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故事我来讲 | 林栩塑: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小小红船扬帆起航,

百年风雨百年沧桑。

多少热血,

浇灌崇高的信仰;

多少青春,

托起民族的希望。

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那份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都是我们心中,

永远难忘的华章!

 

现本公众号特开设“红色故事我来讲”专栏,咱五中院的青年干警将与您一起,共同回忆百年沧桑,共同见证百年辉煌!


听,他/她正带着故事,向您走来~














中国革命在那个年代将何去何从?1921年7月,在浙江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无产阶级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建党的思想准备中,有一本著作起到关键的作用。它就是《共产党宣言》。它的第一个中文翻译者是陈望道。


陈望道是浙江义乌人,24岁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修辞,并逐渐成为汉语文法修辞方面专家。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受到日本进步学者河上肇等人影响,接触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他把原来的名字“陈参一”,改为“陈望道”,意思是开辟新路,追寻大道。


1920年,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准备筹备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建党的思想准备,头等大事就是尽快要把《共产党宣言》翻译出来。而翻译的人选,不仅需要精通外语,中文功底要好,更重要是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当时这个历史的重任就落到了陈望道的身上。


他带着日文和英文两本《共产党宣言》,冒着寒风,踏着雪花,从上海悄悄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家。这里与上海革命烈火熊熊燃烧相比,既寒冷,又安静。


他在家里废弃的柴房里安了一块铺板,点燃一盏煤油灯,开始了他的翻译工作。翻译,是枯燥无味的,但对于陈望道不一样。《共产党宣言》如同黑夜笼罩中燃烧起来的一把火焰,照得陈望道眼前一片光明,心头腾起一股巨浪:原来,这世上早就有了拯救人类和中华民族的良方啊!


你听: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无产阶级所失去的不过是他们的枷锁,得到的却是全世界!


这就是世界的未来,这也是中国的未来!


陈望道一次又一次激动了,激动的时候,他就高声朗诵《共产党宣言》的片段。他的声音传出柴房,在乡间山谷久久回荡。


江南的早春,阴雨绵绵。柴房的两边是邻居的大房,雨水顺着房檐滴滴答答地落在柴房半边屋顶。陈望道的母亲为了不打扰儿子,悄悄将煮好的粽子和红糖碟子放在桌子一边。过了一会,母亲在外面问他,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加点红糖啊?陈望道连声回答够甜,已经够甜啦。傍晚时候,母亲推门去收拾碗筷,发现碟子里的红糖没动,儿子的嘴上却是一片乌黑,叫了起来:你咋把墨水弄到嘴里面去了?原来,陈望道翻译得非常投入,吃粽子时竟然将墨水当成红糖,蘸着吃了。


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废寝忘食,花了比平时多五倍的功夫,他将《共产党宣言》翻译出来,并交给陈独秀组织出版。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印刷1000本,立刻被抢购一空。在随后的北伐战争时期,作为革命军的必读教材,几乎是人手一本,随身携带。到了1926年,这本书已经印刷第17版,成为在当时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经典著作。


多年以后,毛主席跟美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排在第一位的,是《共产党宣言》。1949年,周总理对前来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的陈望道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与党员干部分享这个故事时说到:这充分说明,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今天,距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已过百年,中国共产党也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在新时代,《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将继续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编辑:渝五法宣推荐阅读



市五中法院举行“杨勇创新工作室”先进事迹报告会
学后感 | 周爽:百年辉煌路,奋进正当时
辖区“周”知NO.27(总第72期)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