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培养“美盲”的学校,正在摧毁孩子的未来

蔷薇少女骑士 校长会 2021-06-11


清朝那么多皇帝,时不时上个热搜的,也只有雍正和乾隆这对父子了。


您看,这二位爷还起了争执,到底是为了什么,不顾亲情,想看两厌,父子互嘲?


事情源于网上贴出的一张图:两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瓷碗同框。



审美风格相差甚远,有人评价:雍正的审美甩儿子乾隆十八条街。


雍正喜淡雅隽永、乾隆爱繁缛堆砌。就像一个高贵冷艳的爹,生了个“暴发户”儿子。




01

文盲不多,美盲很多


“美盲”这个概念,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2008年提出的。


吴冠中先生作品《巫峡魂》


他的原话如下: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如今的许多成功人士,包括企业家、媒体人、白领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想必都很出色,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艺术和鉴赏。这些现象的屡见不鲜, 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艺术,而是虐杀艺术,是没有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彼时,中国大地正“卧龙行矣起春雷”,四处都忙着轰轰烈烈地建设国民经济,凡事讲求“实用主义”,没来得及细品先生的警世之言。


迄今,距离先生呼吁“扫除美盲”,已逾十年。


当下,国民基本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保障。而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长期错位,带来了种种弊病。人们也终以驻足回首,反刍吴老先生的话中真意了。


地方城市建筑频出“奇葩”;街头招牌不统一“辣眼睛”,统一了单调无趣;网红脸审美横扫网络;周杰伦被迫“学猫叫”;古风歌词只顾堆砌辞藻……


某站著名up主 韩美娟


更有甚者,一部分群体为了寻求视觉感官上的强烈刺激,满足猎奇心和发泄欲,病态地追逐审丑。


一次次娱乐至死的狂欢,一场场反复演绎的低俗喜剧。在这个魔幻的当代,美,成了奢侈品。



02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育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教育科学院曾经针对5万多毕业生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什么知识最有用?


调查结果令人意外。


毕业1-5年的学生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提出:艺术最有用。


由此可见,在人一生中,艺术和美学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并且越年长、越成熟、越成功,这种影响会愈发明显。


波普艺术的乔布斯


21世纪伟大的创造者乔布斯坦承:他的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而艺术所占的比重更大一些”。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育一个内在拥有富足精神世界、外化拥有自主创造能力的人。


而这二者都需要审美素养的支撑。


一个不懂得欣赏美的人,只能从事机械性的重复劳作,将面目淹没在庸碌人潮,而不能通过艺术创造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出来。


根据教育部2016年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数据:67%的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33%的学生没有具备艺术鉴赏能力。


数据是根据从2006年起每年对200余所普通高校一年级新生美育调查而得,也就是说,数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筛选性。综合分流到职高和社会的学生,数据只会更低。


当下,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技术倒逼每个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



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个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


人事、客服、政府职员、会计、银行职员等职业未来被淘汰率都高于89%;


工人以及瓦匠、园丁、清洁工、司机、木匠、水管工等第一、第二产业工作80%-60%;


而教师、艺术家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职业被淘汰预期概率都低于5%。


而其他伴随技术浪潮出现的新生岗位,无一不是需要深入挖掘美学内涵和充分发挥人精神官能的。


也就是说,在未来,“审美”是把人从智能机器中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之一


面对这样的技术趋势,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再不做出方向调整,就是在浪费孩子的生命,消耗孩子的未来,这与犯罪无异



03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18 世纪末提出的概念。


他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把美育作为解决由现代化进程造成的人性分裂问题的途径


他认为,人性的完美状态是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之子,但是,现代化使人远离自然。人的感性方面受到不应有的压制,造成了人的生存发展危机。因此,要借助感性方面的教育来恢复人的感知的敏锐性、情感的丰富性、想象的多样性,以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就是“美育”。


元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美育”在进入中国后,以王国维、蔡元培为首的民国艺术、教育大家对其进行了融和中囯传统文化内涵的阐释。


