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纸上“走”到现实!这所学校用这三点让信息化落地,值得所有校长借鉴!

校长会编辑部 校长会 2021-06-10


(全文共4396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在做“纸趣”纸材料手工时拍照并引出Acdsee 图像处理技术,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屏幕保护程序的制作;在制作静态的Word小报之后,学生还要学习使用HTML5技术制作动态可发布的网页,用 Scrath编程软件制作有互动效果的个人学习小结。


这不是某大学信息技术课上的活动,而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一门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这节叫“TRIP”的课程上,老师和学生并不是传统课堂上“一方讲一方听”的关系,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玩泥巴”的陶器制作室、拥有“外来物种”的自然博物馆、全国首个5G信号覆盖的上海工匠馆、去苹果商店学编程,甚至在街头巷尾调研学习投资与经营。社会就是一个大讲堂,学习的足迹不再局限在教室时,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可能。



这不是静教院附校第一次推出创新课程。


早在上世纪末尾,静教院附校就把握课程改革契机,朝着学生“轻负担、高质量”发展方向探索。在2008年,学校在段力佩校长提出的“茶馆式”教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后“茶馆式”教学,短短几年内就让学校由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成长为静安区又一优质教育资源。


2014 年,后“茶馆式”教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而随着改革的步步深入,考虑到时代发展、教育目标等因素的转变,时任张人利校长发现后“茶馆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教学发展的全部需要。


于是,“趣谱(TRIP)”课程概念在2016年应运而生,由张人利提出,成为学校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第二个主战场。



近年来,上海市教委精心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出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创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等项目,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变革和学生终身发展的“助推器”。


响应时代号召,静教院附校以建成一所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高端且具有一定特色的现代化学校为总体目标,构建融入信息科技教学的小学、初中课程体系、完善以信息化为标志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将信息科技落地学校、融入课堂,实现真正推动学生成长的教育信息化。







教学方式转变:脉冲变常态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信息素养是未来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其作用也许不亚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素养。”时任校长张人利说。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需要转变成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综合素质发展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过去,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大部分上海中小学学生只有在三年级和六年级这两年系统地学习基础型课程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而在这两年中,每周只有 2 课时,如此小的课程比例显然是落后于教育发展要求的。这种“脉冲式教学”不仅有课程衔接问题,还有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学生如果想长期持续提高信息化素养就不得不在校外付费自学。


同时,张人利有了这样清醒的担忧:“中国基础教育的长处是系统学习能力超群,所以英国来上海取经数学学科的学习,但我们的短板是综合能力不强,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不够。”



基于此,静教院附校在2017年9月推出课程改革的又一创举——趣谱(TRIP)课程。“趣谱”是TRIP的音译,取自四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即:主题(Theme)、探究(Research)、跨学科(Interdiscipline)和实践(Practice),是4种学习方式的统整。


这是一门全新的综合实践课程,将信息科技课与劳动技术、社会、道德与法治以及部分校本课程整合,开展项目式主题学习,目前已开发“绣美家园”“智慧生活”“探觅文化”等主题群,内含三十多个主题。


趣谱课程同样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使用政府规定教材、完成国家规定课时,唯一与普通课程不同的是教学方式。张人利认为,教学方式的转变包含四个方面:


  • 组织方式从教师讲学生听变为既有你讲我听又有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 认知方式从以获得间接知识为主的文本学习、接受性学习变为既有接受性学习还有以直接知识获得为主的实践学习、探究性学习;

  • 内容方式不仅有单一学科学习,还要有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学习;

  • 活动方式不仅是听讲、刷题,还要有参观、考察、辩论、游戏等其他方式。


趣谱课采用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同时也将信息素养培育自然融入其中,完成了教学方式的全面转变。


在一个个有趣项目的完成中,学生无意识地学习信息知识技能,而在这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教师们精心设计的。



在趣谱课程的构建中,教师不再单打独斗,而是通力合作。六年级以材料为线索设计的各个主题都由综合课、劳技课、信息科技课三名教师共同负责。


学习电子设备时,教师们推出了9 个课时的“生活中的手机”主题学习。


并不是想象中围绕手机的硬件软件讲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分组确立研究方向。有的组研究手机外观,有的则研究手机的操作系统等,之后开始制订研究计划、进行实验、信息汇总、展示交流,最终完成整个研究性学习。


原本学生之间的信息素养基础差异很大,给教学活动的展开带来很大困难,现在通过主题活动,小组分工研究一个小课题,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动起来了。


相比“STEM”课程,趣谱(TRIP)课程还把劳技、社会、科学、道法和部分校本课程都进行了统整融合,系统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此外,还把文科纳入其中,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面对新中考改革时,也能做到游刃有余。


现在,每周三个下午,三到八年级学生选主题走班上课,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应用现代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就把原本持续力不足的“脉冲式学习”转变为了长期发展的“常态化应用”。







不同课程融合:打破壁垒


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增加信息科技学习的课时数是不现实的,需要进行信息科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统整,需要把信息科技的教学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需要造就学校信息科技教育的环境,包括教育的评价、教育的管理等。”张人利表示。


