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线老师都推荐的国产科普节目,绝了!

丹妈和小伙伴 丹妈读童书
2024-12-03
前阵子,我分享了两部纪录片👇
豆瓣9.3,每集2分钟,魔性科普,停不下来
豆瓣9.5,你都想不到历史还能这样讲......

一直以来,我们公号存在的意义,就是分享各种好书、好电影纪录片、好的教育资源。然后你们也很给力地推荐了两部纪录片:

讲化学的——《门捷列夫很忙》
讲物理的——《我的牛顿教练》


我迅速看了几集,觉得挺开拓眼界,讲解又容易懂。最近陆续看完,终于能来交长文作业。

看弹幕,很多网友说是老师推荐看的,对这两部纪录片的评价是:

“科学纪录片还能这么拍?”
“这居然是央视做的片子?”

这两部都是央视制作的节目,都属于短小精悍型选手,每部都在5、6集左右,每集25分钟

这种时长我是很喜欢的,不长,打开就能看完一集,不用切割成好几次看;也不短,能把一些该讲的东西讲到位。

它们从选题命名,从叙事风格表现手法,都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如,它是这么来讲碳原子的排列方式:


再比如,仰泳出现的原因,是因为蛙泳游起来太累了:


不过个人感觉,这两部片子的难度还是稍微有点不一样。像是《门捷列夫很忙》,联系实际生活更多,更容易理解,8+就能看啦。



至于《我的牛顿教练》,挺抽象,而且涉及很多专业的物理知识,所以还是更适合大孩子,稍微有点基础再看更好,至少9+吧。




这两部纪录片虽然讲的都是很严肃的学科类知识,但也不会乏味无聊。因为导演将这些知识揉捏成了日常生活里会出现的样子给你看。


比如,电梯球又为什么会下坠?滑冰运动员为什么可以凭空原地旋转,越转越快,又突然停下?


其实以上,都是为了引申出物理知识。

生活里的小切口进入,孩子就没那么反感,一半是熟悉的日常,一半是不熟悉的知识,这样更容易激发出好奇心


《门捷列夫很忙》里,会讲到——不粘锅、钢材、食盐、骨骼、肥料、面包、钻石、铅笔芯……这些随处可见的物质,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各种化学原理,而这些原理,又与化学元素有关。


自然而然带出元素的知识,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真切地感受到,化学与世间万物有关,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





除了案例角度很接地气以外,导演选择的讲解方式也比较是孩子们的菜:动画解释+真人发表观点,穿插着来,既幽默又轻松。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其实导演李金炜是纯文科生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做《我的牛顿教练》的时候,他把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甚至一部分大学物理知识全部拿出来看了一遍,从教科书到网上资料到各种物理的科普书籍,还有在知网上下载的几百篇论文。

硬是把它们啃下去,然后找出里面能为片子所用的数据、例证等内容。

例子的选择、论证的过程,都相当艰辛


我当时看完他说的这些,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我这个理科渣渣也能看懂这纪录片。

首先这片子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导演站在文科生的视角,无形中契合了大部分观众的心理。

对于物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普罗大众理解起来是会吃力的,孩子也一样。所以他的选材原则是,不会选特别难的,当然也不会选特别简单的,否则就失去纪录片的味道了。

其次,他从现象入手去解释原理,导演和他的团队,之前有很多拍摄运动项目的经验。结合这个优势,他们选择去讲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


整个团队都非常热爱体育,之前通过做片子也确实对很多运动项目中的那些有趣的知识点有积累。所以团队以此为基础,把它们罗列出来,从而确定了从速度、力量、旋转、瞄准等几个主题来建构6集片子的创作思路。





长久以来,我们的科普,大多集中在对知识的传播。近年来,我们的科普形式越来越丰富,但基本上还是没有跳脱出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框架。

人文意义的凸显,是这三部纪录片的一大精彩之处。并不是说表层的知识不重要,但有时候,背后的东西比前面的东西更重要。

尤其是,《门捷列夫很忙》在讲述历史上每项重大科学发现时,都把重点放在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什么问题和假设,从而开始实验和证明。并且,不仅描述实验的成功,也描述实验遇到的困难与经历的失败。


这就是“背后的东西”,这些东西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向本质靠近,不断探索真实世界存在的意义。这是我最佩服导演的一点。

他不仅仅只是在给孩子们讲解科普知识,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学科、理解我们的学习历程。

我们为了什么而学?我们从学习中得到了什么?学习又反过来给了我们什么回馈?......


