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作出最新部署,以评价改革撬动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校长会 2021-06-09


(全文共11085字,阅读大约需要55分钟)





陈宝生

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心任务增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针对性实效性


1.提升质量成为基础教育面临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各地要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心任务,增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针对性实效性


在晋期间,陈宝生深入长子县丹朱一中、长子县东方红学校、长子县示范幼儿园,实地调研长治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他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础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即将完成历史性的收官交账任务,人民群众“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需求日益强烈,提升质量成为基础教育面临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巩固深化、破旧立新、内外协同需要综合改革,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要把握其意义所在、关键所在、职责所在。
 
陈宝生强调,各地要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心任务,增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方向要把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观念和办学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是部门要联动。切实解决多年来“管得太多”“缺乏动力”“保障不够”“管理不善”等制约学校办学活力的突出问题,推动有关部门把该放的事权、人权、财权放给学校。
 
三是环节要衔接。课程、教学、考试、评价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必须系统推进,切实增强改革衔接性。
 
四是力量要统筹。校长、教师和教研员三支队伍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建设要统筹、改革要贯通。当前,要特别突出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充分发挥教研队伍的专业支撑与引领作用。
 
五是内外要协同。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深化招生入学改革、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巩固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2.提升质量成为基础教育面临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各地要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心任务,增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针对性实效性


一要在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并将重点任务纳入未来5年教育发展规划重要内容。
 
二要在督导落实上下功夫。把推进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强化督导问责,确保各项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三要在宣传解读上下功夫。加强相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切实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凝聚改革共识,为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征程中,教育评价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评价直接影响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同时,评价还深刻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进而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态。
 
正是由于评价的高度重要性,教育评价被誉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作用发挥好了,教育事业发展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否则将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甚至将教育引向歧途。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这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教育评价改革文件,凸显了教育评价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0月23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在京召开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电视电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抓好《总体方案》落实落地进行安排部署。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主持会议。

陈宝生

落实教育评价改革部署是“更硬的一仗”,必须打赢打好


陈宝生:教育系统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


陈宝生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系统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增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明确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找准推进路径、工作方法和有力抓手。


陈宝生:教育系统要准确把握《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改革部署,确保各项改革部署落得准、落得稳、落得好


陈宝生指出,《总体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系统要准确把握《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改革部署,确保各项改革部署落得准、落得稳、落得好。


一是准确把握推进科学履行职责的要义,着力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机制,有效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二是准确把握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义,着力改革学校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和中小学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


三是准确把握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要义,着力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


四是准确把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义,着力改革学生评价,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五是准确把握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的要义,着力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


陈宝生:贯彻落实将会是“更硬的一仗”,必须要以改革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打赢打好,奋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


陈宝生强调,制定出台方案是一场攻坚战,接下来的贯彻落实将会是“更硬的一仗”,必须要以改革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打赢打好,奋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要抓好学习研讨、培训辅导、宣传引导,打好“龙头之战”。要强化政治担当,聚焦堵点难点,鼓励基层探索,打好“攻坚之战”。要推动思想升级、行动升级、效果升级,打好“升级之战”,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



此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石中英等教育专家们曾先后就《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给出解读。


顾明远

教育评价改革,关键在落实。


《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做了顶层设计。最重要一点是,突出加强党的领导。这有利于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总体方案》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导向性、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文件强调立德树人,强调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着眼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总体方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教师的评价都提出了不同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不得下达升学指标,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价老师、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导向和做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总体方案》强调,全社会都要参与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因此,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不仅学校要改革,家庭教育也要改革,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重视人格的培养。

《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要求和举措都非常具体,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体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全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用人观,全面正确地认识教育评价的性质和功能,不断探索,认真落实,使教育评价促进教育的发展,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朱之文

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


这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有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规格层次高。《总体方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名义印发,直接体现了中央的要求,强化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

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总体方案》提出的改革举措,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向人才培养倾斜,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系统性强。这次改革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教育评价制度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旨在形成改革的整体效应。

突出问题导向。这次改革重在解决问题,特别是针对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问题,分别提出了具体举措。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关键在于压实责任,敢于碰硬。
 
一方面,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干部选任考核、学校评价、重大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再简单地以升学率考核学校、考核干部。
 