为了在趣谱课中落实初中信息科技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应用信息科技学科知识,学校打破了信息科技教材原有的知识技能序列,改变了以往按教材章节授课的课时安排。


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上趣谱课的老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备课。2015年,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美术、劳技、社会、政治、心理、体育、信息科技等11门学科16位教师,参与了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让学生在不同的项目活动中完成信息科技知识技能的学习、复习与巩固。


在不同的课程上,学生利用不同的学习内容与载体,面对更丰富的学习情境,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应用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有了技术、有了课程,如何将之与自己学科教学内容匹配融合,重构学习,成为许多教师面临的挑战。


老师们经过讨论、筛选,把教学知识点整合形成课程群,并在融入信息科技教学。例如,在必修课劳动技术课上,学生被要求完成陶泥制品、布艺、纸艺、金属制品和木工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喜好,拓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命科学、人文、艺术等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


由此,与劳技课基础知识点相对应的TRIP主题设计逐步完善形成,分别是“玩泥巴”、“五彩缤纷的布艺世界”、“纸趣”、“奇光异彩的金属”和“重走鲁班路”等。


而老师本身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和素养也是影响技术与课程匹配的关键点。试想,在一线课堂上耕耘了几十年的教师们早已经习惯了传统朴素“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面对突如其来的“入侵者”,老师们一时间难以接受也是情理之中。然而学校要将课堂改革和落地信息技术进行到底,教师就必须过了心理这关、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教师与学生应用的逐渐成熟,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的匹配融合已经成为静教院附校的日常。


老师已经感受到了信息课堂带来的喜人变化。以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单项输出,现在有了各种信息平台,学生也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反馈给老师,教师可以将反馈投到大屏幕上针对性地分析讨论。独立学习也能变成集体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还能帮助稍微落后的同学,学生自省自查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在平台上,学生们的解题痕迹都会被保留,教师可以整理发现薄弱点,集中分析攻破。


学生们在趣谱课堂上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也得到了学科间的迁移。在语文课上,学生们习惯了在Aiclass平台上运用思维导图,整理思路、写作顺序、叙事技巧等,轻松将课文拆解。


在一个个项目的完成、一堂堂课中,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巩固,引得张校长曾笑言:“现在学校里老师学生的信息素养都比我高!”







绿色指标评价:用努力换机会


如何将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量化、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轴心的科学评价体系是考倒了许多学校的难题,也是综评迟迟难以推行普及的原因之一。


在这方面,静教院附校不仅做到了评价学习成绩,还将兴趣、态度、习惯同样纳入了评价体系。利用信息技术采集记录学生成长数据,建立小学生个体学业数字化评价系统,对学生实行等第制评价,也对教师进行精准分析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只需要在手机上点开系统,方便快捷地完成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让学校、学生、三方都更注意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而不止是把目光和精力聚焦集中在应试成绩上。更给了在学习成绩上没那么突出的孩子“一线生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不是传统地以分数定高低优劣。


除此之外,静校院附校还根据学校的英文名“JECAS”建立了JECAS争章评价系统。五个字母分别代表job(创新实践)、experience(活动经历)、character(行为习惯)、achievement(成就达成)、subject(学业表现)五个方面。由少先队雏鹰争章体系发展而来,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综合素质培育的评价激励机制。



“创新实践”主要反映趣谱课程的活动情况,“活动经历”主要记录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活动情况,“行为习惯”记录学生行为规范表现,“成就达成”记录学生所获荣誉与各项成果,“学业表现”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


每一个评价领域都有相对应的积分制度,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都可以在平台上评价。一张动态呈现的柱状图,五根水柱的高度实时反映学生在各领域中的相对位置,一目了然。当积分累积到一定分值时,就可以在线下兑换奖品。奖品可以是文具、晚会主持人的角色,也可以是与校长共进午餐或者举办一场个人画展的机会。


“争章的过程就像打通关游戏,孩子们都喜欢。”张人利说。在这样快乐的你追我赶中,每学期结束会根据各年级积分总排行,颁发金银铜奖章,年级前 10% 的学生将获得银章、毕业年级前 3% 的学生将获得金章。


以学科壁垒的打破、老师们合作领域的融合、学生数字化评价系统的建立,三条清晰的路径将信息技术落实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静教院附校紧跟时代步伐,每一步都踩在课程改革的关键点。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不盲从不跟风,对学校、课程做出个性化的设计规划,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教育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报道|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 静教院附校探索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新路径》,罗阳佳,第一教育专业圈,2020.07

《一间教室两位老师共授课,一门课程多门科目同教学,静教院附校探索教学方式乾坤大挪移》,彭德倩,上观新闻, 2018.04

《新中考实施在即,上海静教院附校如何用“TRIP”课程引领教学变革》,彭孝秋,蓝鲸教育,2018.04

《名校长访谈|静教院附校:转变教学方式,把课堂搬进苹果商店》,韩晓蓉,澎湃新闻,2020.01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虫子
来源 |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会综合整理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 预告来了!不一样的《开学第一课》,钟南山携手“抗疫天团”寄语新学期

● 任正非:差别教育才是学校逼近未来世界大门的通道

● 致校长:上好开学第一课

● 72%的教师心理呈现亚健康状态,校长,你的老师怎么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