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抛给我们一堆问题,我却从中看到了未来的答案!

徐启建 校长会 2022-03-28



我们经历了很不平凡的一年。

2020年,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年份。“新冠疫情”这一巨大的偶然,“撞上”了多个交替转换的关键历史节点,产生了许多让人始料未及的“化学效应”,其将产生何种程度的深远影响,至今殊难预料。

疫情是一张“超纲”的考卷,考察着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考量着个体的综合素质,更拷问着人类内心深处的人性和人格。教育作为文明之根本,更是接受了严峻的考验。

对于当代教育人来说,从来没有哪一个年份,要求他们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面临如此巨大的体量,进行如此彻底的变革。

历史犹如一条蜿蜒的河流,绝大多数时候,它平缓地前行,流经草原、平原、森林,节拍从容,波澜不兴。但当它来到悬崖峭壁,往往一瞬之间,它变得一泻千里,激流澎湃,势不可挡,改变所有人的生活和命运。2020,就是这急速转变的一瞬间。

我们身处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在这一年里看到的诸多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未来会怎样发生,学校又要通往何方?教育人能够做些什么?这些很多教育人也许都深思过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将一一给你答案。


01

疫情·显影·转换多重奏


毫无疑问,网课是2020年教育界最大的“功臣”。当每个家庭都成为孤岛,网络是唯一的链接;当通往学校的路被阻断,网课是唯一的选择。

临危受命的在线教育,承担起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历史重担,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1.疫情加速教学组织方式的翻转与演进


自古以来,教师和学习者在同一时间位于同一地理位置的面对面教学法,从来都是学校教育的主流方式。

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完善,在线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形态,从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在线课堂到疫情下的全民网课,在线教育的本质是技术带来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人类的科技史,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部信息传递效率的加速史。网课能够实现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极大地降低了教育获取成本,是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

随着疫情常态化,我们看到网课并没有被“抛弃”,而是成为一种学习的常态,嵌入学校教学的过程中,共同构成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并且延伸出线上家长会等共育新模式。可以断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代表着教育的未来,它将超越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教学,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

然而,从面对面教学到在线教学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将面临很多挑战。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非常依赖他们面对面的教学经验,当教学“场”转换到虚拟空间,“隔空”的学生群体和现有技术的不断变化会使他们感到不适,但也会促使他们转变教学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未来,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将成为教师专业进阶之路上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2.疫情促发学校对个体心灵成长的转向


线上教育固然有很多优势,但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不利于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和人格的培养。所以,即便是互联网技术再发达,线上教学再成熟,也永远代替不了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数字技术不会取代教师。因为教育的根本是人与人的精神相契合,灵魂相交流。


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外人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新冠疫情犹如一针“显影剂”,它用最原始也最野蛮的方式撕开了教育的伤口,让隐藏的浮现,掩盖的暴露,忽视的放大。


疫情造成的作息不规律、活动空间狭小、没有同龄伙伴、学业压力大等因素都会导致孩子易激怒、发脾气、懒得学习、沉迷于手机游戏。各种亲子沟通矛盾激增,孩子往往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压力得不到合理释放,天性被极大地抑制,从而引发紧张、焦虑和恐慌。有许多孩子产生了认知障碍,出现多样性应激反应,有的甚至选择放弃自己......


面对这样的紧急状况,据我所知,不少学校加强了对学生个体心灵健康的关注,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例如我任职的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将“心育”与“德育”工作分开,在学校管理架构中设置了“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心育副校长”,从学校顶层设计上就特别注重“心育”板块,将“心育”课程与学校常规的教学课程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心育”教学常态化;其次是创建心理导师制,到2020年底还要建设打造成三级顾问导师制;第三,也是华茂“心育”工作最突出的亮点,每班特设两名心理委员,并且对心理委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成小小心理师。


心理问题并不是疫情下的特定产物,而是长期存在却被忽视的顽疾。当代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孩子们的物质条件好了,精神生活丰富了,心却“空”了。


02

十四五·谋定·先发战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于教育系统而言,2020年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是重要的节点。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将在2020年收官。而从“十四五”开始,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国教育事业也将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


1.五育并举:既是人本转向,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需求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随后,《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多份有关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密集出台,昭示着中国基础教育育人方向全面转向。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要重视劳动教育?我举两个例子大家就理解了。德国人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发动战争的基础是什么?就是他的制造业水平。这也是德国每次战败之后都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如今的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方面十分发达,以理学、工程技术而闻名的科研机构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支撑了德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德国高端制造至今举世闻名。