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资源配置、教师评价等工作都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不再简单地以分数考核老师、评价学生。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评价研究,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测量手段,探索简单可靠的教育评价方法。



王平

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按照中央部署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不少“点”上突破,探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阶段成效。下一步,将以贯彻落实《总体方案》为契机,推进评价改革由点及面,形成引领,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第一,抓组织领导和教育督政的深入实施,深化党委和政府履职评价。上海将按照《总体方案》关于推进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职的改革部署,充分发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对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指导,强化对市级相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检查,把牢办学治校正确方向。

同时,抓好区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政,重点是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情况;考核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情况,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考核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树立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解决情况,坚决纠正简单以升学率评学校、以考分排名评老师的做法,坚决改变把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的现象。
 
第二,抓现有评价机制的深化完善,改革不同学段学校评价。这些年,上海围绕学校评价作了不懈探索并形成相应评价模式。下一步,将对标《总体方案》,重点从4个方面分类完善学校评价机制。对学前教育机构,将在现有托幼园所办学等级标准评价体系基础上,更加聚焦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等情况,坚决遏制“小学化”倾向。

对义务教育学校,在已推行9年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绿色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

全面客观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进步指数,使“以‘绿色指标’测评结果论英雄”成为衡量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挥棒。对普通高中学校,以深化中考和高考改革为抓手,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评价,完善高中阶段课堂教学分层分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

对高校,将在已推行3年的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四类高校评价指标,加大结果运用,强化评价结果与学校绩效考核挂钩的力度,引导各安其位、分类发展、特色办学成为全市高校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第三,抓教书育人核心使命的返璞归真,完善教师分类评价。要把教书育人核心使命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克服“唯科研”“轻管理”“弱育人”现象。

一是进一步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失范行为监督报告和社会公开通报制度,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二是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导向,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健全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推动将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教师工作量,巩固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制度成果。

三是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教学为主的教师注重评价其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指导学生的实绩;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教师注重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科学价值以及对所在行业或领域的社会贡献;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的教师注重评价其专利发明和运用、成果转化和推广、产学研协同等实效;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教师注重评价其成果创新性、技术转移能力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实验技术和科研条件保障为主的教师注重评价其工作绩效、社会影响力和所发挥的作用。

第四,抓德智体美劳的科学测评,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着眼探索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过程性评价办法,在持续完善体育素养测评模式基础上分类探索道德素养、学科素养、艺术素养、劳动素养测评模式,以五类素养测评为基础,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探索构建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学生成长画像”,促进结果运用。同时,深化考试内容和命题形式改革,全面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
 
第五,抓学校育人工作的源头引领,营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环境。我们将按照中央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依托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不当用人导向,形成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注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石中英

打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攻坚战总体战需要四方合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领导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研究工作落实,切实担负起落实《总体方案》的领导责任。只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率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发展观、质量观和政绩观,真正发挥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领导作用,《总体方案》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才能够得到实质落实并取得预期成效。
 
各级各类学校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任务。针对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的外部教育评价行为,学校要有分析、辨别和免疫能力,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受干扰。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评价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等学校各项活动的根本标准,内化到校内各种各样的评价制度中去,不断完善学校内部评价体系。
 
专家学者要发挥好专业支撑作用。从落实《总体方案》的实际需要出发,当前专家学者可以发挥的专业支撑作用包括宣传解读《总体方案》研制和出台的背景、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实施路径等;研究当前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介绍和分析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宏观、中观和微观教育评价改革领域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技术;支持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总体方案》精神的指导下,开展区域和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的试点或试验,总结分析一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努力将它们提升到原则和规律的水平;

促进教育评价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依托学会、项目、会议等平台,汇聚多学科力量,深化对教育评价的理论、政策、技术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教育评价研究的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评价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对话,传播教育评价改革领域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社会各界要发挥好协同支持作用。学校虽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选人用人则不仅在学校,更在全社会;学生的来源也不在学校,而是成千上万的家庭。因此,社会上选人用人的观念、标准、要求以及广大家长的教育观、成才观,都会对整个教育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落实上,也有几所学校走在了前列。
 