想明白这些不容易,它一定是在我们奋力攀爬过一座座知识的高峰,歇下脚,带着一身学识往内心走去,才有可能幡然醒悟。

科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科学陪伴着、见证着人类发展,它一直在那里......


#1

《门捷列夫很忙》
豆瓣:8.5分
全5集,每集25分钟
观看:央视官网、B站
适合年龄:8岁+

虽然是讲严肃认真的化学知识,却看得我频频发笑。

以发明元素周期表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为动画形象,把看似触不可及的各种元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


 认识对于宇宙和我们最为重要的氢、氧、碳、氮元素;
 领略有毒元素的威力以及它们的用途; 了解最活跃和最不活跃的金属、非金属元素的特质; 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关键作用的碳、硅、铀、铁......

整部纪录片,其实就是在讲述了构成宇宙万物、人体自身、乃至身边每一件物品的元素的故事,很开眼界。

这其中还会夹杂一些有趣的“冷知识”,比如:门捷列夫虽然是科学家,但同时,他也致力于北极探险,北冰洋的一条海底山脉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还独自乘坐探空气球,飞到3000米的高空去收集气象数据......


化学大佬门捷列夫原来没有拿过诺贝尔化学奖....化学周期表开始的演示是用的扑克牌...门捷列夫能从自然界这么多元素中摸出排序规律,甚至还能为未知的元素提前空出位置


都是我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的,感觉特新鲜。

所以虽然整部片是在讲化学,但你一点也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很想继续看下去。

它还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生活化


银针碰到鸡蛋也会变黑;
小苏打碳酸氢钠与面粉产生二氧化碳让面食更蓬松;
开始用氯气消毒后,泳池才大面积出现;
碳元素能形成活性炭,还能形成鞋底的白炭黑、石墨钻石......


感谢那些夜以继日致力于研究的科学家,感谢那些为了做研究,不惜牺牲生命的科学家,如果不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我们就无法窥得元素世界的奇妙。



另外,片子还加入了中国元素。在每一集的结尾,会介绍元素周期表和中国之间的一些历史小故事。

比如如今我们见到的各种元素的名称与徐寿先生翻译借鉴明朝皇族族谱中来源于五行的人造字有关,博古通今。



门捷列夫很忙,那他究竟在忙什么呢?

——单集简介——


◆ 第一集 门捷列夫是怎样“炼”成的 ◆
门捷列夫是19世纪一位忙碌的俄国科学家,他致力于北极探险,北冰洋的一条海底山脉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独自乘坐探空气球,飞到3000米的高空收集气象数据,据说他做的箱包在时尚界也占据一席之地。忙碌的门捷列夫,用他生命1/10的时间来研究化学,结果,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 第二集 四大天王 ◆
从很多层面来说,氢、氧、碳、氮是构成宇宙、地球和我们自身的最重要的元素。我们可以没有金银财富,却不能离开氧气,维持我们的生命。我们可以减肥挑食,但却绝对不能不喝水。 
◆ 第三集 你好毒 ◆
我们看似和谐的世界,其实暗藏杀机,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或者它们的化合物,大多数都是有毒的,或者说是可以致人伤害的。
◆ 第四集 高冷的贵族和吓人的暴君 ◆
就像人有急脾气和慢性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也有迥然不同的差异,它们有的连空气和水都不能碰,但有的却可以历久弥新,任凭风吹雨打,不为所动。 
◆ 五集 改变世界的元素 ◆
人类已经发现了118种元素,它们都源于137亿年来,宇宙的孕育和滋养,对于只有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来说,有一些元素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它们,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在不同时期产生跨越式的进步来到今天。


#2

《我的牛顿教练》
豆瓣:9.0分
全4集,每集25分钟
观看:央视频app、B站
适合年龄:10岁+

“有一位'不太正经'的科学家叫牛顿,他改行做了教练,而且,当了差不多将近三十个项目的教练……”


