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你好,强基计划!再见,自主招生!十位专家精准点评,解读高考新政六大干货

校长会 2021-06-11

2003年8月6日,一个祖上四代行医的大家族,正在家里焦灼地等待。只因这个中医世家的独女刘雨芙,高考只拿到406分。这离黑龙江那一年的本科录取线还差12分,这要命的12分。


一家人本来心如死灰,然而就是这一年,一个横空出世的政策,一个崭新的时代,改变了刘雨芙的命运。


200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了全国首批自主招生的资格。在3名博士生导师的联名推荐下,刘雨芙参加了系里专家组的测试。


经多项考察,专家组认为,刘雨芙专业能力出色,实践能力甚至达到本科毕业的水平。


因此,他们决定——破格录取。


如今,她已经顺利毕业,成为哈尔滨中医院的主治医师。


而从2003年至今,高校自主招生也已经有了近14年的历史。



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高考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之后,可以享受相应的高考降分政策。这也是现在很多重点高中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湖南省的长郡中学、深圳中学、衡水中学等知名高中优秀学子进入顶尖大学的机会。


1月1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是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意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强基计划带来了多项变化,宣告了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拥有14年历史的高校自主招生计划走下时代舞台。同时多项配套政策也发生改变,事关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教学规划,政策究竟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有多少不同?下面,校长会为您带来多方精彩解读。



01

可选学校、专业缩减,但选材初衷未变


过去,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有90所。而2020年的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统一划归为双一流A类校36所(文末附“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作为一项重大改革的起步阶段,从小范围开始试点是非常积极稳妥的。表面上考生可选学校数量缩减,但深度反映出来的是国家及高校的选材方向更加清晰,且选拔的初衷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原自主招生的一些高校是开放所有学科专业进行招生的,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学科竞赛进入高校,却没有去学所擅长的专业,而是选择了金融、经济等热门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出发点——为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开辟一条特别通道。


甲骨文方面的特殊人才黄蛉


“国学小天才”孙见坤


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基础学科。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日前,华为负责人任正非就多次谈到,华为能在5G等关键通信技术上取得突破,主要就是靠华为的“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以及120位化学家”。近年,华为从全球大规模引进了基础科学领域的一流人才,为华为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奠定了重要基础。日前,科技部联合教育部等部委还专门出台了加强数学科学研究的专门文件,目的也在此。



此次,强基计划明确限定了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为主,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角度出发。正因为此,入围强基计划的考生基本上都需要在其擅长的领域从事基础学科学习,而不是把个人专长作为一个进入名校的跳板,转而就读其他热门应用专业,比如金融。


可以说,强基计划更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而不仅仅是高校和个体的需要。




02

一校一专业填报,选材更具针对性


之前的自主招生,考生可以填报多个学校的多个专业,受限较小,各学校也开放了理科、工科等各个大类里的相关专业供考生选择。


但是今年考生们只可以报36所双一流A类高校中的一个学校及其“强基”计划的一个专业(专业范围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古文字学、哲学、历史学等)。


缩减的是学校可报考专业,增加的是考生可参与比例,所有有学科兴趣与潜质的学生将都有机会。这样也可以看出,教育部希望通过自主招生改革,鼓励优秀生源学习基础科学和服务国家战略领域专业。简而言之,就是让“最优秀的学生”,去“最优秀的学校”,学习“最有用的专业”。



03

招生程序变更 与自主招生的五大不同



1. 初审取消,人数不设限。


以往的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都离不开一个让学生、家长颇为关注的环节--初审,其招生录取过程与现行高考是一个并列关系,甚至先行于高考,学校的各种测试都是在高考分数公布之前进行;


而自主招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降分幅度过程不够透明等问题也留下了一些灰色空间。2020年强基计划开始实施,高考成为了自主选拔的基础“门槛”,采用高考志愿填报的方式(4月填报“强基”计划志愿),取消初审。原自主招生各高校控制招生规模在招生总人数的5%以内,新的强基计划没有设人数限制,“一校一策”,由高校自主决定申请,教育部审批确定,可预测的,开展强基计划的高校招生比例相比自主招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2. 高考成绩定入场。


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依据。校考时间定为高考之后,学生的高考成绩将决定是否有机会进入到这一场“海选”之中。高考成绩是进入校考的基石,达标才可以获得机会展示自己的“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因此竞赛生一定要重视高考!高考结束后,考生还拥有2周备战校考的黄金期,切勿忽视。


3. 高考校考比例8.5:1.5。


学校按照专业招生名额按照一定的比例选择出可参加校考的学生,校考结束后将高考成绩和校考成绩按照百分制8.5:1.5的比例换算(“8.5:1.5模式”),成绩达标且在学校招生计划内的考生才可以进入强基计划。这一做法显然是借鉴了上海等地在新高考改革中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探索,是新高考改革新的组成部分。


