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如何帮助新教师少走弯路?这份名师成长经验攻略请查收!

校长编辑部 校长会 2021-06-10



(全文共8058字,阅读大约需要20分钟)


九月,杏坛芬芳,又有一批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再次踏入校园,怀揣着教育激情和教育理想申请成为人民教师,又最终通过层层考核,才完成了从读书博学到教书育人的蜕变。



对学校来说,新教师就像一汪清澈的活泉水注入学校,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为学校教研工作带来激情与创意;对于新教师而言,他们接过了学校发展的接力棒,肩负着与学校、同事、学生互相成就、共同前行的使命,将从这里开始长达几十年的职业生涯。


与此同时,校长和教师也就共同面临着如何帮助新人快速适应学校、不断成长、增强归属感等问题。


课堂是学校主战场,而新教师也就是学校前进的新动力。如果学校不能做好人才招揽进来后的培训稳定工作,就会面临着人才流失、新教师不能在新岗位上发光发热的问题,使得前面的招聘工作成果白白付之东流。


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校长们首先要明确并做到三点:


1. 增强新教师的归属感凝聚力。


首先要利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文化等氛围建设吸引他们,以此唤起认同感。年轻的新教师是一个有自主想法的群体,当他们无法认同学校的文化、发展理念时,就可能会选择离职。学校可以让教师自行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以同事间的互帮互助、志同道合让新教师感受到大团体的温暖,以“情”系人最为牢固。



2. 为新教师专注教学创造条件。


新教师刚刚走出大学校园,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个稚气未脱的学生,首次步入社会可能遇到不顺心、与想象中有出入的事情。学校要在生活上、工作上,通过提供生活指南、工作手册或者住房补贴等方法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尽可能地为新教师提供资源、解决阻力,使他们尽量少地面对教学工作以外的麻烦。适时观察新教师工作、心理情况,与之沟通交流,做好心理看护和疏导,这样才能保障新教师专心于教学工作。


3. 针对专业培训的同时注重学习动力的开发。


当前,教师招聘环节竞争愈发激烈,新教师过五关斩六将获得岗位邀请,这已经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一种认可。学校再进一步进行专业培训固然重要,然而新教师的自驱动力才是他们持续成长、不使教学热情枯竭的源泉。



针对以上三点,校长们可以问问自己:大半个月过去了,学校的新教师们还适应这份新工作吗?学校的新教师培训的方向找对了吗?


对此,校长会作为国内教育专业智库,特别采访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特聘教师牛志奎。通过有多年新教师培训经验的人介绍心得体会,帮助校长更加有效培训新教师自我成长。







华应龙: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历水平没有“正相关”关系




Q

校长会


A

华应龙


贵校在招聘教师时,最看重哪些素养?


在招聘的时候,我们一直强调学科专家做业务上的把关,招聘哪个学科的老师,就一定要请该学科的专家去决定。这就应了那句俗话叫“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好的学科专家看一眼就知道应聘者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我们学校早就有清华的博士来应聘,但最后都没选上。因为我们看重课感,对课的感觉。我命中的贵人李烈校长就特别强调课感。其实应聘者上讲讲台讲5分钟、10分钟的课,就知道是否是好老师的“料子”,像有的老师可能真的就眼睛只看着天花板,不敢去跟孩子的目光去接触的。课感就是一种感觉,没有要从哪几个方面去看的量化指标。


在您看来,新教师的工作表现与毕业院校、学历层次有什么关系?有典型的新教师的故事可以聊聊吗?