青岛一中

以发展性评价护航学生素养发展


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着力开展发展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发展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评价维度,着眼于以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校还通过“青岛一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生思维水平、创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状况的可视化呈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青岛一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评价维度,每个维度又分若干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直在不断完善和调整。评价的着眼点在于以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重视学生优势特长、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发展性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体系的五个维度


青岛一中的发展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强调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实施,而且每个维度的评价又各具特色。
 

01

思想品德评价:

规范化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行为规范


一方面,学校采用规范化的评价流程与多元主体共同评价的模式,指引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方向。教师与学生综合记录日常操行,记录学生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经历和获奖情况以及常规量化得分,按照《青岛一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要求,定期整理收集并上传学生个人成长的事迹材料。
 
学校坚持多元主体参与原则,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辅导教师、同学与家长共同参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反馈与评价,使评价结果更系统全面,从而用评价指引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另一方面,发展性评价涵盖学生生活方方面面。多年来,学校坚持“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的思路,秉承“给学生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的思想品德评奖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美德少年”“劳动能手”“文明礼仪之星”等多种多类评选,让人人有所成、人人有所得,使学生在更宽广的领奖台上、在赞赏与激励中全面而富有个性地成长。



02

学业水平评价:

基于大数据实施个性化精准指导


其一,借助“智慧平台”大数据,丰富个性化评价方法。青岛一中开发了“学科与专业智能教育测评系统”,实现了教育数据的本土化、实践操作的规范化、测试评价的智能化、大范围评价的便捷化。学生通过智慧课堂3.0平台提交作业、线上检测、互动交流,生成个性化问题清单和分析数据,从而以实际情况与发展趋向为参考,实现了一生一评价、一生一指导。
 
其二,三位一体多主体评价,确保客观公正。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智慧校园平台设置了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等多个角色。每项活动都设置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并按照权重科学计算,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学生发起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上传资源、下载文件、提交作业、线上检测的次数和多主体评价结果等,都会在平台上留下相应的记录和积分,这些痕迹会帮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改进学习行为,并且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

03

身心健康评价:

为学生构建持续性健康监测系统


其一,基于体质监测数据进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中,评价主体为体育教师、健康医生、学生和同伴四个主体。每学期开始与结束时由体育教师进行全员体质监测,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选取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测评方式;定期由校医与定点单位的医生对全体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用可量化的科学权威指标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评价;学生可以通过成长档案与“十个一”手册对自我身体素质发展进行主观描述评价。所有评价均计入学生成长档案,以此建构起学生在校期间持续性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

 
其二,基于科学问卷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每学年青岛一中都会选取信效度较高的权威普适性心理健康问卷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线上测量的方式既保证了学生的隐私安全也便于数据处理分析与归档。
 

04

艺术素养评价:

在课程与活动中实现全程、全面评价


其一,以艺术鉴赏课程评价指标关注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青岛一中基于自身实际,制定了《艺术鉴赏课评价细则》,基于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成果展示四个评价指标分别设置了详细的参考观测点,旨在从课堂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状况。
 
其二,以艺术社团考评细则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青岛一中为激励各个艺术社团有效开展活动,制定了《艺术社团考评细则》,在组织建设、活动目标、活动成效等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权重分为基本分和奖励分两部分。奖励分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促使学生超越自我、挑战自我,也使一批具有较好艺术素养的学生脱颖而出。


 

05

社会实践评价:

以等级赋分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结合学校社会实践教育工作特色,青岛一中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分类进行校本化构建,分出基本的参观学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节庆主题活动、军训学农和勤工助学等类别,根据不同的实践活动拟定专门的评价表,并在实践活动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众多指标中进行权重排序与赋分等级,科学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搭建发展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支撑平台


青岛一中结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自主设计建成了《青岛一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共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子系统,分别由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处提供评价素材,最后由系统生成学生评价发展报告。
 
该报告分五个维度详细评价学生在五个方面的发展,详细记录学生在学习、实践、社团、艺术体育等各类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学习结果,通过大数据追踪对学生各方面的长期发展状况做出等级化评定。

其中不但包含学业成绩等具体数据,还有学生发展的过程性材料,可以看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进步。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平台上下载自己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这种评价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记忆和再现,而是思维水平、创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状况的可视化呈现,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重庆巴蜀小学

