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校长怎么看它教育就在怎么发生!

校长会 2021-06-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Author 易华芹 罗晓莲



(全文共5083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01解决原因,才能改变现象


周五中午,班级群里有一位家长突然发了一段文字,内容指向今天班级活动中有孩子手中有国旗,他的孩子和另外十几个孩子手中没有。家长在群里连用三个反问句质疑老师的做法,言辞犀利,有一种为十几个没有国旗的孩子声讨老师的架势。
马上到班级询问:原来班主任知道今天中午广播站要播放歌唱祖国的歌曲,于是她想到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可以让孩子们一人拿一面国旗,一起听歌,一起唱歌,还可以随着音乐一起挥动国旗。副班看到班级氛围特别好,很动情,于是拿起手机录下一段视频发到了班级群里。
作为新生班,又刚开学不久,家长在群里有这样的言语,两位年轻的老师一时懵了,不知如何是好,心里又觉得很委屈。
班主任说:“为了让活动更有仪式感,我也是花费了功夫。准备的国旗不够,正在年级组协调。我也不知道副班发视频到群里”。
副班老师快哭了:“我也是想很好地配合班主任,我看到班级活动很有有趣,想第一时间与家长分享,没有关注到有十几个孩子手中没有国旗。平时这种群里的家校互动也经常有……”
正在此时,发现家长撤回了群里的那段话,转发给了副班老师。接着,我的电话就响了。是那位家长打给我的。

◎ 让大量的矛盾在大量的沟通中解决
怎么与家长沟通?倾听。我静静地、耐心地听完家长的诉说,表达了我的三点看法: 
1.点赞家长及时撤回了发在群里的内容。家长在群里看到自己孩子和班级其他孩子在学校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心里腾起一团火,有情绪,能理解。
但是,在没有了解和求证事情原委就在班级群里发表个人意见,并用较激烈、带情绪的语句质疑老师,真的是解决此事最好的方式吗?所以,当看到家长及时撤回发到群里的消息,我就看到了家长想解决问题的态度。
2.点赞家长对群消息的关注。对老师在群里发的每一个消息都打开细读,本身就是尊师重教、真正关注孩子的表现。相较于有些家长,对于群消息要么看都不看人云亦云地回复“收到收到”,要么几天都不查看,这一点,这位家长比有些家长做得好。
3.希望家长能给予年轻老师一些包容和肯定。他们为了做好一些事情,付出很多,如别班没有分发国旗,他们班级有创意;副班及时拍摄视频供家长们同步欣赏……年轻老师的成长也需要家长的鼓励。
家长支持、鼓励老师,老师支持、鼓励学生,班级样态才会越来越好。只有班级好了,孩子个体才会更好! 
◎ 解决原因,才能改变现象
那为什么家长会在发国旗这件小事上斤斤计较?表面上看起来是小国旗分发的问题,但这只是表象,是外在现象。我们往往只对现象深恶痛绝,却不去寻找内在的原因。
从应有的状态到实际状态的差距,这个叫“现象”。我们往往生气的是现象,但你想解决的是问题,你能解决现象吗?要解决原因,才能改变现象。我们要学着透过现象发现问题实质,弄清对方关键诉求。
不可否认,家长对老师平时工作中有不满的情绪,或是不认可,家校之间没有搭建信任的桥梁……所以,没有根基的大厦,随时都有“安全隐患”。
今天发国旗一事,就是平时大量沟通不畅的触发器、导火索,一触即发,一点即着。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成长。对于班主任和副班来说,要学着复盘平时的工作,哪些是我们做得不足的地方,哪些是我们沟通不到位的地方,哪些是我们忽视的细节……
在全班的生态中,有时我们忽略的只是一点点,但在家长眼中,却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这样的种子多了,势必会破坏整个生态。 
◎ 遇到问题,追问自我
不可否认,班主任的出发点是绝对的好意。貌似这事直接的责任人是副班,但是,真的只是副班一人的责任么?
班主任若追问自我,会发现更多核心的问题,直指班级合作的流程和方式。如:班级活动的好创意,为什么副班知晓的信息如此少?为什么没有在活动前提前准备好小国旗?为什么副班发到班级群里的消息没有班主任的审核?班级管理的分工到底怎样才最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呢?……越梳理,越觉得我们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漏洞。
副班老师呢,在这件事情中,她若追问自我,也会有不一样的成长,如:工作中的细致度、平时与个体家长联系的紧密度、遇事与班主任商量的协助精神……经一事长一智,也是成长的路径。
改变自我才能改变别人,最终才能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很近,却又很远!