与此相反的是美国,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史就是制造业转移和外包的历史,留在美国的,是更赚钱的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然而,美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最终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制造业空心化最终导致经济泡沫膨胀、破裂,整个国家极端撕裂。


劳动教育就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对以制造业为本的国家战略的回应,也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并轨的缓冲。同样的,体育和美育也折射了大国精神,历史上的大国强国,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国民不是有着强悍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的。国家强盛了,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实用层面,还要有更高的追求,美育应运而生,这是我国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等社会现实的题中应有之意。


2.评价改革:听清移动靶的信号


评价改革也是2020年的教育重头戏。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评价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还深刻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进而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态。


国家一系列改革的走向,特别是评价模式的变革,决定了应试教育正在走向穷途末路,和未来渐行渐远。改革已经把我们的高考变成了一个移动靶,高中且按下不表,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你敢说你现在瞄准的靶子,到你的学生真正需要射击的那一天,不会已经在另一方向甚至反方向?


3.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对如何激发中小学校活力进行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赋权。


其实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小学办学自主权都是比较充分的。但由于各种文件的制约、管束,才逐步丧失。原先校长是属于学校的,要“领兵打仗”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要有自己的决断力,才能打好仗。但后来,教育局越管越细,出台的文件越来越密集,校长办事事事都要教育局审批,造成了很大的约束。


文件一旦多了,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是滞后于现实,很多文件出台时,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二是代表了局部利益,存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没有经过充分探讨;再一个就是没有长期性,朝令夕改,没有定性。希望通过这次改革,能真正减少各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无谓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校长、还给教师。


03

“内卷”·表象·选择分野


1.“内卷”:源于群体认知滞后的伪问题


2020年,“内卷”成为舆论传播最广泛的学术词。“内卷化”,原是一个农业经济学概念,类似于经济学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后泛指一个组织结构陷入内耗,在简单层次自我重复、没有增量的困境。


投射到教育领域,大家都在忧虑:教育投入再难以产生回报的增量。一方面以中产阶层为主体,展开愈演愈烈的“教育军备竞赛”,另一方面充斥着对“寒门再难出贵子”“小镇做题家”等社会阶层流动受阻的失落情绪,伴随顶尖名校毕业生争抢体制内饭碗的新闻频繁刷屏。


学生被认为是受教育“内卷”最严重的人群,厌学、空虚、抑郁的年龄趋于低龄化。短期内被训练成“做题家”的学生,一旦投入社会实践学习,总觉得很多活动“插不上手”。久而久之,也意识到自己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成绩,其他方面都没有得到拓展。有不少学生通过培训学校补课,可能孩子的成绩确实有提高,但对孩子的思维能力锻炼却毫无裨益,当教育场景发生变化,孩子由于思维固化,适应能力很弱。


学生低质量竞争也给教师造成了伤害,同质化、标准化的量化评价方式,未必利于老师教学效率效果与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时之间,各种群体话语相互交织、布满矛盾,都经由“内卷”的字眼被肆意放大。“教育内卷”是一种暂时的社会现状,更多的是一个片面的社会认知问题,源于少数群体教育观念的滞后。随着社会经济及其需求结构快速向前演进,原有的社会认知因惯性驻留在原有的观念体系之内。


当疫情突然到来,出现逆全球化、内循环等社会经济结构外向发展受阻状况之时,这一观念倒退的“内卷”趋势尤为明显。


2.突破“内卷”,引导教育选择向外分野


诸多自媒体的传播惯性与无边际的喧嚣,加速掩埋了沉默大多数的真实经验与感受。


这些年,在我的老家山东,即使是偏远的农村也有更多人的旧教育观念在冰消瓦解。经常听说职高甚至职中毕业的孩子有体面的收入,也会谈论谁谁大学毕业很久都找不到工作。


同样,在我现在生活的北京、宁波等中心城市,较有远见的家长都不会把孩子送到应试中学、题海中学这类学校,即使它们在北京建立了分校。家长更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身体、心理素质与个性化发展;这也与当前的整体教育改革趋势一脉相承。当这些家长有足够理性认知与丰富信息渠道的时候,也不会对子女生涯产生太多焦虑与恐惧。


“内卷”的背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去式,本质上是高度一体化的单赛道竞争。


过去,大学学历为什么备受重视?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停滞过,对大学生的稀缺性记忆一直停留在大家脑海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就业市场处于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源相对过剩,致使用人单位必须借助一纸文凭来背书个人的整体素质。现在我们从美国金融过度发展趋向产业空心化的前车之鉴中吸取教训,进一步确立起制造业立国的产业战略;同时也相应在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和普通教育序列加强劳动教育上集中发力。