以特色评价驱动教师专业成长


重庆市巴蜀小学坚持从“筛”到“泵”的评价理念,将教师增值评价纳入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一是基于学校文化特色,构建教师评价“四段三维式”模型,定义教师专业成长坐标系;二是坚持教师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并进,通过拓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个人和团队发展互促共荣;三是基于评价结果多元反馈、精准指导,助力教师在蜕变中走向真实增值。



构建教师评价“四段三维式”模型,

定义教师专业成长坐标系

巴蜀小学在教师评价中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将教师专业发展“四阶段”(职初期、合格期、成熟期、稳定期)理论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三维”(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内容体系进行整合,构建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四段三维式”模型(见图1),同时明确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与要求。


通过“四段三维式”模型的指引,每个教师都可以清楚地判断自身专业发展所处阶段,在此基础上反思自身发展,增强学习意识。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诉求,学校在制定评价标准前,会针对各阶段的教师开展需求调研,力求将教师需求与学校需求相结合,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同频共振。


完善个人评价“三维”指标体系,

描绘教师的“理想模样”


巴蜀小学的教师评价工作围绕个人和团队两个层面展开,其中个人评价依据“四段三维式”模型,重点从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展开,在内化《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设计评价指标,并将量化积分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记录表,以此引导教师在从正确认知自我到走向理想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增值。

01

专业品质评价:

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


巴蜀小学的教师专业品质评价主要包含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和弹性指标,其中基础性指标关注优质常态,指向教师专业品质中的底线,即每个阶段教师都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和准则;发展性指标体现特色创新,以教师的团队融入情况为具体抓手;弹性指标凸显学术追求,根据学校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和重点确定二级指标,力图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和学校特色工作有效整合,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特点,如当前学校主要以荣誉表彰与综合改革项目为评价抓手,今后还会动态调整(见表1)。



02

专业知识评价: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其知识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学校在对教师专业知识进行建构时,充分考虑了“读懂学生”“读懂学校”“读懂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理念,并在其中纳入教师作为个体以及个体与情境进行交互所需要的知识,最终形成包含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和弹性指标在内的教师专业知识评价指标内容(见表2)。
 


03

专业能力评价:

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教师不但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技能、方法等将这些知识顺利转化,为学生所接受。依据《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学校已有经验,学校在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中主要设计了教育与教学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研究与实践能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具体评价指标又体现了基础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的有效结合,同时还根据实际增设个性化的弹性指标,以凸显教师的学术追求(见表3)。
 



构建教师团队发展评价“T-I”模型,促进团队与个人发展互促共荣


一直以来,巴蜀小学都将团队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并通过组建不同校区的小学校团队、学科组团队、律动研究室团队、学术委员团队以及各种自发的成长共同体等,将教师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紧密结合。在构建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学校依旧沿袭这一理念,从研究团队整体风貌和教师个人成长的关系出发,构建出教师团队发展评价“T-I”模型。

在该模型中,T和I分别是Team(团队)与Individual(个人)的首字母,代表教师团队发展评价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关注教师群体风貌,包括团队精神、团队学习、团队执行力;另一方面关注教师个体发展,即教师基于团队的个人成长。二者的紧密结合妥善处理了团队与个人的关系,提高了教师团队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基于评价结果精准反馈指导,

助力教师在蜕变中真实增值


开展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巴蜀小学在借助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还针对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通过对不同年度数据的对比分析,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增值部分,并通过多元反馈、精准指导,实现对评价结果的合理应用。

例如:学校基于集团化办学实际,通过“优秀小学校”评比来激发各成员校的团队内驱力,并组织集团内的课程、校务、服务等功能部门作为评价主体,细化评价指标体系,考查各校区在团队精神、团队学习、团队执行力方面的发展态势(见表4)。



  校长会投稿邮箱: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江光满客衣
来源 | 校长会综合整理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 来来来!一起用26个字母给联想智慧教育划重点

  ● 破旧局,走新路,建特色高中有“道”可寻

  ● 顶级教育专家全面解读教育评价改革!中小学卸下升学率“担子”后,要用好这些“标尺”

  ● 新高考时代来临,跟不上课堂变革方向的学校注定被淘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