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建今谈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5-01-0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有人说,浙江存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反差:一个地域面积小省,却是历史文化及古建筑大省。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古建筑比比皆是、姿态各异,漫步此间,古寺古塔、古镇民居、廊桥戏台不时映入眼帘……


古建筑专家阮仪三对南浔古镇很熟悉,他在《南浔》一书中写道:“通津桥、洪济桥依旧高踞在运河之上,东大街虽然不再如三十年代那样繁盛喧闹,但你可寻觅昔日老街的风采,领略在今天盛世,尊重历史文化遗存而带来的欢愉和轻快。”


今年是浙江古建保护发展40周年。一路走来,浙江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成长为我国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第一方阵?


南浔古镇百间楼 图源:视觉中国




灿若繁星的古建筑,将浙江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娓娓道来。


凝炼江南文化气质。从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到山区古建的错落有致,从寺庙道观的庄严宏伟到园林建筑的精巧雅致,每一座古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这些古建筑就像一扇扇窗,透过它们,今人得以窥见古人的艺术审美、文化品位,而窗那头的历史烟云,也在今人的品鉴与解读中焕发新的光辉。比如宁波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文化的时光隧道,读懂了它就读懂了江南藏书文化。


承载一方水土风情。以民居建筑为例,浙江民居建筑的风格往往因地域而异,它们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当地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的体现。比如有的因地形复杂,建筑沿着山坡或河畔而建;或出于气候特点,建筑更多考虑通风、隔热、防水、防潮等,因此独具特色;还有的选址布局独具巧思、屋顶构造丰富多样、雕刻装饰工艺精湛,反映着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


像金华兰溪的诸葛八卦村,是迄今发现的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这里保存着200多座元、明、清三代古建筑。信步于此,不仅有探险寻幽之趣,还可品读一段江南古村活态保护的佳话。


还原千年百年文脉。保护古建筑,就是在保护和传承一个地区的文脉。比如经过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杭州新登镇至今仍保存着省内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新登古城墙,在这里,饱受岁月侵蚀的城砖静静诉说着新登“一朵莲花耸碧霄,二水襟带万山朝”的故事;而衢州龙游民居苑里的宗祠、家庙、书院、戏台,不仅展现着中国人的建筑美学,也让龙游商帮“龙游天下、无远弗届”的往昔变得更加具象。


龙游民居苑“高冈起凤” 图源:“龙游传媒”微信公众号




有业内人士评价,浙江是我国古建筑、文物古迹等保护利用工作的“南天一柱”。在笔者看来,浙江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可以用三个关键层面来概括:


抢救,重现“古建芳华”。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一大批重要的文物建筑急需开展抢救性保护。一些见证过历史瞬间、承载过历史记忆的重要文物建筑,或是在天灾人祸中变得残败不堪,或是因年久失修而缺顶见天。


古建保护需要“与时间赛跑”。80年代初,浙江省启动人才队伍建设和机构搭建工作,由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成立省古建维修技术中心,扩充全省的文物保护专业力量,全力抢救了一批重要的文物建筑,使得绍兴沈园、湖州飞英塔等濒临倒塌的建筑“重现芳华”。


技术人员指导湖州飞英塔修缮 图源:“浙江古建”微信公众号


转折,找到“平衡之道”。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变得突出。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中,浙江古建的保护工作也由此迎来了转折点。当时,浙江将文物保护作为地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1994年正式成立了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展了大量文物建筑、历史街区及文化景观等保护修缮工作。


升级,探索“活化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体现了对文物保护与利用理念的深化。近些年,浙江探索文物古建的“活化利用”,比如将符合条件的老屋改造成民宿,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依托历史建筑打造文化展示馆等公共文化空间,既关注古建的保存保护,又带动了文旅等行业的发展。


不过,40年古建保护之路走得并非一帆风顺,一些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比如,在自然环境方面,浙江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像2016年台风“莫兰蒂”来袭后,温州泰顺的三座古廊桥——薛宅桥、文兴桥和文重桥被洪水冲垮,令人痛心。此外,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浙江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火灾就成了主要的安全威胁之一。


游客行走在泰顺县泗溪镇北涧桥旁的碇步上 图源:新华社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观念更新,文物保护工作受到各方重视。如何践行新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守正创新,书写新的篇章,让文物古建向“新”而行?


更深入一些。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有一个前提,那便是正确地评估、科学地挖掘文物的价值。然而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文物的价值具有多重性,这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并非结论式而是过程式,需要我们倾注耐心与巧思。

以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为例,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阶段:起初是1.0版本的修复与保护,随后演进到2.0阶段的活化再利用,紧接着是3.0阶段的区域综合开发,如今,该行动已迈入4.0阶段,实现了旅居概念的全面升级。经过一步步迭代,“江南秘境”展示出多层次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更接近一些。保护文物,并不是要让它与世隔绝、独自美丽,更重要的一层意义是让它走进更多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文物活化利用强调的不仅是保护文物,更要让它们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当中,更近、更紧一些。


近年来,博物馆“一票难求”、“文创热”持续升温、老街区人山人海,也说明越来越多有文化、有内涵的藏品、古建逐渐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茧房”,迎来了属于它们的“知音”。努力探寻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方法,才能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更好“活”起来。


更智慧一些。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文物的保护利用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不仅使文物保护的效率和精确度有了质的提升,也拓展了文物利用的方式和范围。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可对文物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和建模,为文物“量身定制”数字档案;利用VR等,还可创建虚拟展览空间,让观众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仍可“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例如登陆杭州“M511光影汇”的“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展,便是利用技术手段,让观众与巴黎圣母院实现“零距离”沉浸式接触。


古建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建筑,更是文明的载体与记忆的复现。不妨找个时间,漫步在这些历经沧桑却依然风姿绰约的古建筑之间,去聆听历史的回响,体会文化的活力与创新的魅力。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