应该没有正相关。就像刚才我说清华的博士生,不只是一位,也不是一次,在七八年前就有清华的博士到我们学校来面试的。


来我们学校应聘的应届生,在学历上基本是硕士和本科,我们反而没那么看重博士,并不是院校越好、学历越高,教书能力就越高。这一块我估计校长们应该都有共同的感受。


有时候一看简历,在面试者高校里面做大学生学习的时候表现很好。不管是获奖还是评语,可能都挺好的,但是做老师不怎么样;有些在上大学的时候表现不怎么样,最后也成为好老师,这两方面的例子都不少。到底原因在哪?就是课感的不同。


一般新老师到学校报到了之后,第一次见面会我就会说在大学表现的好和坏,和做老师的优秀与否不相关。我跟大家说:“你在大学做得不好的,你既然被我们选中了,我们是看到你了,就觉得你会做一个好老师;你在大学做得很好的,你也想当然,做学生做得好不一定做老师做得好。”我说这句话还是有深意的,这样大家就会明白原来我能来并不一定是因为我的大学表现很优秀。


我就是个例子,我读书的时候表现很不好。我读师范的时候是学校校篮球队的队长。学习这些能应付得过去就行,“三好学生”等荣誉我觉得都跟我无关。


您认为对新教师最重要的培训是什么?


我觉得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校本文化,首先要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像我们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李烈校长精心打造下概括出了九大文化,对新老师培训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学校也有《“双主体育人”实施手册》,新老师来的时候就必须从头到尾看这本手册。后面我们还会有相关的问答去测试是不是认真看,这里面既介绍了一些学校的优秀传统,也有一些做老师不能去碰的底线。 


对于一个刚刚工作的新老师,有这样的一个体制非常有用。我们南京有一句交通广告语叫“红灯常在心中亮,绿灯才能伴一生”,首先要把握底线,这是要培训的第一条。


第二个方面那就是教师一天的作息安排。早晨起来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到了学校要做什么事情,上了课之后、到下午了应该做什么……这一块在高校读书的时候根本没有的,这也是读师范的时候没学的,并且还有很多一部分新老师,本来就不是读师范,更加不明白做老师该要做些什么,会很茫然,所以师范教育这一方面确实是重要的。有了工作流程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老师心中有谱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您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什么特质?在工作中如何历练?


我觉得优秀的老师一定是喜欢学生的。所以我就跟老师说:“你不喜欢孩子,你就不要做老师。你不喜欢数学,你就不要教数学。”老师要喜欢他所执教的这门学科,不喜欢数学,教的数学绝对就不好。所以一个是喜欢学生,第二个是喜欢上课,特别想进课堂,想跟孩子一起去分享。


还有一个就是喜欢读书,追求进步。我觉得现在教育界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教书的人不读书还敢去教书,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优秀的老师几乎不可能不读书。像李烈校长,多忙的人,我们又是大校又是名校,但是有时候真的很让我惊讶她还读了这本书的。我觉得我读书就算多的了,但她正在读的这本书我还没读过。我有时候比较自负的,我觉得有的博士读的书没我多,并且我读了还能把它用起来。


后面怎么去做?我觉得第一个要懂感恩,第二个是知敬畏,第三个是肯思考。


2005年,我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我的一篇文章《篮球,我的导师》,我是感恩篮球的。其实我是借打篮球这一个载体,最主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感恩的人会成功,不懂感恩是不可能成功的。


感恩的人都是知足的,知足的人会成功。另外我觉得感恩的人,都是阳光的,这也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所以一个老师要成长,一定懂得感恩。我另外一篇发在《人民教育》上的文章《南通教育:迷恋他人成长》,其实也是感恩。


所以我觉得第一个要懂感恩,第二个知敬畏,对学生也要满怀敬畏,学生成就了我们,正因为有孩子很好的发展和评价,有孩子自身的努力,我们才获得了对我们的良好的评价。我觉得你老师优秀,如果没有学生的付出,就无法体现出来了,因此对学生也是要感恩。在这方面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在《中国教育学刊》,叫《敬畏童心》。我回过头来想,其实有很多情况下都是学生教我怎么当老师。


对上课满怀敬畏的情怀,才可能认真地去钻研去备课,才会有了自己的心得之后,特别想去跟孩子分享,因此我上课有时会带着一件神秘的礼物去跟学生分享,我的学生都是特别喜欢上我的课,下课时孩子还会抗议,不想下课。


我在《人民教育》上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下课了》。在这篇文章最后我表达的意思就是我希望自己每一节课都能按时下课,但是学生不让我下课。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只有对课堂里充满了敬畏,你才可能去上好课,上好课之后你才能喜欢上课。


如果你上课都觉得是痛苦的事情,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其实工作生活都是互通的,你热爱生活才可能热爱工作,对生活充满着感恩,也才可能去热爱它。


然后就是喜欢读书,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她特别喜欢我,就是因为我读了书以后我能把书用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同行有时会说我们就想不到华老师你怎么想到的,我觉得你不去想,怎么可能想到?保持思考的状态,那才对了。


回想起自己刚走上讲台的情景,到现在成为一名校长,您想对新教师嘱咐点什么?