如果在欧洲经常目睹保洁工人与大学教授收入不相上下,办公室里忙忙碌碌的白领收入可能远不及汽修、车间等蓝领工人的时候,可能更容易冷静下来:我们的教育投入到底是为什么?当然,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答案。


虽然我们国内目前这种工资结构水平,并没有完全反映“职业无贵贱”,但同构的演进趋势一直存在。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产业战略,势必会推动那一阶段的到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也在探索互通与并轨;也会为更多务实的家庭带来更多开放的选择。


在传统的公立普通教育序列之外,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民办教育,更加开放、精英化的国际教育,同更加务实、直面就业的职业教育,甚至日益被公众接受纳入到社会体系中的家庭学校……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多元选择。众多选项彼此之间的并立、互通甚至融合,都会成为社会教育竞争系统的减压阀。


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说:“教育是帮助学生开发出可靠的指南针,它能指引我们自信地去远航。”在我们的教育没有帮助学生发展出独立的社会洞察、生涯规划能力之前,学校需要引导家长做出前瞻的观望与选择的分野。


当国家引导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同时,突破教育的“内卷”,首先要打破舆论的“内卷”。不能被陈旧观念与情绪宣泄裹挟。只有紧跟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节奏,引导观念迅速“向外突破”,才能走出不断内耗的恶性循环。


3.未来五年:特色办学与民办教育的战略机遇期


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10年前,已经明确提出“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但这些年,不论是两年前王铮领衔进行大刀阔斧的深圳中学,还是今年以文体特长、科研活动等名扬一方却因一本率“仅为”95.43%而被家长“逼宫”刷屏媒体的南京一中,都遭遇了高考成绩低于家长预期的尴尬。

随着今年10月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体育、美育等纳入中高考逐步落地,启动高考体育的评价和计分研究等多项举措的落实推进与舆论引导,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群体,开始对美育、体育的中高考新操作及新高考倡导的综合素质评价。可以说,今年以来中高考全面改革的明确信号与落实举措,才将评价指挥棒真正引向“五育并举”的质变,才迎来一个在全面、多维、更贴近人本质的育人目标下,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新纪元,一个真正能够落地特色办学的、全新的战略发展期。

近年来,教育部屡次强调将继续落实民“公民同招”,对于失去了以往生源掐尖优势的民办学校而言,这也可能是一个浴火涅槃的变革机遇。以往民办学校“争优”,主要靠(应试意义上的)优质生源,高分招进去过几年高分毕业,自动进入一个超级通道,这个过程当中丧失了对教育的真正研究,没有这个真正的研究,就无法真正形成办学的增量。民办学校本应该因为体制灵活的优势,提供与公办不一样的教育服务:差异化发展,解决更优质的个性化需求,是发展民办教育的初衷。但过去几年,民办学校并没有形成这种内涵式发展,而跟公办学校趋同,就失去了原本存在的意义。如果任这一弊端无序发展的话,破坏了国家教育生态,市场机制又没有办法正常调节,就必须要用行政手段去介入。“公民同招”会将民办教育推回差异化发展的最初定位,倒逼民办学校探索、生成办学创新的增量。

当然也有一批在差异化发展、回归育人本质的办学道路上可圈可点的学校。秉持“承认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办学21年来,一直以构建“多元化,可选择”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十二年学制的贯通与教育国际化内涵的丰富,使学生在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充分发展,让“一百个孩子,一百条美的道路”向未来伸展。

今年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五育并举”育人目标提出,“公民同招”逐步落地……政策精神的八面来风,会助推基教界一个“特色办学、百花齐放”全新时代的到来。


04

共治·链接·现代学校治理


1.家校沟通,深度思考力锁定主动权


新冠疫情带来的学校“停摆”及各种始料未及的问题、风险,将学校管理的复杂性充分暴露出来。家长不得不在疫情期间对孩子学习投入更多时间,承担起更多监督、辅助、沟通等职能。家校共育的态势,在疫情期间达到前所未有的顶点。

而开学后面临的疫情防控、心理疏导、学业进度失控、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各方压力等问题又接踵而来,校长管理职能、尤其是公众沟通等新型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更备受关注。

大家应该有所耳闻,今年江苏高考成绩公布后,南京一中家长不满于一本率不足96%的高考结果,举牌闹“校长下课”,认为这位校长作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却轻视高考一直推行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当作个人教育思想的试验品。最终校方回应是学校将推出高考改进措施,包括研究新高考,做好2021新高考应对。这不由让人想起江苏一位县教育局长的话,“办好应试教育,就是政治正确”。

