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斜杠”青年 记录微光






我们是一家年轻法院里的一群年轻党务干部,工作之余,我们会扛起“长枪短炮”,在法院的各个角落,记录下星星点点的微光。去年年底,我们摄制了一部微记录视频——《三万分之一》,把镜头对准那一个个在平凡岗位上闪闪发光的法院人。他们做的事算不上经天纬地,但他们,值得我们铭记。


每一个,都值得。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我们的法院成立于2006年,作为重庆市五所中级法院之一,年轻的它并不耀眼。成立时,驻地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152号,这个地址与很多城市的解放路一样,郁郁葱葱之下有历史浪潮的痕迹,斑驳光影之间有城市变迁的步伐。重庆开埠百年,法院这一个曾经的驻地之上竟然自清末以来便相继设立了数十个司法机构。2012年,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经历了旧城改造迁离原址,便在当前的驻地——人民路13号过渡办公,迄今已8年有余。


“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是我们在人民路13号法院现驻地拍摄的最后一部年度纪录片。”闲暇时聊起这些年法院的光阴,总会对即将告别的这里心生不舍。毕竟,熙熙攘攘,有多少人的赤诚和青春在这里扎下了根,又有多少人,在这里拾获了希望和信仰。


8年来,在这一片传统居民区里,周围的邻居换了一茬又一茬,法院办公区域也由最初的1个扩大为4个。楼下的面馆老板换了3拨,五金行改送桶装水,废品站回收的物资也从纸箱水瓶扩大到机器家电。2017年,我们去沿海某中级法院调研学习,对方一名曾经来过我们法院的同志竟然对我们的法院记忆犹新,因为他无法想象直辖市的中级法院竟然深处市井,最终引导他找到我们的,还是楼下的废品回收站。调侃归调侃,要说我们法院与其他兄弟法院不同的地方,估计就在这与生俱来的“人间烟火气”。


晨曦中,伴随回收站的敲敲打打,法院人小心迈过路上的铁屑碎渣。夜深了,法院卷闸前的路灯,帮助炒货老板卸下最后一箱瓜子花生。疾风骤雨,尽管浑身湿透,也要从漏水的办公室里抢出一沓沓卷宗。炎炎夏日,一群“灰领”爬坡上坎,汗水同样浇灌在绕过医院、小区、学校的马路旁。寒冬腊月,如果不是那一身缀着法徽的制服,他们也会与腊味铺子前挑选香肠的阿婆一样,浸润年味时光。人间烟火下,这群法院人的内心总会有些波澜,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间烟火下,这群法院人敏锐地感知和察觉社会生活的脉动,抚平期盼和现实的落差,找到了司法的温度。



法院的故事,法院人讲述


时间回到2017年,我们法院筹办了职工文艺汇演,节目精彩纷呈,但反响最强烈的,却是机关党委在汇演前以沙画形式制作的一段致敬法院人的小视频。戴军院长致词时数次哽咽,干警的欢笑与泪水、人与故事、诗与远方交织一堂。政治部曾海主任看到了一点星火,关爱也好、宽慰也罢,原来法院人所需要的感动,来自于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这让我们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寻常的片段,串连起来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动人心弦。


“2020年就要搬新家了,从2018年到2020年,这3年非常值得记录,希望将来在新审判大楼办公的年轻人能从中看到五中院是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激励他们去开创五中法院的未来。”党办苏智勇主任感慨道。我们也立志在迁入新审判大楼前以3年为期,每年一个主题,聚焦法院各个岗位的干警,聚焦法院人读过的书、说过的话、办过的案、经历的事,聚焦法院人一年悲欢的刹那、感动的瞬间,记录这段独有的岁月。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原本考虑以外包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摄制,院党组也给予了足够的保障,在遍寻市内近十家影视制作专业机构、咨询审阅专业建议和剧本方案之后,却始终无法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没有在8月重庆50多度的地面高温中拖着数十斤的案卷箱穿行于4个办公区,没有在屋顶漏雨时顶着塑料薄膜赶制裁判文书,没有为按时押回嫌疑人而常年提前两小时上班,没有在楼下废品回收站的敲敲打打声中开展调解的人,怎么能讲好我们的故事呢?


