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难,老师也难!中小学课业负担到底有多重?

张霄 校长会 2021-06-11


令人闻风丧胆的毛坦厂中学和衡水中学,以整齐划一的军队化管理成就了学霸考神之名睥睨天下考生。就连寒假过年,都不回家,试卷如山,习题如海,考生机械化地奋斗着。


这种教育界的奇观,早已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虽然常被人吐槽,却没人否定这是当下教育产物的现实价值。


这种社会现象刻板的标签和印象,似乎给人们一种很确定的信号——我国中小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祖国的花朵们,背着书山踽踽前行,一不小心就压跨了,压折了。


也就是说,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似乎已经成为各界人士的基本共识。国家层面也通过各类政策法规的颁布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列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教育规划纲要》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视作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更加明确地规定,小学3-6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


实际上,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这一基本共识的内部,却存在着指代不明,相互矛盾的情况。例如柯政基于对2159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公众(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认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内部差异。公众对到底什么是课业负担内涵的认识并不稳定,而且时有矛盾。由此可见,在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做出判断之前,首先需要对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界定。


01

“课业负担”到底指什么?


在讨论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否过重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将“课业负担”这一概念进行分析与澄清,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进一步明确用于评价课业负担程度的观察点,进而对“是否过重”这一问题进行判断。


  • 课业负担的词性:中性词亦或是贬义词?


目前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课业负担是个中性词,即课业负担本身的存在是必然的、合理的,需要反对的是课业负担过重的教育。因此课业负担等同于“课业量”,课业负担过重等同于“课业量过大”。


另一类观点则将课业负担视为一个贬义词,认为课业负担与课业负担过重两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生活中的“负担”一词通常具有贬义属性,如“A是B的负担”即表示A在某些领域内为B带来了麻烦与困扰。


  • 课业负担的存在方式:客观实在亦或是主观体验?


课业负担到底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实在,目前存在三种理解,即将课业负担理解为客观存在、主观感受、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之和。


将课业负担理解为主观感受的人认为,从直观上看,既然是负担,就应该是一种主观感受。即使面临同样的学习任务,不同的人会觉得所承受到的课业负担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五道几何作业题,对于热爱数学,同时擅长几何的学生而言,不存在负担过重的情况。然而,对于厌恶数学的学生而言,五道几何题可能给其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基于这种理解,很多研究者通过询问学生自我报告的主观感受来判定学生的课业负担。


将课业负担理解为相对独立于个体的客观存在的人认为,课业负担是学生需要承担的一种责任。也就是说,课业负担是外在社会施加到学生身上的一种客观东西,一般来说它并不是针对每个具体的学生的。换言之,同一个班的学生,他们所面临的课业负担是基本一致的。


将课业负担理解为客观和主观之和的人认为,一方面课业负担源于学生所接受的任务量,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对于此类任务的解决与处理能力。前者是客观的,它对每一位(接受此任务的)学生是相同的。后者是主观的,它决定了个体处理此类任务时的精力与情感投入,进而影响其主观感受。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分析学生课业负担的具体内容时应该包括以学习时间和数量为代表的客观负荷、以及对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程度为代表的主观感受两大类。


本文一方面将“课业负担”这一概念理解为中性词,将其等同于学生所接受的课业量,进而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否过重”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将课业负担理解为(学生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存在之和,基于已有经验性研究结果,采用综合分析的方式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否过重”进行判断。


02

如何对“课业负担”的程度进行评估?


在上述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借鉴杨欣和宋乃庆的相关研究,从课业负担的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否过重进行考查。


课业负担内容的观测要点限定为教育要素和心理要素两大类,前者表征课业负担的客观性一面,后者表征课业负担的主观性一面。其中教育要素又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主要来源。教育要素具体包括作业、教辅。心理要素包括意识、压力、难度。


课业负担的结果包括学生的身体、心理、行为三个方面。身体方面包括睡眠时间与视力情况,心理方面包括学习兴趣与效能感,行为方面包括课外活动的时间。具体分析框架如下表所示。



我们选择大范围、大样本的经验性研究结果作为上述框架的证据支持,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否过重这一问题予以解答。


03

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真的过重吗?