关于“8.5-1.5模式”换算的案例:



“8.5-1.5模式”中的计算方式为:
折算后高考成绩=高考成绩/高考总分*85;
折算后校考成绩=校考成绩/校考总分*15;
综合成绩=折算后高考成绩+折算后校考成绩

假设在今年的政策下,甲和乙共同报名参加了今年的高校自主选拔,他们的高考分数相差20分,百分制换算后乙分数仍然比甲高2.3分,但是新自主选拔加入了校考,百分制换算后甲分数竟然比乙高6.8分,所以在综合成绩上甲超过了乙,总分多出4.5分。


4.高考是基石,校考是关键。


校考考查的是学生的学科特长及创新潜质,如果考生学习竞赛或者接触到了校考部分内容,在校考中与没有接触过的考生相比就会有一定的优势。



另一方面,对于能够有机会进入自主选拔考试的考生来说,高考是基石,最为关键的竞争依然是校考。无论是笔试面试,校考分数的高低将决定了他们最终录取的结果。


5.分省设置名额。


自主招生没有要求分省设置名额,强基计划要求分省设置名额,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相对教育条件落后的省份也是一种公平,不用担心跟教育条件更好的省份同平台竞争。



04

确保公平公正 严肃依法追责


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全程接受本校纪委监督,并建立申诉途径和举报机制。严格组织高校考核,按照国家教育考试有关要求组织实施。


笔试、面试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试题按机密级事项管理。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完善信息公开公示,落实教育部、省级、校级三级信息公开制度,合理设置公开范围,规范公开内容,主动接受监督。


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对于因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大规模舞弊、招生严重违规的高校,取消其强基计划招生资格,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


附强基计划“十严禁”:1.高校不得发布未经教育部备案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或进行虚假招生宣传;2.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与强基计划招生挂钩的冬令营、夏令营及考核工作,或委托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报名、考核等有关工作;3.高校招生工作人员、专家评委不得参与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辅导活动;4.不得以“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进行恶性生源竞争或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5.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录取;6.不得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或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7.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8.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擅自扩大强基计划招生高校范围或出台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办法;9.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不得为不符合要求的考生或违反规定程序办理录取手续;10.有关中学等不得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考生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或在考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故意隐瞒事实。




05

单独人才培养方案 畅通成长发展通道


招生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高校,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统筹。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招生和培养工作。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教育部将加强对强基计划的政策支持。


强基计划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而不仅仅是招生。



06

实施强基计划的四大理由


1.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


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集中资源和力量选拔培养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紧缺人才


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科人才选拔入手,采取系统化培养方式,重点破解“卡脖子”科技领域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瓶颈问题。



2.与破除“五唯”评价机制改革相结合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前期,上海、浙江等地在高考综合改革中探索了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有力推进高校在招生中使用综合素质档案,对破除“唯分数论”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积极成效。目前,这一试点成果已相对成熟,可在面上推广。


3.与推进高等教育相关改革相结合


衔接高校“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和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部署,加强高校人才选拔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间的协同,形成改革合力。


4.与促进教育公平相结合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着力解决自主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弊端,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07

多位教育专家作出精彩解读


钟秉林:兼顾自招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

“科学性与公平性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一对难以平衡的矛盾。自主招生政策实施16年来,也一直在探索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钟秉林表示,此次改革面对现实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申请材料造假、高校提前“掐尖”等问题,进一步严格规范招生程序,明确高校考核要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等举措,建立更高水平的公平保障机制,体现了促进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实现社会正义的政策导向。


“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强基计划’的实施都不能回避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将会持续存在。强基计划”的实施要解决自主招生中出现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问题,探索一条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路径,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满怀期待。”


瞿振元:意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此次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明确了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改革方向。”瞿振元认为,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强基计划”着眼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正向作用,把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双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全面贯通衔接起来,形成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合力。


此次改革试点先行,重视规则,这样做比较稳妥,也有利于公平公正。通过这次改革,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可期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


李大潜:基于教育改革红利的大背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教授

随着高考改革、“双一流”建设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已切身感受到改革的“红利”,也有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动力。在这一大环境下,为进一步优化人才选拔方式,助力国家的长足发展,“强基计划”立足国家战略,重点支持基础学科、核心技术领域相关学科,同时又加强招生与培养的衔接,相信通过该计划的实施,能够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提供坚实的人才梯队。