我觉得一个是听自己的课,年轻教师不妨听听自己的课。现在就太简单了,拿个手机往后面一放,就可以把自己的课都录下来了。我刚开始的时候是录音,后来才是录像。


1994年我在人民教育,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年轻教师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只有自己反思出来,自己悟出来了,才会真正促进成长。听自己的课就像是下棋,下棋特别强调“复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他们都十分强调教学反思,听自己的课就是在反思。 


第二个是多与学生交朋友,上课别迟到,下课别早走,其实单看这两条要求,它表面上像是对你一个时间管理上的束缚,但其实有着深刻的含义,就是让教师多与学生交朋友,上课别迟到,提前来跟孩子交流;下课别早走,留给孩子一些提升的空间。


师生关系应是“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我这个观点是冲着原来一个挺有名的口号叫“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提的,这句话其实我是反对掉的,所以我用“课上是同学,课下是兄弟”这么来表达。我觉得老师不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学生是不喜欢这样的老师的。


贵校的教师成长、培养机制是什么?


这个方面,可能说起来话就多了,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围绕着课来说。所以以前《中国教育报》采访的人我也说过,我们这一块就4个字:聚焦课堂。如果一个老师不把课上好,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的,所以课一定是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首先要去解决的事情,所以我们就会有比赛课、调研课、挂牌课。


推门课是校长推门就进去听老师的课,是对老师的一种不尊重,是一种“警察式”的管理方式。所以我们李烈校长就反其道,不是推门而是挂牌,教师在门口挂一个牌,表示今天的课开放。教师也可以邀请校长:“明天我挂牌,邀请您明天过来听我的课。”


对于想要寻求成长的新教师有何建议?


有两个建议,第一个是找一个好师傅。找一个好师傅太重要了,跟什么人在一起,你会成为怎样的人。你跟着马云后面学习,你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他说的一句话说不定对你来说就是一个商机。所以一开始跟对师傅在我们这一行很很重要。


我从事中小学管理教育工作快40年了,我真的认为年轻人如果一开始就跟对了人,当他成长之后,就会像师傅一样对待他的工作。所以找一个好师傅是非常重要,一定是优秀的人才能做师傅,否则的话他就会带坏年轻教师。


再一个,读一本好书,要反复地读。这和前面的“肯思考”也可以联系起来。我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工作上我真的不太拿手。我读师范的时候并没有好好地在专业上发展,所以工作了之后我不会上课,不知道话怎么说。


所以当年实习的时候,我说了前一句不知道后一句怎么说,同一个小组的女同学教我:“不知道了你就说‘好’,想后面的话怎么说,做一个过渡。”后来看了一本书,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的叫《优质课的设计与施教》,这本书对我影响非常大。


我看完以后就知道原来备课要这么备,上课的时候话是这么说,反复地看,这样才能学到东西,看一遍就能学到真经,那就是天才了,一般的人都做不到。但是很多人要么不读书,要么读一遍就放旁边去了,还觉得读书没收获,其实是自己没用功。读书要反复地读,然后思考,从中学习。


如果说建议再加一个的话,就是坚持写教学日记或者叫教学反思,所以我刚刚会说哪篇文章在哪里发表。名师是写出来的,基本上是大家的共识。因为好文章都是做出来的,是在教育生涯中从课堂中积累下来的东西,一定是做得好了,把它写出来了,才是大家喜欢读的。


我刚刚工作的时候,领导查我的备课笔记的时候,他们就说根本不看我怎么备课了,全部是被我后面的“教后感”吸引了。一直坚持这么写,经验就慢慢总结出来了。


从新教师到成熟教师,最关键的转变是什么?