疫情后出现类似公关危机的知名学校有独无偶。在深圳,深圳湾学校是一所社会期望与网络关注度极高的新建学校,曾公开提出“3年后南山前三深圳前五,5年后南山第一深圳前三”的中考目标,但在2020年第一届中考中,实际成绩名列南山倒数第三,被认为是“惨不忍睹”。对此,深圳湾学校立即发布一篇题为《深圳湾学校在追求什么?》的官方推文;文中,作为校长的郑向东向家长及公众详细、恳切地解释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选择路径等办学理念,同时表示仍会向中考目标持续奋进。公开信一出,很快得到众多深圳湾学校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2.迈向现代学校治理,2021将涌现更多管理型校长


曾有人说:“学校就像一艘巨舰,校长是船长,老师是舵手,学生和家长是乘客。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将这艘巨舰驶向我们的目的地。”在学校管理中,多方合力是必须的。但当下,要更明确地意识到,家长作为乘客,却未必跟买了船票的乘客一样,清楚自己跟孩子的目的地甚至方向,他们的期望可能一直受外界影响而摇移。

在学校教育领域,总体而言家长是非专业群体。但家委会不应该是摆设,而可以深度参与到学校的治理之中,参与了矛盾自然会减少。但多数家长毕竟是非专业人士,教学及管理人员应以专业群体的认知与姿态,引导非专业群体的发展。

作为校长,应具备系统、深度、长远思考的能力。学校的改革必须是整体的改革。要善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例如,职业怠倦,要想想是工资问题还是管理公平的问题,或者是其它方面的问题。就像医生看病,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要找到具体的病因,又要探究整体的病理,才能根治。

进入21 世纪以来,学术界、教育实践界关于学校管理转型、现代学校制度的探讨一直在持续。今年,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这意味着行政化管理模式的淡出。在行政化管理模式下,一些基层校长缺失科学的办学和育人理念,单纯追求改善办学条件改善等看得见的政绩,并不在意如何通过学校精神的引领与软性的制度设计,激活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导致高、大、上的硬件条件和软性的文化制度建设、与强调育人本质的教育质量之间反差日益显现。

增强内生动力,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需要强化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的精神引领,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情怀和工作热情。只有根据学校文化传统、师资素质、生源状况、家长资源各方条件,有机、系统、整体生成属于自己的学校文化,才能形成独特而有生命力的文化品牌。英国政治家伯克曾说:“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 完善有效的教师激励体系,还需要整体的制度设计来完成。

以往我们谈的最多的是教育家办学,但纵观历史,陶行知、蔡元培那些后世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型校长,也未必都是教育理论最为完整、精深的人。相反,过分的专业最终只能导致专制,带来外部关系的失衡。只要愿意学习、愿意吸纳,为学校管理所用,就可能成为一位好校长。

在社会媒体环境更纷繁复杂、学校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化的当下,校长作为管理者更应是一位优秀的资源整合者、变革推动者,甚至是一位能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行政部门各方资源、把控好各方关系平衡的社会活动家。

作为一位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谋划者,校长应在多重转换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以科学、系统、全面的方法,考虑社会现象的整体演进趋势,并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发展方向等顶层设计方面做出全面、扎实而精细的相应安排,方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被轻视的社会链接,却是传播伟力启动键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在《大连接》中说:人类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上,我们的相互连接关系不仅仅是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正像大脑能够做单个神经元所不能做的事情一样,社会网络能够做的事情,仅靠一个人无法胜任。

但有时候,我们经常瞧不起那些作为社会链接与解释力量的中介。其实这一转化层非常必要。例如:写量子物理的科普科作家,可能会比做量子力量基础科研的科学家更直接地影响到更多人,让更多人感受到量子物理的巨大力量与广阔前景。

媒体也是一种中介的建设型力量。就像今年强基计划“遇冷”,一报道大家马上引起关注:大众这才发现,原来这样可以上清华上北大,就会吸引到更多人。自主招生培养,中介也可以替你找到最合适的人。

本身很好的事物,没有对应的机构服务,要发展起来极其困难。办学也是一样,学校再好,新学校若未树立起品牌进入自主招生,招生往往是默默无闻的,即使被知道了也因为不够了解,而习惯性地选择别家老牌学校。但如果有品牌服务机构帮助宣传,又有社会发展力量迅速地捕捉到更多信息,完成对接转化,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很多事情,都需要借助社会的解释性力量去阐释链接、去慢慢地渗透。