于是,我们用着最基础的设备,开始以法院人的视角讲述法院人的故事。2018年,我们摄制的首部纪录片《人民路13号的日与夜》如期在年终总结大会上首映,尽管有很多镜头处理得不是那么专业,但在现场法院人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情感的闪动。这部视频被多家媒体转发,累计阅读量首次突破“10万+”。我们也在后台持续收到了很多法院人的留言,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留言中竟然有很多“谢谢”。一句感谢,胜过千言,我想那些真实所带来的温度和力量,一定能传递到法院人的心里。



向阳而生,追光而上


2019年11月,一个数字竟然以别样的方式,成为一个法院和一群法院人的独特记忆,也让我们的视频摄制工作找到灵感,心火重燃。


11月13日,宫小汀副院长退休前以这样的方式与大家告别:“自我们法院成立以来,我已累计在岗位上与大家共事了近30000个小时,我会时刻想起与大家的这段时光。”感动之余,大家开始讨论这个数字——30000。


从建院至今,宫院长和大家的工作时间是一致的,那么30000小时,不正是五中法院人共同的成长经历吗?


再放大一点,人生一辈子也就30000多天。同时,2019年我院受理案件32040件,案件背后的每一个法院人,都折射出个体为时代进步做出的努力。碰撞与交锋中,我们苦苦寻找的主线逐渐清晰。 


两台相机,一个脚架,一根快门线,两台电脑。很难想象,这就是我们摄制团队的全部家当。数十次推倒重来,文案终于敲定,我们尝试寻找专业播音员录制旁白,却发现录音棚在佳节到来之前早已歇业放假,于是,苏智勇躲在走廊尽头,用湿纸巾包裹着耳机线和话筒,录制出了那段澎湃的声音。万家灯火中,陈香夷爬上天台,收录轻轨进站的场景时,她的腿还在打颤。最头疼的是我们剪辑视频的电脑,无数次导录进度完成到90%时,突然的死机让人抓狂。虽然在这栋临时租赁、过渡办公的审判大楼里,环境局促让法院人面对镜头时紧张不安,但那些平日不苟言笑的法院人,却在录制结束的时候回馈我们会心一笑,让人心暖。磕磕绊绊之后,《三万分之一》在2020年新春佳节前如期“上映”。那一刻,我们久坐在电脑面前,一遍又一遍回味,为能在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建设征途中留下足迹喜极而泣。


成长之路坎坷艰辛,风雨相伴,同心共济。法院如是,我辈亦然。


时至今日,《三万分之一》得到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共青团及其他机关公众号关注和转发,累计点击量达38万。


回想那个夜晚,将近10点,法槌响起,人群散去,法院大门终于落闸。刑庭老马带着他的书记员走出法庭,和我们寒暄几句后匆忙向办公室走去。这样的场景发生在法院,太过寻常。青灯伴苦茗,无数法院人在同样的星辉之下伏案疾书,在这个时刻,梦想与情怀,熠熠生辉。


今年年底,我们将迁入新审判大楼。我想,那时的法院人,看到过往的画面徐徐展开时,应该会在漫漫人生中触及久违的回望与感动。我们会继续追逐着这些平凡的法院人,愿他们的风华得到时代的铭记。



这是刊登在8月28日天平文化月刊上的一篇文章,每个文字里都蕴含着浓烈的情感。作者仿佛在用低沉的声音缓缓地在我们耳边讲述,那个隐于市井的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的故事。






作者简介




毛和萌,重庆五中院机关党办专职党务干部。在用“网言网语”讲“党言党语”的道路上,玩转文案、演讲、平面设计。同时还能编、导、演、剪,包揽影视生产一条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斜杠”青年。



小编读完,直接“虎躯一震”,微处可见人心。文字里的重庆五中院、镜头里的重庆五中院、甚至是街坊记忆里的重庆五中院都在活在了作者笔下。大概,这就是爱吧。


如果你也有情感想要表达,有才华想要展示,欢迎投稿“蔚”专栏邮箱45615024@qq.com,小编等着你哦





END




编辑:渝五法宣

推荐阅读



“蔚”专栏 | 妙手生花满室春
“蔚”专栏|打败病毒大魔王!
“蔚”专栏|莫道绛灌无文  看我横槊赋诗





    

                    




点在看,让小伙伴们知道你是个有品位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