在这样的语境里,中国人对“美育”的理解要比西方人理解的“美育”内涵丰厚得多,更具思想性、伦理性和人文性等广阔而深刻的意涵。


于是,在中国,国家不仅重视美育的专门课程———艺术教育,而且还很强调美育在学校各科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要求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融合,尤其重视美育对于学生养成良好道德情操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


尽管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范围,但是,艺术却是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而且人们平时的审美活动也多数是在艺术范围之内。


草间弥生 装置艺术  无限镜屋


因此,艺术教育也是美育的主要实施形式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艺术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专门课程,艺术课程也是实施美育最为便

利的途径。


尽管美育还应该渗透到其他课程,但是,艺术课程是实施美育毋庸置疑的主渠道。


只有通过艺术课程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然而现实中,艺术教育落实不容乐观。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根据一则山东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和教师表示艺术教育课程有时候会被其他课程挤占;60% 的教师并非专业技术教育类出身;60% 以上的学生认为艺术教育老师专业程度一般;60% 的学生表示所在班级每周仅开设1-2 次艺术教育课程。


第三,美育的基础是艺术教育


从个体的发展来讲,人们是从学习艺术开始,然后再学会观赏自然的。


所以艺术教育是循序渐进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最有效的途径。由此可见,离开了艺术教育,美育就很难得到落实


下面,我们来看一所深圳名校是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以艺育人”的。


以艺育人——深圳海韵学校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海韵学校创办于2013年,地处珠江口东岸,毗邻大铲湾海港,是一所高标准规划、建设的九年一贯制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她的校龄不过短短六年,就凭借艺术特色教育,蜚声市内外,成为“深派教育先行先试”的一面旗帜。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从顶层设计出发

海韵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提出“以艺辅德,以艺启智,以艺促美,以艺促个性发展”的艺术教育理念,以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多元包容,厚德博艺”的办学理念。


▍以校本课程为路径

不拘旧法,不泥陈规。海韵学校的“博韵”课程体系包含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生活审美四大模块,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开发了4个深圳市“好课程”:海韵学校“德韵”德育课程、“雅韵”之中华对联赏析课程、“形韵”小学低年级舞蹈课程、“声韵”小学竖笛课程。在初中开发了以展示民族文化自信的“创美作文”、以反映数学美的“数学与生活”等课程。

全校创立含“四点半活动”课程在内的92个社团,社团活动全面普及,学生参与率100%,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活力。


▍专业的教职工团队

海韵学校的教职工团队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两个层面均具备专业能力。

从艺术实践能力来说,学校现有艺术教师44名,其中专任教师18人,外教2人,外请兼职教练24人,并聘请了荷兰、新西兰、塞尔维亚等外籍教师参与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

作为学校的“掌舵人”,何云校长是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正高级教师、深圳市管乐协会副会长,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表率者。在“何云名教师工作室”,创新开展教师培育发展机制,打破学科本位,采取跨学科组建,成员构建多元化,其中有名师工作室成员覆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语文、数学、英语、信息、体育等学科,形成跨学科研究共同体。

从艺术理论能力来看,《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拓展的实践探索》、《基于社区参与下的深圳本土岭南舞蹈课程开发研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岭南舞蹈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等多项艺术教育课题分别获省、市、区立项。

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一支艺术专家指导团。学校还先后邀请了世界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法国尼斯国立学院蒂埃列·米勒尔院长、国家著名舞蹈家吕艺生教授、著名指挥家卞善租、著名作曲家陈一新教授等名家大师来学校讲学,对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



▍让“美育”走入课堂

海韵学校运用迁移原理,构建“韵味”课堂教学模式。

把艺术教育渗透到思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科学、体育等学科教学活动之中,提倡“课堂教学艺术化”,充分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全面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

学校要求教师用美丽的心灵感染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用爱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创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



04

如何开展美育工作?