05

展望·回归·历史淘洗的未来


1.传统学校不会消亡,用细节与温度营造真教育


虽然最近国内疫情反复,有些省份的中小学生需要重拾网课,在线教学的预案也因此前的演练、打磨更加成熟。但其实更多学生都不愿意回到那中处处受限又没有温度的学习交流中。在线手段的优势只是将人分散化的联系聚拢,提升教育与管理效率;但线上沟通尤其是教学的效率与体验,无论如何采用技术仿真,也难以代替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在线课堂上,现场感与人际交流感是缺失的。教师无法营造一个丰富、立体、充满智慧启迪的教学环境,教师也无法在网课上进行细致的神情观察,通过眼神、表情等信号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是盯着一块小小屏幕,反馈信息被压缩非常有限。对于教学这样一种充满创造性的人化活动,网络传播损失的不仅是细节,还有教育中最动人的人文温度。

国外有研究指出,机器和人脑学习的区别:机器学习仅仅在于通过信息不断改善流程,但不影响自身的组织结构。而人脑学习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脑会发生有利于下阶段学习的连接,同时增强情感。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识记忆,而是智能的提升与智慧的成长,还有决定着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非智力因素,例如自信、健康、沟通、娱乐、分享、趣味等,都需要学校教育以更具温度、浸润着个体关怀的细节,回归育人本质。

2.信息化终将退潮,传统的更是未来的


疫情的突发与持续,为在线教育带来史上空前的繁荣。教育信息化本在常规推进,但陡然提速后终归退潮,留下裸泳者。就像一定时间内,常态下水平面本该只升高70米,却被陡然漫灌100米,30%水分还是会被挤掉。

未来某天,疫情消失,教学恢复正常秩序,还剩多少真实有效的教育技术、信息化需求?数字不好说,但可确定的是,常态回归赛的最后胜利,属于最契合教育本质,最能辅助、改善实体教学的技术拥有者。

技术更新如洪波奔涌,再尖端的技术亦有潮头落下的那天。遥望历史星河,只有精神智慧还能延续千年,生生不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如经历史淘洗的河底金,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命脉。不合时宜的旧文化与现世脱节,被历史冲刷殆尽;余下的都是经过数千年检验而积累凝聚的精华,比近几十年新生思想更有智慧、更经得起考验。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需要有意识地开采、淬炼传统文化这座富矿。

《论语》里讲“闻过则喜”,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是相通的。《论语》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敬畏“天”的宏大规律,敬畏尊贵之人,敬畏圣人智者的话语。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中“天”、“天地”除了今天的自然界意义外,还赋予一种至诚悠远、博厚高明的精神含义。这个“天”观照我们今天,是单一社会个体、团体组织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理念,它彰显其存在的独特价值与使命。

《中庸》总纲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原意是古代君子崇德、求知、实践,映射到今天却一语道破当代系统管理与领导力的多维素养。

3.新一轮洗牌,善谋者赢未来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注定不凡的2020,作为五年规划收官再出发的历史转捩点,终于在全社会对教育“内卷”、教育目标、学校存在形式的诸多思索中,迎来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组合拳的频频出击:理念上,“五育并举”育人目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明确提出,评价舆论上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体育、美育纳入中考,教育生态建构上激活中小学办学活力,继续推进“公民同招”落地……都孕育着2021学校教育的本质回归与特色发展的无限可能。

如果说,以往既要发展学生个性、加强素质教育却不断迷失重回应试的老路,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是戴上镣铐起舞;那么如今,镣铐已经卸下,规则也由规定动作过渡为自由创造式……那么,胜出者还会是曾经的王牌舞者吗?一轮静悄悄的大洗牌,正考验着学校办学的智慧。

察大势者智,顺大势者赢。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是偏爱有备而来的善谋者。

我们需要答案,在人生迷茫时给自己一个前行的理由;我们需要答案,因为教育需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我们需要答案,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寻找一种确定……然而,世上没有救世主,想找到答案唯有依靠自己。


但你并不孤单,因为我们是你的“同路人”。校长会智库即将发起一场为期一年的“答案”活动,用整个2021陪你一起寻找教育的答案,时代的答案,人生的答案,敬请期待!






  ● 2020岁末盘点 | 年度10大学习人物揭晓,这些人,“打不倒”!

  ● 痛悼!著名钢琴家傅聪染新冠去世,《傅雷家书》是写给他的

  ● 深度连接局、校、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赠书 | 这位名校长写给中层管理者的47封信,真诚、实用、讲透了人性




责编 | 江光满客衣

排版 | 江光满客衣

作者 | 徐启建(口述)

整理 | 许艺峰 &王昌娴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