  • 维度一、课业负担的内容


1.作业(此处仅指校内作业)
根据《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规定:小学生每天作业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初中生不能超过1.5小时。然而,一项针对全国20个省(市)180所不同类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 54.6%的小学生每天作业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其平均作业时间约为1.6小时,超出规定时间的60%;73.1%的初中生每天作业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其平均作业时间约为2.2小时,超出规定时间的46.7%。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非整体性的重或者轻的问题,不同年级学生,不同城镇化水平学校学生,或不同学习水平学生所面临的课业负担是不尽相同的。一项基于全国10省20市(县)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课业负担存在明显的学段、城乡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趋向。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存在明显的学段、城乡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趋向。


具体而言,就作业的客观性一面(时间长短)而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逐渐增多;从村屯到城市,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逐渐增加;从学困生到学优生,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逐渐增长。



就作业的主观性一面而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逐渐增多,课业难度感受以及课业劳累程度明显加重;从村屯到乡镇、县城和城市,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逐渐增多,劳累程度逐渐加深,但在课业的难易程度方面,乡镇学校学生的难度感受高于其他地域;从学困生到中等生、学优生,学生完成课业的时间逐渐增多,在课业难度和劳累程度维度上负担逐渐减轻。



2.教辅(包括辅导班与教材)
在教材使用方面,一项对全国20个省(市)180所不同类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表明,77.6%的小学生和87.1%的初中生一学期至少新增一本教辅。然而,中学生对“手上教辅(课外辅导)材料”的感觉调查发现,有接近 40%的初中生和超过 50%的高中生感觉“手上教辅(课外辅导)材料”太多或比较多;而感觉“适中”的初中生占 51.6%,与高中生(36.3%)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调研中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在父母为自己花钱方面,买课外辅导材料是父母最乐意的。


在学生参加辅导班方面,有研究针对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和西部地区共6个省份、2个直辖市的万余名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状况调查与观察发现,在“减负”背景下,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课外学习活动的“应试化”倾向明显。


一项针对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调研结果表明,在问卷中询问了“放学之后,学生去哪”,从家长的回答来看, 放学后直接去参加校外机构课后补习的比例是 11.6%;学生回家之后再去参加校外机构各类辅导的比例是 16.1%, 这其中包括6.9%的孩子“去参加校外机构课后补习 ”,有5.4%的孩子“去校外参加兴趣特长班”, 还有3.8%的孩子会去“上家教课 ”。因此,总计有27.7%的学生放学后要参加校外机构的各类辅导活动。


  • 维度二、课业负担的结果


1.身体:睡眠时间与视力情况
一项针对我国四座大城市,10079名中小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四座城市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8±1.5) h,78.7%的学生睡眠不足,且随着学段升高学生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初中生睡眠不足的比例最高,达78.8%,女生睡眠不足的比例(76.1%)高于男生( 72.4%) ,城市( 75.6%) 高于郊区( 71.6%)。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与学生的上课时间以及作业量相互关联。前者决定学生的起床时间,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上床时间。在另一项调查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研究样本中)近一半的中学生在6∶00之前起床,有大约2/5的中学生在6∶00-6∶30之间起床。在访谈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在6∶00左右起床,另外有少数学生在 5∶30 甚至更早就起床了。这主要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远,有时在路上堵车,为了上学不迟到,他们只能早起。

2.视力情况
有研究对1985-2014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调研视力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分别增加了29.55、30.46、36.09、39.67个百分点,到2014年时,分别高达64.20%、70.32%、53.38%、60.91%,近视占了视力不良中的 92.18%。中国中小学生视不良率持续增长,低龄化,近视最为严重;视力不良女生高于男生,城市高于乡村,城乡差距逐渐减小。