1扬起“美”的办学旗帜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校旗,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教育工作方向的灯塔。


如果这面旗帜上,没有“美育”的一席之地,那么艺术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因为当下阻碍艺术教育工作展开的,正是“应试教育”背后的“丛林法则”价值观,是工业现代化下的社会实用主义


时时处于紧绷状态,身体和心灵都疲惫不堪,如何能欣赏美,悦纳美?


要培育懂得审美的学生,学校就要率先实现教育价值观的转型。


对于美育的作用,王国维曾有过一个概括,叫做无用之用”,后来鲁迅说成“不用之用”


其主要的意思是,美育是以“无用”的“美”和“艺术”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这里“无用”指的是没有世俗的、个人的功利欲求,后面那个“用”指的是去除个人的私欲、物欲,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学校要愿意做“无用之功”,越过分数,看到人性深处和超越时代的东西。


2既要开展艺术课程,也要育美于各学科课程


课程是教育教学工作展开的基础和根本。“以艺育人”要落实到课程中,就要梳理以校本课程为主要载体的艺术特色课程体系。



校长会智库是中国K12基础教育智库领导品牌,多年来积极推动中国K12基础教育的高品质学校生态系统建设和发展。校长会为各大K12学校提供课程体系顶层设计项目,通过专家调研为学校探索出一套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方案,使其成为贯通办学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的重要指导依据。


校长会能够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有逻辑、成体系的优质特色课程体系,而非混乱的、散乱的和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大课。


另一方面,要育美于主学科教学之中。如语文的文字之美、数学的逻辑之美、地理的辽阔之美、历史的厚重之美、物理的结构之美、化学的变幻之美……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力,主导课堂。学科之间具有连贯性,学校应积极组建跨学科课堂,带领孩子感悟知识的一体性之美。


3不断向“美”靠近的学习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美育活动的主体,尤其是在艺术课程中,教师的魅力往往直接影响孩子的兴趣大小。


积极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向以下四个方向,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不断激发教师学习的潜能,提升队伍专业水平。


·教态美

教师形象美,服饰、表情、仪态、言行举止及精神面貌等给学生以美的渲染,“君子教风,儒雅有度”。

·方式美

教师要善于采用巧妙的启发式育人方式,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惩戒手段。

·语言美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语言准确的基础上,教师的语言应向饱含情感、打动人心上靠近。

·学科美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带领孩子领略学科知识之美,种下兴趣的种子,或将使他受益终生。


4校园文化与景观设计的浸润之“美”


在繁忙的学习与工作之余,校园应成为师生感受宁静与慰藉的温暖之地,美好的校园景观设计,能够让校园更加开放与生动。


学生不一定必须在教室里才能“上课”,校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成为一个“小课堂”。也可以成为美育的阵地,细节育人、文化育人


5尊重个体的个性化评价体系


美育的考核评价是无法量化处理的,这也是阻碍美育工作展开的因素之一。


传统评价体系围绕分数进行,只要写下“标准答案”,就可以拿高分。如果考核一个学生的艺术素养,是依靠打分的形式,这就违背了美育的初衷,因为这意味着,学生不用去感受文艺之美,只需要记下答案就够了。


作为美育的艺术课程,除了必要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评价之外,应该尝试个性化评价,也就是由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地单独考核。


这种考核重在考查学生对某一门艺术的兴趣、体验的程度、借由艺术作品的创造性想象、独立创作艺术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这种考核应该是描述性的而非分数型的,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喜爱艺术、投入高雅艺术并从中获得乐趣,这将使他受益终身。



 参考资料 

杜卫.当前美育和艺术教育关系的若干认识问题[J].美育学刊,2019,10(03):1-6.

易晓明.当代美育复兴的意义及其研究趋向[J].美育学刊,2019,10(02):1-8.

彭吉象.新时期中国美育与艺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J].美育学刊,2019,10(05):11-16.



责编 | 赵矗

排版 | 虫子

配图 | 闫炳文



推荐阅读

● 每有一个孩子自杀,都提醒教育要往前一步

● 西安高三学生弑师案背后的残酷真相

● 2020年,小寒逢初雪,整个学校都亮了!

● 啊啊啊啊啊——校长你怎么这么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