于涵:强基计划是招生改革在‘破五唯’上释放的强烈信号

教育部考试中心常务副书记

强基计划充分考虑了我国高考制度的特色和当前高考改革的实际,同时借鉴了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选拔、录取以及培养上的基本经验,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它打通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评—选—育—用等多个关键环节,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又形成合力,真正做到了应需选才、因材施考、因材施招、因材施教及才尽其用。这一举措,将逐步形成教育领域基础学科高水平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新格局。


这是考试招生改革在‘破五唯’上释放的强烈信号。强基计划通过在高校人才选拔上发力,逐步形成多元评价基础上的多元录取局面,虽然这一计划规模不大,涉及的人数不多,但影响面较广,足以形成积极导向,以破除唯分数、唯论文的务实举措来诠释一种新的人才观念。


余潇潇:为国家破解“卡脖子”难题打好人才基础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

如果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领先一步,对优秀学生的学术志趣引导、科学素养提升、数理基础强化的提前布局就刻不容缓。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兴趣与能力相结合,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贯通培养、系统培养,勇于担当,为国家破解“卡脖子”难题打好人才基础。

“强基计划首次在人才选拔的政策设计中明确提出重点在基础学科安排招生专业,真正选拔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人才需求。”在余潇潇看来,这体现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大逻辑,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这也必将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朱邦芬:高考仍是“主渠道” 也为特殊学生冒尖提供优良环境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

结合近10年来“学堂计划”的教育改革实践,深深体会到,关键在于营造一个优良“环境”,使得有潜质的杰出人才比较容易“冒”出来;而优秀学生荟萃是优良“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因而,识别和选拔具有突出创造性的学生十分重要。

朱邦芬认为,鉴于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高考仍然是促进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维持社会公平、选拔人才的主渠道,在高考主渠道的基础上,对于少数痴迷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并有特殊才能的中学生,一流高校的招生中提供一条促使他们能脱颖而出的渠道,这于国于民功德无量!


王殿军:将更好地引领基础教育和社会价值观取向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

在基本学业成绩之外,同时考查学生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发展潜质和其他专长与天赋等无法通过笔试反映的素养,这是选拔理念的创新。自主招生启动10多年以来,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才选拔的实践中得以体现,也正向引领了基础教育和社会价值取向。

随着招生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高考改革来临,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人才培养全面育人、综合发展,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科学育才、公平选材,成为时代要求。


“但这个理念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王殿军表示,不仅高校应该在如何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上下功夫,高中也应该为大学选拔学生提供客观的基础大数据支持,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选材之路。


李喆:更好地按学科规律培养顶尖人才

北京大学招办主任

“制约我国高水平顶尖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教育阶段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只能以升学招生为通道,而在单一的评价模式下,招生往往‘见分不见人’。”

强基计划打通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壁垒,成为连通中学新课改、新高考改革的桥梁,还明确将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在李喆看来,这些举措能更好地按照学科规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将影响、反馈和辐射到基础教育层面,进而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吴国平: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

“强基计划在选拔方面,对高考成绩给予了足够重视,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借鉴上海等改革省份经验,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评价办法,务实稳妥,是对浮躁功利、弄虚作假风气的摒弃,是对优良教育传统和公平正义的坚守。强基计划直面问题打出具有强大系统合力的“组合拳”,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又好又快成长安装了“加速器”。”

“基础教育需要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高中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关键期,我们对其内在规律、方式方法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吴国平表示,基础教育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培育优质土壤,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兴趣、特长转化为能服务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学科、专业、职业上去。


张明宇:考生家长无需过度焦虑 明确自身目标和兴趣方向

中国教育智库联盟新高考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建议家长和学生不用过度关注裸分比例和降分比例等 ,也不用过度焦虑,主要把握两点。

一是明确自己的目标高校和专业,研究他们的招生的需求是什么,时刻掌握自己想考学校和专业近况。弄清楚哪些专业是需要综合实力非常好的学生,哪些专业是需要在专业上有拔尖能力的学生,然后根据自己自己的现实情况提前做准备,对症下药。


第二,家长要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有兴趣、有特长,提早了解和规划,只有在考生的需求和高校的需求达成一致时,才能考取自己目标的大学和院系。所以没必要盲目地关注宏观的裸分比例和降分比例等不太可控的因素。




责编 | 赵矗

排版 | 虫子

来源 | 整理自中国教育在线、掌上志愿、中国新闻网、腾讯深网、教育人陈志文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 网友热议8岁男童为救人坠坑:别用小英雄的光环,填西宁路陷的坑

● 期末写评语还要找模板?怕是遇上个假老师!虚假的激励评语是在害学生……

● 12岁小学生救下一整栋楼引狂赞,最全2020年寒假安全告家长书,请老师转发收藏

● 最残酷的亲子教育课,请摸着良心自问:你是否有资格做一个父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