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照片:晚晴时期的上海滩

黄沙荡荡 2020-09-12
来源:老照片讲故事

外滩(英文:The Bund),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外滩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在这段1.5公里长的外滩西侧,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成为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也是旧上海的写照,一直以来被视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历史的象征。
上海外滩原是一片荒芜的浅滩,沿滩有一条狭窄的泥路,供船夫拉纤时行走。滩的西边为农田,阡陌沟渠之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茅舍。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国在上海开辟租界前,首先划定外滩一带江面为其船只的“下锚地段”。
1845年11月29日,通过《上海土地章程》把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 
 此后,殖民当局便在李家庄(又名李家场,今圆明园路西南、北京东路近外滩的一段)建造英国领事馆(今外滩33号中国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
 不久,英国领事馆的南边沿黄浦江一线,陆续出现沙逊洋行、仁记洋行、宝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长洋行等洋行。
临黄浦江的纤道,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宽的马路,并在马路东侧建造码头,堆栈、本行和船厂。
 1854-1941年间,出现十余家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1845年上海租界的“土地章程”中文本】
【土地出租的地契】
【十九世纪中叶,外滩的路是天晴扬灰、天雨泥泞。】
【十九世纪中后叶的外滩】
【大约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外滩】
【1882年7月26日花园桥和南京路外滩一带第一次亮起了电灯(共15盏,每盏2000瓦)】
【汽车发明前,道路上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十九世纪外滩的出租马车,最多时达700多辆】
【1908年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从静安寺到广东路外滩上海总会】
【从此后有轨电车一直是外滩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外白渡桥的前身,花园桥,照片中间是英国领事馆的大门】
【1898年的德国领事馆,欢迎亨利王子访沪】
【十九世纪的礼查饭店(现在的浦江饭店)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1879年曾住401房间】
【1892年建的花园桥南堍的马加礼纪念碑】
【现在的外白渡桥建成于1907年,这是施工时的照片】
【外白渡桥上的人流、车流】
1865年前的外滩苏州河口是一片泥滩
1865年起,工部局用疏浚洋泾浜的河泥在苏州河口填滩造园,1868年8月8日花园正式开放,除了冬天外,每天可到午夜12时。称为“Public  Park”,上海人称为“公家花园”。
露天音乐会是它的特色,最早由英国军舰上的乐队演奏,后来是由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出。这是早期1870年建的音乐亭,安装6盏煤气灯,1882年又换成电灯。
1892年重新翻建的音乐亭是六角型的,台下还有地下室,好象是一顶英式的礼帽。后来毁于抗战。
花园面向黄浦江
虽然遭到上海各界的抵制,但公园始终不对华人开放。
一直至1928年,终于对中国人正式开放
黄浦江上的沙船,平底木船,吃水浅,阻力小,适合在多沙浅水的黄浦江中航行,所以称为“沙船”。是上海开埠前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为清代中叶漕运(由于运河淤塞,江南的粮食等物资靠海运至塘沽,上海最初是由此而得到发展的)的主力军,最多时曾达3500余艘,是上海的市标图案的组成部分。轮船出现后,逐渐消失。同治年间已经不足五百艘,20世纪初为50艘左右。(背面有1907年造的外白渡桥,此照片应该在1910年左右的。)
上海开埠后,由于黄浦江过去有很多段比较浅,所以大型的船舶无法进入吴淞口,(这也是外国人急于建吴淞铁路的原因),所以黄浦江上出现了趸船、驳船、飞剪船等各种船舶。趸船利用旧船改造,如同流动仓库,将吴淞口外货轮上的货物先卸到趸船上,进入黄浦江。这是体积庞大的趸船。
趸船还不能靠岸,需要用身形小巧的驳船搬运到码头。
黄浦江中的鸦片走私船不少。
黄浦江上长期依靠舢板过江。有执照的称为官渡,船上用白漆统一编号,有统一收费标准。
1910年浦东塘工善局开设往来于外滩铜人码头与东沟之间的轮渡,这是最早的1号渡轮。
沪淞线6号渡轮是老上海最豪华的渡轮之一,也是一种游轮,到吴淞。
渡轮上还可以举行婚礼。
北京路外滩的渡轮码头。

1935年北京路外滩的渡轮码头二层上开设的水上饭店生意兴隆。
从苏州河划向黄浦江的龙船,每到端午,黄浦江上都要进行划船比赛。
1882年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7号设立第一个电话交换所,电话开始成为大众的通讯工具。这是拖着长辫子的男接线员工作着。
上海电话公司标志
外滩的节庆:188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南京路外滩搭起了十余丈高的花台,花台北还挖水池垒假山装喷泉,还布置五色彩灯,光彩夺目。
1893年上海开埠50周年
1900年左右的某个冬天,外滩享受阳光的人们。
草地上休闲的侨民(1910年后)
太阳下山后外滩草地上纳凉的市民。
外滩周围的咖啡厅
1937年8月13日上海淞沪抗战爆发,第二天,中国空军轰炸黄浦江上的日舰“出云号”。
战争中,外滩大楼的保护措施。
上海华界沦陷后,租界成为“孤岛”,37年12月3日,日军庆祝“胜利”6000部队武装穿过外滩、南京路,如入无人之境,租界当局只能听之任之。之后,日本兵与英美兵在外滩共同站岗,“和平共处”。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和平女神看到了硝烟。
日本兵开进了租界
日本宪兵队的布告
1924年2月6日落成的欧战纪念碑(和平女神纪念碑)也被拆毁。
1949年上海解放,军队正在通过外白渡桥。一个时代到此终结。
(完)
推荐阅读:

奥黛丽·赫本照片全集

一位犹太摄影师拍下的民国美女老照片

30张鬼子进村的真实照片

清末清军的珍贵彩色照片

清末民初的珍贵彩照

上海外滩1号到33号 的来龙去脉

上海最熟悉的130个拐角今昔对比照片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