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传统节日庆典回顾∣ 送给孩子的端午记忆
今年的端午节于我和伙伴,绝对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为了迎接这个节日,从6.20日迎端午的准备,到6.24日、和6.25日端午当天,我们一共做了四场活动,其中三场是我们为主导,一场是有由多年华德福教学经验的韦老师主导的端午庆典活动,先后陪伴了30多个家庭、孩子度过了一个特别的端午。
虽然是同样的主题,但是参与对象不同,活动地点不同,每一场活动却又各有侧重。
「 壹 」
琵琶湖畔&博爱园户外迎端午
琵琶湖畔的迎端午活动,重在一个“迎”字,了解端午习俗,准备端午所需材料,在琵琶湖周围,正好具有江南一带包粽子的主要材料,箬竹和芦苇。认识这些材料的同时。顺便折一叶扁舟,放入水里,来一场特别的水上比赛,而孩子们对于小舟式样,则各有各的设计在里面。
而香香的菖蒲长在水里是什么样子?孩子们可以有一个直观的观察,因为他们并不是孤立存在,与之相伴的各种动植物也被一一牵出。
对于小龄段的孩子们来说,除了一些仪式之外,家长们一起加入聊端午习俗,不同的生活背景,让我们对于这个节日的了解也更增多。
“在我们老家,端午和春节是同样重要的节日”,这是第一次听一位来自四川的妈妈说到如此不同的一面。
而不同中有许多相同:“除了粽子、咸鸭蛋,我们的端午还会煮上许多鸡蛋、鹅蛋,小伙伴们是可以带上各种各样的蛋去斗蛋的。
大蒜头有杀菌的作用,煮熟后把它请上端午餐桌的不止湖北一地,湖南、河南、江苏部分地区都有此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五毒过端午》,孩子们在故事中去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故事。
端午遇上梅雨季节,天气稍微放晴草地上就冒出了各种各样的菌,撑起各式花样小伞
而绿茸茸的青苔,也喝足了雨水好像在说,只要有缝隙,我就要长出来,长出来
「 贰 」
端午前一天和当天的活动得以成行,来自于大家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传统习俗传承的渴望。
6.24日下午场参与者主要是来自华德福幼儿园的家人,6.25日端午当天的活动参与者则主要来自于长期关注我们的朋友。
华德福学校对于节日庆典的重视早有耳闻,前些日子就看到韦老师带着园内的孩子们腌咸鸭蛋,为端午的到来做准备就感叹其用心。但是当我们走到一起去畴办这件事情的时候,体会更加深刻!
成人们商量活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两个孩子的主动客串,让我对这个活动更是凭添了许多向往。在孩子稚嫩而又充满热情的唱颂中,浓浓的端午气息扑面而来。而到了活动当日,一步步走完流程,不禁感叹,这才是端午应该有的样子!
“西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除了常规的感恩环节,端午特有的律动儿歌的吟唱,把我们的听觉和身体打开,菖蒲、香蒲、黄菖蒲,要想辨识清楚,需要调动我们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不同的观察方式可以让我们接受到不同的信息,经过这样的深情接触,相信下一个端午,我们再也不会弄混了。
用特别的方式做一次自然笔记选一片自己喜欢的叶子,把它请到鸡蛋上看它们从各自独立到神奇的融合到一起视觉的、味觉的美好同时被打开(对于这个彩蛋着实喜欢,当带有自然物图案的鸡蛋拿到孩子面前时,他们打开脑袋进行了各种猜想,当亲手实践过后才恍然,原来如此,从此吃鸡蛋会不会多了一个流程又会不会因为这些美丽,增加了对鸡蛋的喜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故事的需求不同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更多的是需要场景化的故事在韦老师精心布置的环境中她用抑扬顿挫语调把大家很快带入到龙舟爸爸和龙舟女的童话世界里
和家人们一起品尝过百家宴味觉的美好,伴随着伙伴们的欢声笑语为我们的庆典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看到摆在餐桌上代表端午的食物,所有的记忆都会被打开:小时候的话题也被一一提起。
不同的生活背景,沉淀的是不同的记忆,宿迁的、襄阳的、宁波的、福建的,南京的,聊的是端午,心里荡漾开的一定是浓浓的爱的涟漪。
端午是一个与时令息息相关的节日 。如儿歌所唱: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在我的记忆里,端午时节不止是麦儿黄,农村里正值插秧农忙,在城市里要想看到这些景象无疑是困难的,幸运的是,小鲤鱼幼儿园的院落里,不仅种着桔子、石榴、梨子等果树,所在小区雁鸣山庄内更是家家户户都种了许多果树、蔬菜。可以让我们有机会观察到这个环境中传递出的自然信息。
围墙上恣意攀爬的苦瓜、黄瓜、南瓜,豆角,精心搭建的架子挂着的并不多见的猕猴桃,站在红透了的桃子树下流一会口水……在依依不舍中与伙伴们告别,携“艾”归家,携“爱”归家。
所有参加的人都会感慨,这是一个有特别有仪式感的端午节,而参与其中的一位妈妈的总结,更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这种活动的另外一层意义:陪同娃成长的九年多的时间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团队永远是一个人发现的核心力量”,所以我特别喜欢带着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这必然是一个自我学习和互相学习的过程。
对,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除了把朋友、家人紧紧连在一起,学习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期待我们的下一次!
- THE END -
-----------——————————------------ 文 | 豆包菜 摄影 | 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