3.学习兴趣
在一项对比学生希望参加与实际参加的课外活动的研究中心,研究者发现课外学习活动与学生兴趣不一致。统计和比较中小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及其实际参与最多的课外活动,结果显示,二者差异显著。二者不一致也体现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统计中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外活动,上述实际参与最多的课外活动“做作业和完成学习任务”恰恰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喜欢的活动与实际参与的活动不一致。上述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体育活动的时间
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相关政策的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应该有不低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一项对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和西部地区共6个省份、2个直辖市的万余名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状况调查与观察发现,仅有4.9%的学生少于政策规定的要求,有 48.1%的学生表示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还有46.7%的学生表示每天在校有超过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并且,上述课业负担的内容与课业负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研究表明,首先作业时间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学生的睡眠时间、体育活动时间、学习兴趣,正向预测学生的近视率。回归分析表明,作业时间越长,则学生睡眠时间越短、体育活动时间越少、学习兴趣越低,且更容易近视。其次,教辅数量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学生的睡眠时间和学习兴趣。回归分析表明,拥有更多教辅的学生不仅睡眠时间越少,而且学习兴趣更低。最后,参加学习辅导班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学生的睡眠时间、正向预测学生的近视率。回归分析表明,参加辅导班的学生不仅睡眠时间会减少,且更容易近视。



在上述课业负担评价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大规模、大范围的经验性研究结果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较重。其直接体现在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使用教辅和参加补习班的数量,间接体现在学生的睡眠时间、近视率、体育活动时间、学习兴趣等方面。


04

如何改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呢?



综合已有研究我们发现,学者们提出的改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减负政策效果初显,但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减负目标的实现。

2.正视睡眠不足造成的学生身体、心理发展不利的客观事实,理性看待牺牲睡眠换取课业成绩小幅有限增加的实际价值,从身心发的长远角度考虑,充分保证学生睡眠时间。

3.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差异,合理布置适合学生学业水平的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使作业练习成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目标、提升学业水平的有效方式。

4.充分了解、分析课后学习对不同学生的效果,结合学生学业水平和负担水平实际情况,选择内容适当、时间适度的学习内容,避免无效的时间投入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5. 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学校、行政管理者以及家长应持有正确价值观,全面综合看待学生课业负担与学业进步的关系。


“减负”始终是中国教育界的一大难题,政策频出,社会呼吁,但现状始终是越减,负担越重。


虽然政策法规能够从表面(特别是学生的作业量)进行减负,但中小学生的小升初,初升高,以及终极高考,都是实打实的拼分数。


因此,在尚未厘清或有意逃避学生负担真正来源的前提下进行减负,不仅没有减负之效,还给学生和老师变相增负,甚至还得偷偷摸摸地给自己“加负”。


减负之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拭目以待,且看将来中国教育走向何种出路。

 参考文献 
陈传锋, 陈文辉, 董国军. 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程度、原因与对策——基于全国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业负担的调查[J]. 中国教育学刊,2011(7):17-22.
陈传锋, 王玲凤, 陈汉英等. 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 教育研究, 2014(6):109-116.
董辉, 杨兰. 课业负担的学校层面变量研究综述[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12):42-50.
胡惠闵, 王小平. 国内学界对课业负担概念的理解:基于500篇代表性文献的文本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06):24-30.
刘朝明. 中国中小学生三十年视力不良动态分析[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2):172-174.
柯政. 公众对课业负担的理解:基于2159份问卷调查结果[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06):31-36.
秦玉友,赵忠平. 多不多?难不难?累不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4(4):42-49.
宋乃庆, 杨欣.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定量分析[J]. 教育研究, 2014(3):25-30.
王东, 王寰安. 对减负政策盲点和负效应的反思——基于北京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的调查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2017(3):30-33.
王玥, 赵丽娟, 许志星. 课业负担对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学校氛围的多水平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2):205-213.
王云峰, 郝懿, 李美娟. 小学生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10):59-63.
杨欣, 宋乃庆.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视角分析——基于九省市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调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2):49-51.
袁帆,郭海军等,四城市中小学生睡眠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3):327-329.



责编 | 赵矗

排版 | 赵矗

配图 | 闫炳文



推荐阅读

● 一图读懂:在学校是乖宝贝,回家过年秒变熊孩子——家长好意思甩锅给学校?

● 一想到未来中国孩子要和这群“野蛮”孩子竞争,我就不寒而栗

● 教育部长陈宝生: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只有从这五点才能……

重磅:你好,强基计划!再见,自主招生!十位专家精准点评,解读高考新政六大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