02
有些问题需要“和平相处”


每次参加一年级会议,最后大家都会七嘴八舌的聊起各自班级各种啼笑皆非、哭笑不得、欲罢不能的各种各样的情况:

“每天奔波在处理各种打小报告、各种告状的路上。”

“一上课就请假上厕所,下课提醒无数遍永远听不见。”

“上课铃声响了主动屏蔽,总有一些人在后面拖拖拉拉回教室。”

“使出浑身解数,总有人不看黑板不听你讲课。”

“上厕所总是来去匆匆,不关门,不冲水,不洗手。”

……


一年级老师的辛苦、忙碌、苦恼,只有一年级的老师最深有体会。

在孩子的成长期里,孩子的情商、智商错综发展,动力系统、制衡系统错位生成,稍不留意就会有一个个小问题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学校犯错误的成本最低。在这里犯过的错误,孩子将来到社会上能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学校,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

面对出现的各种各类小问题,承认这些问题客观存在是让我们心平气和的基础。有了容错的心态,容错机制如何产生和建立呢?理智的做法是应该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

于是,我们从三个方面梳理出了一年级孩子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 规则意识弱

随意下位;课堂随意插话
永远在找文具;课桌一团糟
一上课就请假上厕所
自动开启屏蔽上课铃声模式
做事拖拉,慢吞吞下课处疯跑
……

◎ 注意力不集中

永远不抬头看黑板和老师,需要提醒多次
手中永远有收不完的小道具,纸片、橡皮擦沫沫、捡来的树叶、卫生纸……
不经意间语文书上就被画的一团糟,似图画本
“修整”出各式各样的橡皮擦形状以及上面的“刻字”“黑洞”
“桌子底下极具吸引力”
……

◎ 书写习惯未养成

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不认识生字,所以,抄写家庭作业困难
边写边擦、边写边玩、边写边张望
字超级大
“坚决”不写在横线和括号内
连线题永远是“波浪线”
一到写作业时间就找不到橡皮擦
黑粗黑粗的笔
刚教的笔顺,一写作业就“百花齐放”,有些字是“画”出来
匪夷所思的“边做题边漏题”
动不动就来一场“巨幕影片”……

看,这就是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这就是6岁孩子上小学第一学期的样子。允许这些问题在一定时间里出现,才是教育的开始。

当我们的运行机制允许学生犯错,并给老师们留足陪伴、引导、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时,容错机制才可能形成。

有时,成长中的问题要等待花开,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相应的问题。比如,一个班级总有几个孩子喜欢告状,其实他是因为遇到了困难,没有办法解决,我们把他定位在“这个孩子喜欢告状”不合适,因为这是这个年龄必然出现的一种问题,等过几年,这些问题就自然消失了。

成长中的有些问题有阶段性,于是,我们也相应梳理出了一些小策略,用于解决当下的小问题:

1.不认识生字,所以,抄写家庭作业困难大。----多种方式并驾齐驱

2.没有时间管理意识,个人事情处理拖拉。-----家校合作培养好习惯
3.作业拖拉。-----给出截止时间
4.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常规小儿歌;花样评价与反馈
5.学习动力差。---多方刺激,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6.个人生活能力如上厕所、坚持喝水,需要不断提醒和监督。---班级设置“长官营”
7.心智发育较弱,听不清、听不懂老师的话。----分层教学
8.书包、课桌凌乱,整理差,经常上课有人在找文具。----收拾整理建规则…… 

接下来,我们也会把每个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每一个学生背后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有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才能解决真实的问题。


03

90%的问题是管理导致的


期末临近,恰巧学校的打印机出了故障,一时老师们复习资料的打印、复印成了问题。为解决当务之急,学校找了一家打字复印店,临时将学校的打印复印工作外包出去。学校负责打印工作的老师将消息发至教师群中。

两天后,打印店送来的高额打印费账单一下子惊呆了我。再仔细一看明细,有给学生复印整套试卷的,有给学生人手一份基础知识单的,有复印试卷的,还有复印日常作业的……

看完账单,我脑海中冒出的唯一一个念头是——老师们太不替学校考虑了!学校经费这么紧张的情况下,首先想着排除万难解决老师们的当务之急,可老师们一点也不替学校节省。

我脑袋一热,便在教研组长群里发了一段提醒的话语,希望组长将提醒带给老师们。我甚至还想单独去找几个复印费高的老师问问,他们复印这么多资料打算怎么使用。


冷静下来后再想,这件事情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希贵校长说:“让人深恶痛绝的通常是现象,只有找到现象背后的原因,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高额的打印费只是现象,造成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老师们的主人翁意识不强,还是学校相关制度不明确,或是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不明晰?

