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耕寸土,正气锡文章 ——记罗锡文院士
灿烂星辰 • 当代篇之罗锡文
严谨,务实,慎思,笃行,
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
来自农村,扎根乡土,情系三农,
奉献于农机事业,是他毕生的追求。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
苦乐童年
1945年初冬,湖南,株洲,在一个叫作简家冲的地方,出生了一个男孩,他的父亲给他起名为罗锡文。因父亲在株洲镇的邮局工作,母亲带着罗锡文三兄弟和两个姐姐在乡下生活。
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也给他的童年留下很多快乐而有趣的回忆。抓鱼摸虾捉鸟,稻草堆里捉迷藏这些农村小男孩平常的快乐化解了幼年的他跟着大人干农活的劳累。“双抢”时天还没亮他就跟着母亲下田拔秧,天亮了回家吃过早饭又下田插秧,插累了,他站起来伸伸腰,妈妈在一旁说,小孩子有什么腰,赶快插!当时他就想,什么时候不需要人插秧就好了。
作凼沤肥、耙田、插秧、𨀤田(除草)、车水、收获和晒谷子,这些活他都干过(今天称之为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干燥五个环节)。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罗院士左手无名指比正常的手指要短约两毫米,那是在一次收水稻时他和姐姐比赛,结果左手的无名指尖被锋利的镰刀连着指甲割下一小块,农田劳作的繁重艰辛使他萌生了长大后一定要努力改变这样辛苦种田状况的想法。
学生时代罗锡文与家人合影
照片中间是父亲和母亲,后排右一是姑妈,右二是哥哥,右三是弟弟,右四是罗锡文,前排右一是二姐,右二是大姐。身后是家里住的茅草屋。
孜孜求学
1958年至1964年,罗锡文在株洲三中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习。
罗锡文学习十分刻苦,成绩名列前茅,他说 “我不是很聪明,但我比较勤奋”。中学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罗锡文说,当时的老师很注重启发式教学,因此,50多年后,他还记得当年老师讲课时的情景和一些内容,如化学老师讲的洗衣服只能用冷水不能用热水泡的道理。至今他仍记得1964年高考的语文、英语和数学的一些试题。
1964年,罗锡文考入华中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当时大学教学非常重视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班每位同学都学会了装电子管收音机,他还装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像宝贝一样随身带了几十年。
学生时代的罗锡文
1979年,罗锡文被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农机专家邵耀坚教授。邵先生非常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邵先生的教导让他终身受益。
试验土槽就是在邵先生的指导下,由罗锡文、张泰岭和区颖刚三位学生设计的,在贵州加工后运回广州。建成的土槽可进行多种农机试验,这也是今天华南农业大学土槽实验室命名的由来。
邵耀坚教授与区颖刚(右一)、罗锡文(右二)、张泰岭(左一)三位学生合影,身后是他们建造的土槽
1987年,罗锡文踏上了赴美国求学的道路,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肯塔基大学进修。两年间,他学到了很多美国农业工程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开展了采用微波技术测量土壤强度和采用γ射线技术测量土壤容重的研究,在美国ASABE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了几十次。
罗锡文与留学期间教他英语的美国老太太合影
铜仁记忆
1970年大学毕业后,罗锡文满怀憧憬准备进入无线电领域工作,但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个玩笑,他被分配到了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从无线电到农业机械,巨大的专业反差并没有使他气馁,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拥抱生活。
他常说,1970年至1979年,在农机厂的九年,对他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因此与农机结缘。九年间,和工厂师傅们一起工作,不仅与工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还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工厂的九年中,他干过很多工种。
他干的第一个工种是在铸造车间挑铁块或焦炭,将100多斤重的铁块或焦炭从地面挑到三楼高的冲天炉加料口旁,对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他来说,这实在是太难了,他找到车间主任,建议造一个皮带运输车,车间主任同意了。他和几个工人很快就加工了一台皮带运输车,从此,他和工人都不用挑铁块了。罗锡文说,这可以算是他的第一个小革新。
他干的第二个工种是抬铁水,就是将刚熔化的、1400多摄氏度的铁水抬到铸造砂型边。100多斤重的铁水包两个人抬,300多斤重的铁水包4个人抬。这个活不但很累,而且很危险。他又找到了车间主任,设计了一种轨道车,将工人们从这种危险中解脱了出来。
他干的第三个工种是在锻造车间打铁,抡着20多磅的铁锤按师傅指点的地方打。一天下来,手臂累的都抬不起来。他问师傅为什么不用旁边的空气锤,师傅说早就坏了。罗锡文检查后,发现是继电器坏了,换了继电器,空气锤又可以工作了。
他在机加工车间干了五六年,车间里的机床,包括车床、钻床、铣床、刨床、滚齿机和磨床他都开过。
他在工厂参加了十多种机器的试制,最早设计的机器是一台简易和面机,他先后参加过拉管机、铸管机、冲床、摩托快艇、发电机、插秧机和薯类打浆机等机器的试制。
九年中,罗锡文多次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铜仁县的劳动模范。1978年,罗锡文研制的锦江18型担架式机动喷雾机获得了贵州省科技大会奖,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科技奖项。
砥志研思
“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田”—— 解放劳动力,用机械和科技种田,这是他对农业机械化的诠释,也是每一位农机工作者的心愿。
对于他钟爱的农机事业,罗锡文院士这样评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是永恒的事业,我能为我国农业、农民和农业机械化事业做点事情,即使是从“天上”掉到“田里”(罗锡文原来学的是无线电技术,现在从事的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所以熟悉他的人开玩笑说他是从“天上”掉到了“田里”),我也永不后悔。
罗锡文院士习惯称自己为农机人,在他眼中名利为虚,设计出好用的机械为实。为了获得第一手数据,无论是寒风凛冽,还是炎炎暑日,他始终工作在科研第一线。赤脚站在田中,亲自操作机器,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为了优化水田耕整机驱动轮设计,1991年至1992年间,15个月里他13次去湖南做试验;2013年,他8次去新疆进行水稻精量穴直播机试验。
罗锡文在田间
罗锡文检查设计的电路板
他的学生说:“每次做试验,罗老师都会卷起裤脚,赤脚下田。”罗锡文院士说:“只有两只脚踩在泥中,才能判断你设计的机器下田后的作业情况,才会知道应该怎样改进。不下田,我们设计不出最好的机器。”
罗锡文与他研制的第一代水稻直播机
正是这份务实求真的科研精神和甘于奉献的三农情怀,激励他在农机科研中取得了多项成果。
上世纪70年代,他研制成功担架式机动喷雾机,获贵州省科学大会奖;80年代,他研制成功甘蔗深松机,可使甘蔗增产20%、含糖量提高2~3个百分点;90年代,他研制成功电磁振动式水稻精量播种机,提高了播种精度。
他的研究领域从农田精准平整、水稻精量直播、水田高地隙宽幅喷雾、再生稻收获、农业机械导航到农业航空技术等,涉及水稻生产的耕种管收。
罗锡文与丁颖讲座教授Simon Blackmore
讨论农业机器人