我觉得最关键的转变是育人的自觉。我刚刚做老师的时候就是想把书教好了就行,后来知道不但要把书教好,还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再后来知道教书的同时得育人,教书和育人不是两回事,是一回事。


后来调到北京,跟在李烈校长后面,我才知道“以爱育爱”,用我们老师的爱育出学生的爱。受李校长的影响,我认识到了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是先育人,再教书,把人教育好了书就好教了。







牛志奎:内部动力比外部动力更有利于新教师成长




Q

校长会


A

牛志奎


对于新上岗的教师,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使他们尽快上手工作、帮助他们成长?


这个没有统一的方法,因为每一位新教师的特点都不同,受的教育也不同,之前接受的教育和背景千差万别。毕竟都是拿到教师资格证,然后通过层层考试,他们基本上做一个老师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如何能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了。在将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会有部分老师掉队,能成为非常优秀的老师的也是少的。


在帮助新教师成长的时候,我们很多校长首先考虑他们是老师、他们的教学工作,其实除了教学的部分,我们要知道教师们还是生活当中的人,要对老师们各种生活上的问题给予关注和帮助,这里主要指的是新上岗的教师。


每个学校里面情况也不同,比如有的学校的老师可能都是当地人,有的学校的老师可能都是外地人,每个年轻人面临的困难也不同。比如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里,只身一人来的年轻人首先要面临的是生活上最基本的问题。有没有经济上的压力、房子是否合适、条件如何、通勤的时间大概是多少、有没有对象、现在家庭的状况是什么样的……根据我的感受来说,这些会直接影响一位老师的工作。


从校长的角度来说,要对每个教师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进步两方面都非常重视。而对于新老师,我觉得前者甚至比技术更重要。


教师的成长主要分从动力上来说,一般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采取一些措施让老师来去提升,这只是看到了外部动力对老师职业生涯或者专业发展的作用。我个人的感受,一个教师的发展,可能内部动力的影响要比外部的大。


外部的条件确实能促进老师的发展。比如说生存的压力要求新老师必须要干好这份工作。学校的各种成绩也好、评比也好、评课也好等等,每个学校一套的管理方式,也是驱动老师成长的主要动力。


在技术层面上,成为一个好老师需要的条件也非常多。按照程序上,新入职的老师会接受一整套的培训。另外学校要向新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因为个人原因,我调动工作去过几所中小学,大学我也走过几所。新教师首先感受到的是能否融入到这个学校里面,也就是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等周围的人是否可以共享资源,他们是开放的心态还是排斥的心态,可能对新到的老师是影响非常大的。


如果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在各方面帮助新来的老师,向他们提供不同的信息,比如旁边有哪个超市、饭馆、商店,这种信息对于刚刚来到一个新的地方的人,可能更重要。


还有,学校里面的信息资源,每个部门、每个老师等全方位的信息。有的单位就像挤牙膏一样,问一件事告诉一件事,所有的事全部都得过问。学校可以向新教师提供一本指南性的小册子,介绍生活上、工作上的各种信息。


另外,在专业发展上面,怎么让一个老师的自我成长更有效,或者说更快更好?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校里面老师的成长肯定要受到周围老师的指导。他们的成长来源,一个是自我学习,一个周围的帮助。


如果是一个开放性共享性的学校,就会把学科以往积攒下来的或者说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分享给新教师。学科组也好、年级组也好,要资源共享,这个方面如果做得好,老师们的成长会快一些。


还有学校的文化,这个东西就很难讲。一个学校的文化往往不是用一句话两句话来总结的,它可能是一个需要新老师慢慢体会的过程。学校的文化往往会影响到周围的老师,但是新来的老师可能不知道,有的老师因为不知道学校的文化,可能会碰到很多不顺心的事。


这个事情是好是坏,是让老师适应这一部分的文化,还是让新老师改变原有的文化,并没有确定的答案。文化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有些内容无法定义好坏,但是文化往往会影响到老师将来的发展。