独一无二的开头,就让我好奇心爆棚。

做什么教练?哪三十个项目?这次,我们的“导游”从门捷列夫换成了牛顿,他带领着我们了解各种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

整个片子诙谐幽默,同时干货应接不暇。刷起来,会忘记时间。


整个纪录片涉及到了大概30个体育项目,有我们很熟悉的:骑车、跑步、游泳、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也有不那么日常的:掷铁饼、滑冰、赛艇、冰壶、举重、射击等等等等。



不管运动多么复杂还是简单、难还是易,它们都和最基础的物理原理有关。导演选取了有趣的问题作为每一个物理知识的切入点:

● 山地车比赛为什么要穿紧身衣?● 为什么游泳冲刺时要打腿6次?● 为什么潜泳时,比在水面游泳时速度要快?● 博尔特为什么跑得那么快?● 举重运动员会在训练过程中被杠铃压矮吗?高尔夫球为什么坑坑洼洼?


接着,再用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比如,第一集中,讲骑自行车时遇到的空气阻力。是这么说的:


讲标枪迎风角度遇到的空气阻力时,则用了小动画的形式,可爱又好懂:


知识点相当密集。强烈建议用这纪录片开启充满乐趣的物理探索之旅,刷完片子,搭配家里的物理书籍一起看,趁热打铁。

——单集简介——


◆ 第一集 万能的空气 ◆
空气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我们却浑然不知。空气对于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牛顿教练将带领观众了解空气动力学对自行车、标枪、跳远等项目的作用,以及介绍空气对实现足球中香蕉球和电梯球所做的重要贡献。
◆ 第二集 极速前进(上) ◆
速度,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最直观的感受之一。著名运动健将博尔特被称为跑的最快的人。在泳池中,人们也在展开激烈的速度竞赛,有蛙泳、仰泳、蝶泳和自由泳等多种泳姿,人们在游泳过程中需要克服多重阻力。
◆ 第三集 极速前进(下) ◆
了解在陆地和水中人类速度极限的产生原因之后,我们把目光转投到滑冰馆。速度滑冰是人类凭借双腿创造速度极限的项目。为什么在冰面上滑行要比跑步快得多呢?同样是在水中,赛艇的速度远远超过游泳,但拼命划桨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作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球类项目,哪种球的速度最快呢?答案竟然是最不像球的羽毛球。速度的背后,牛顿教练的科学光芒熠熠生辉。
◆ 第四集 让我们转起来 ◆
旋转,会让人晕头转向,可人类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旋转癖”。在网球中,人们执着于打出上旋球;乒乓球把人类对旋转的痴迷发挥到了极致。上旋球和下旋球为什么接起来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呢?铁饼、链球、铅球,大力士们本身人高马大,却偏偏要让自己转起来才能把器械投得更远。花样滑冰运动员可以原地高速旋转,而且越转越快,这其中是角动量守恒定律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体操和跳水运动中,旋转更是无处不在,而且还要转换旋转轴的方向人们看起来才觉得过瘾。关于旋转,牛顿教练有一肚子话要讲。
◆ 第五集 赐予我力量吧 ◆
牛顿作为经典力学的开创者,他的力学原理可以完美地解释力量项目的精妙之处。举重运动员为什么可以举起比自身体重还要重的杠铃?举重运动员会在训练过程中被杠铃压矮吗?牛顿教练会为观众一一揭开谜底。
◆ 第六集 瞄准的门道 ◆
瞄准和牛顿也有关系?射击和射箭遵循着“三点一线”的瞄准原则,面对根本看不清的靶纸,射击和射箭运动员是如何做到命中十环的?划艇运动也需要瞄准?当然,把艇划直可是运动员最先要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台球和冰壶运动员不但可以准确地击中目标,而且可以控制台球和冰壶在碰撞后停在希望它们停留的位置,这些神奇瞄准的背后,都有牛顿教练谆谆教导的身影。




 往期推荐 【经典电影】100部适合小学生的高分电影,超经典【高分记录片】2-15岁的40部高分纪录片,按主题、年龄分好了33部优质国产纪录片在此

编辑 | 宇辉    排版 | 可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丹妈读童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