若归因为老师们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做了什么让老师能够时刻设身处地为学校着想?学校的文化或管理让老师们有归属感吗?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老师们多复印资料不是替学校着想的最佳体现吗?他们不也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考出好成绩,不辜负家长的希望,给学校塑造很好的声誉吗?这样看来,这锅不该老师们来背!

那难道是相关制度出了问题?试想,一线老师和负责打印的老师是没有经费使用权的,他们只管提出需求和满足需求,根本不会考虑价钱的多少。

而有经费使用权的教研组长们并不了解老师们复印的需求有多大,所以也没有做相关的审核。有经费需求的人和有权使用经费的人之间没有进行沟通,才导致产生了高额的费用。看来,经费使用制度不明确是问题之一。

那相关负责人有责任吗?谁是相关负责人?打印员,教研组长,还是校长?我想都是。

若打印员的职责中有明确的要求:某位老师有大量、不合常规的打印需求,需当面确认或请教研组长帮助审核,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

若教研组长的职责中明确指出:指导和培训老师们做合理的复习计划,复习阶段需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提倡分层作业,有针对性辅导等,我想也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

而校长应该负管理失职的责:是否带领各个不同岗位的老师梳理了岗位职责?在打印员发通知前是否做了风险管理?是否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规避风险?

一个组织中,90%的问题是管理导致的。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应该透过现象看问题,向内归因,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04
“公平”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信息技术老师早上提着一大袋新买的鞋套进了办公室,我好奇地问道:“刘老师,买这么多鞋套干什么?办公室进门也不需要穿鞋套啊。”刘老师答道:“今天我有公开课,有很多老师要到微机室听我的课,我给给听课的老师准备的。”原来如此啊!

学生进微机教室上课是要求穿鞋套的,刘老师考虑听课老师自己不会准备鞋套,若穿鞋直接进去,带给学生的感受很不好,所以提前给听课老师准备了鞋套。我由衷地为刘老师的细心和关注学生感受的行为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对孩子来说,学校即社会。学校教育怎样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那就是让学校教育的温度尽可能接近社会的温度。

为此,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如:学生中心成员招募过程中让孩子经历竞争和挫折,在自运行的学生中心管理中让学生明白“管理即服务”,校园开放书吧让孩子理解“共享”的概念,合作分享的课堂让学生理解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有意而为之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孩子具备未来社会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而殊不知,“公民教育”最需要做的是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小公民,享有与成人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而“公民感”是无法通过创设的情景实现的,必须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公平感”。

在校园里,我们让老师与孩子在一间教室办公,让老师与孩子一起做操跑步,让老师与孩子一起排队打饭、进餐,让老师蹲下身与孩子对话……让老师没有“特权感”,就会让孩子有“公平感”。

然而,在一些教育细节中,老师无意识流露出的权威和优越感会破坏这种交往的“公平”。例如:让孩子进微机室穿鞋套,而老师自己穿着鞋就进了教室;要求孩子不要浪费粮食,而老师自己可以毫无羞愧感地倒掉剩下的饭菜;要求孩子不能随意动他人物品,而老师可以随意在孩子的抽屉拿东西……

若无公平,谈何公民?在公共秩序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在学校的制度和规则面前,师生是否做到了平等,是否让孩子享受到校园小公民的公平感,这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思考的。



在校园中,类似于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一个校长的问题观,正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最终走向哪里,与校长的问题观息息相关!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赵矗
来源 | 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2020诺贝尔奖揭晓:请告诉孩子,这是对“保持好奇”的最高奖赏!

   顾明远:为什么教育改革越深入,我们越要“温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理念?

   项目化学习、学科融合、过程评价,深圳这所学校用三招让“新劳动教育”真正落地育人

   刘小惠:瞄准强基计划,人大附中要在中学、大学贯通培养上发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