对于年轻老师,每个学校里面采取的方式可能也不同。“重压型”的学校先让老师干重活、难活,一开始就给你压得满满的,来锻炼一下,看看老师的界限、老师到底有多大的耐力;“循序渐进型”的学校,先让新教师少带点课,向班主任学习,慢慢观察慢慢提升。


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选择循序渐进的方式。因为我觉得如果要想培养一个老师的话,按照规律来说应该是先易后难。如果学校想让新老师慢慢地在这个地方待久一点,那就会让他们喜欢这个学校,长期在这工作,不会给一些压力很大的考验让新教师没几天就吓走了。


对于想增强新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新教师的工作信心及凝聚力的校长,您对他们有何建议?


刚才讲的这些其实也是其中一部分,学校文化、新教师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会影响他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特别是新来的老师还非常敏感,往往碰见一个糟心的事、一个糟心的人,他可能就会认为是这个学校不行。


就是看每个人的运气,但是运气也建立在整个学校的大环境之下,就是说学校领导、老师是否真心实意地去接纳认同新老师。


一开始学校里会给新老师一些入学教育、教研活动等等活动,在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方面,这些正式的活动可能没有非正规活动的影响更大。非正规的活动,比如几个年轻的老师或者是几个兴趣小组组织一些读书会、美食会、旅游电影等等,往往也是潜移默化地凝聚新老师的一种方式。


新教师在寻求自我职业能力提高时,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方法?您对他们有没有什么建议?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新教师对这个职业是否有认同感,就是说是否喜欢这个职业。喜欢我觉得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先天对某份工作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是教师认为这份工作值得努力,就有进步的空间。


我认为年轻的老师首先要有一个抉择,如果既不喜欢这个工作,又必须做,我认为很难做好。如果喜欢这个工作,那他们一定会想办法去克服困难的。不喜欢的话赶紧辞职,不要为难自己,在痛苦当中做这份工作就没意义。教师这份工作肯定是让人身心非常愉悦的,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喜欢就能坚持。


而新教师成长的路径,我觉得新入职的老师都是通过了好多层考核,大部分是非常优秀的。但是要在专业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所谓的修炼,是身心和技术两个方面的修炼。从长远来看,我觉得更影响老师发展的因素还是个人内心的自我发展。


现在我们往往很多人都注重外部的制度,这对我们确实影响非常大,像职称的评定、绩效、学校的评比,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现在的这种制度。


但是如果老师局限于外部影响的话,就很难成长满意。所以无论是中国的老师,还是外国的老师,那些名师、特级老师,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专注于课堂。所以新教师怎么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我觉得这跟个性有关,有的人对外部世界的东西非常敏感,有的人不太敏感,所以能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和学生。


根据您多年参与教师培训的经验和对教师群体的了解,您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什么特质?在工作中如何历练?


一个优秀的老师,我觉得个性特质非常重要。所谓特质包括天生的一部分,后天学习养成的一部分。有的人很浪漫,有的人很沉稳,有的人很善于去说话,有的人很善于写作。对于教师可能要求得更全面,要既能说会道,又知识渊博,还要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


 小结:


无数帮助了学生走向更灿烂人生的老练教师也曾一脸稚嫩地踏上讲台开启讲授人生第一课,未来就在这一瞬间萌芽;无数创造了教育辉煌的国家名师也遇到过教学生涯中的挫折甚至怀疑自己,但最终拾起粉笔坚定地走了下去。


而新教师也将逐渐成长,独当一面。学校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做他们遮风挡雨提供帮助的盾牌,为他们摇旗呐喊。


多年以后,当他们回想自己职业生涯最初的那位新教师,无愧于初心就好。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虫子


推荐阅读

 教育部等八部门发文: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 “夹板气”的日子受够了,学校中层管理者生存指南请查收!

● 课堂革命的“嬗变期”已至,有胆魄的校长敢于主动出击!

● 站在风口的“深度学习”为何“水土不服”?教师想走出误区请牢记这4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