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老照片:镜头下的七七事变
来源:砺剑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本组图讲述的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爆发,到平津失守的一系列事件。
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图为日本相册里的卢沟桥地图。
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卢沟桥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图为日军侦察机拍摄的卢沟桥和宛平城。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图为日军在丰台的驻扎地。
日军立即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中国驻军拒绝。二等兵志村菊次郎,日军八中队新兵,就是他在演习中的走失成为双方开战的导火线。事后日方也承认志村是因为刚入伍,缺乏经验而走丢,但这个导致战争的“小人物”没有受到任何惩罚。1944年,志村在缅甸死于孙立人部中国远征军之手。
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图为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中佐,发动对宛平攻击的直接指挥官,一九四二年在瓜达尔卡纳尔和美军的战斗中战败自杀。
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图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地龙王庙。
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图为日军炮击宛平城。
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图为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
日军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占领中国!”的口号。图为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进攻。
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图为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进攻。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战争的序幕。图为卢沟桥打响后,双方呈现拉锯作战,前后二十日,日军始终不能占领宛平。这是双方在宛平城外永定河畔交战的前沿,日军的战壕清晰可见,远方为双方争夺要点龙王庙。
日军见暂时很难占领卢沟桥,便进行“现地谈判”,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图为卢沟桥战斗打响后,中日双方曾多次进行停火谈判,但中方不再开放宛平城门,这是日军代表寺平大尉为交涉事由被守军用绳子拉着在宛平城墙上下。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图为佟麟阁将军 ,七七事变时,指挥29军浴血抗战,喋血南苑,壮烈殉国,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布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图为被日军炮火摧毁的宛平城内民房。
到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图为七七事变爆发后,坚持对敌斗争的宛平县县长王冷斋。
图为日寇铁蹄踏上卢沟桥。
图为七七事变事变后占领卢沟桥的日军。
图为进入宛平城的日军士兵。
日军在占领的宛平城墙上炫耀武力。
日军攻占宛平县城高举“太阳旗”。
日本相册里的卢沟桥事变。
丰台的中国军队兵营。
日军占领卢沟桥。
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又在7月25日、26日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图为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与日军激战地:廊坊火车站。
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被宋哲元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图为小股日军突破北平广安门。
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坚决抵抗。图为日军攻入北平广安门。
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图为攻击北平广安门战后休息的日军部队。
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图为日空军轰炸天津,南苑。
图为沿北平白河进攻的日军谷崎部队。
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背水一战。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00余人)掘壕进行阻击。图为29军官兵在北平城高呼抗日口号。
最后,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战死,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图为赵登禹将军,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29日凌晨,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活捉殷汝耕(后逃跑)。图为日军在北平街道行进。
图为插在天坛的太阳旗。
图为日军占领北平后的照片,1937年8月13日。
图为1937年 被日军占领的中国村庄内每家必须挂日本国旗。
图为日军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扯起“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标语。
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遭日本军机的猛烈轰炸,伤亡极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图为在平津铁路线前伏击的小股日军。
在平津铁路线前伏击的小股日军。
北平和天津沦陷后,西方媒体对中国局势的报道变得更加及时和密集,尤其英、法媒体,两国在天津、上海的租界经营时间最长,可谓利益攸关,几乎每周都在第一时间为国内读者发回报道。图为当时的报纸。
中、日虽然并未正式宣战,但两国正规部队激烈交火,已经全面进入战争状态。进入9月后,法国观察人士对中日冲突的走向开始发表不同看法。图为占领北京后的日军。
1937年9月4日,《画报》刊发了法国著名记者吕道维克·诺多(Ludovic Naudeau)的时局分析长文——《中日战争的不确定性》。图为占领北京后的日军。
诺多在文章开篇就指出:无论谁来评判中日冲突,若以过往那些历史观点为根据,便会得出日本获胜的结论。中国缺乏统一,几省势力唯利是图,国家军力薄弱,乍看确实无法和日本军队做长期对抗。图为占领北京后的日军。
“但是”,他笔锋一转,“事情正在发生变化”。接下来,诺多转述了几个英国人在中国漫行数月后带回去的故事:他们行至靠近印度支那(当时指法国殖民地越南)的偏远省份广西时,在某个不通铁路的小城里,遇见了两个当地军阀。图为占领北京后的日军。
半年前,这两人都参与了反对南京政府的“两广事变”,与蒋介石嫡系部队作战,而现在他们跟英国人谈话时却表示,一个被侵略的国家没有资格讨价还价,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抵抗日本人。图为占领北京后的日军。
“一年半以前,中国还面临着再次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威胁,而现在,几个旅行中的英国人却感觉到,眼前这个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团结。人们第一次发现,民意正在中国凝聚。”这是“七七事变”发生近两个月后,战火中的中国给予西方的印象。图为占领北京后的日军。
图为占领北京后的日军。
图为1937年7月15日,中共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全文。
图为1937年7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谈话,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图为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举行抗日誓师大会。
图为七七事变爆发一周年后日本国内的报纸。当时的日本媒体报导为日军侵华留下了铁证。
(完)
林徽因罕见老照片集萃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