先是形与意。影视剧若是简单粗暴复刻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原文台词,就是没有把握住小说走向影视的艺术规律。想要做到既尊重原著又不失其味,解构与重组在所难免。但是有些改编剧没有好好在人物塑造、台词细节、情节逻辑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崇拜服化道、流量演员、镜头语言,“声光电”是足够酷炫了,但是原著作者经由文字表达的深层哲思和时代叩问却不见了踪影。
其次是张与弛。字句缀连成章再成文,如同卷轴徐徐展开,是缓慢渐进的过程,而荧幕画面则每一帧都包容万象。同样的场景,小说可以洋洋洒洒花费数章细致描绘,影视剧却不得不精心排布那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试想,金庸可以在《连城诀》中接连列举几十种不同花名来展现满园芬芳的盛景,但在影视剧中,若当真给每种花轮流上一个特写,还有几人能忍?也全无必要。
再者是虚与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只用寥寥几笔,就可以让读者在这些“留白”中肆意想象,每一个读者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他最好的模样,而影视剧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从“一次元”走向“三次元”,改编者和创作者必须要按其理解和审美取向,将书中的人物与环境定格为某个真实具体的面孔与布景。倘若与人们想象中的有较大偏差,“出戏”就是一瞬间的事儿。
从小说到影视作品,改编难度之大,是可以预见的,因为这是由小说与影视的先天差异决定的。但是如果不把握好形与意、张与弛、虚与实的分寸,又何尝不是对原著与观众的伤害。
图源:视觉中国
三
其实,市场上也不乏流量口碑双丰收,被认为“超越原著”甚至“成就原著”的改编剧。从上世纪90年代刻画了赴美闯荡中国人的《北京人在纽约》,到新世纪前后创下收视纪录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到播出十多年仍受追捧的《甄嬛传》,再到近年来出圈的《繁花》《人世间》等。纵观这些成功之作,并非一味忠于原著,而是找准了其中的“取舍之道”。
原作精髓当取。当原著党发出“毁原著”的吐槽时,他们的诉求往往不是一字不改,而是重现原著的灵魂。无论剧情和人物如何改写,作品主旨和气质都不应被轻易解构。比如87版《红楼梦》虽与原著情节有很多出入,但每个人物的性格依旧准确鲜明,贯穿全剧的“万艳同悲”基调,也始终与原作相互映照。再比如年初大火的电视剧《繁花》,虽然改变了故事线和角色设定,但依然描摹出了时代变革浪潮中的开拓者面貌。
冗余枝节该弃。改编改编,就是要按照影视化的艺术规律,先改再编合起来。即便是经过市场检验的热门小说,在影视化的过程中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改编的过程就像是精心雕琢一块璞玉,去其瑕疵、彰其光华,主创人员就是最关键的“执刃者”。比如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甄嬛传》,对原著中不够合理之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合并,非但没有使故事褪色,反而让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大放光彩。
“前世今生”相融。改编要走心,也要走“新”。改编作品应当要与时俱进,试着为经典老作品注入新元素、新理念。比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封神演义》里哪吒叛逆不羁的影子,又融入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将以往对父权的反抗升格为直面现实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并融入了喜剧搞笑等元素,鼓励人们要勇敢做自己,敢于打破世俗偏见,最终引发的共鸣跨越了不同的圈层与年龄。
当前,身处市场化、产业化的环境下,将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发展新模式。于读者和观众而言,难以接受的不是改编,而是毫无诚意的敷衍。改编本无可厚非,但不能是“瞎改”,更不能是“魔改”。唯有沉下心去,领会原著最本质的思想内核,了解群众最真实的精神需求,才可能真正赢得市场的青睐,实现文学与影视的双赢。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