罗锡文院士带领他的团队研制成功的“同步开沟起垄精量穴播”、“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精量穴播”和“同步开沟起垄喷药/膜精量穴播”的 “三同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和水田激光平地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功的农业机械导航与自动作业系统突破了十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三项创新成果;他率先提出“我国必须加快发展农业航空”的思路,牵头成立了全国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他的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发表论文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2017年,“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2018年1月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亲切握手。该项技术社会效益显著,在国内20多个省市推广,创造了一批高产记录,在新疆三年亩产超过1000公斤,在浙江连续四年亩产超800公斤,8个省亩产超800公斤,11个省亩产超700公斤,17个省亩产超600公斤。
2017年新疆,产量1069.9kg/亩,
精量穴播水稻喜获丰收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的罗锡文亲切握手
2018年,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授予罗锡文院士“中国农机工业功勋奖章”,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为他颁奖。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机工业功勋人物
何光远部长(右一)、罗锡文(左三)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授予罗锡文院士 “广东农机化改革开放40年杰出人物”。
罗锡文院士积极参与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咨询工作,参加了三份关于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报告的撰写;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交的关于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农业航空的建议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批示;他提出的我国农业机械化要“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坚持两项发展原则,落实三项重点任务”(3-2-3)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原农业部和有关领导的肯定。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的工作更加繁忙,一年中他有大半年时间在国内奔波,组织科研试验、参加调研和技术推广等活动。在他的工作计划中,从来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如果你告诉他下个星期三有个会,他一定会问你,多少号?因为十多年来,他从来记不清几号是星期几,他的工作都是按天排的。
教书育人
罗锡文院士治学严谨,首先是备课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门教了多年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他仍将每堂课都当做第一次上讲台,教材上一节课的内容他要在备课本上写上近十页,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对于重点和难点,他进行深度解读。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既忠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既讲授传统的经典理论和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又介绍本课程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他不断探索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传授给学生,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罗锡文为本科生上课
如在《农业机械学》中讲授种植机械时,他将本团队在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三同步”原理,不同类型(机械式和气力式)和不同播量(大、中、小)排种器的设计,弹性随动护种带,水田直播机和旱地直播机,留茬免耕旱穴播机和杂交水稻制种同步插秧直播机等给学生讲解,学生听后都觉得非常受益,有个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时就选了排种器设计,后来还考取为罗院士的硕士研究生。
他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采取教师出题目和学生自拟题目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启发式和研讨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听课与思考相结合。学生们对罗锡文老师的评价是“在罗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人”,学生们对罗老师的教学效果评分从来都是90分以上。
罗锡文院士是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国家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和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他主讲了10多门有关农业机械的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他还主编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下册)》等教材和专著6部。由于教学成果突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罗锡文院士极为重视人才培养,以培育新一代农机科研人为己任。他说:“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是创新,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也是创新。”他强调只有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才能设计出先进的农业机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因此,他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他常常给学生提岀一些有创意的问题,让学生先谈他们的想法,然后逐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罗锡文院士至今指导了11名博士后、57名博士生和64名硕士生。其中1人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后奖,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7人获华南农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7人获华南农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18人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和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
罗锡文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
他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形成了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科研梯队。在他的指导下,一批青年教师培养成为了农业工程学科的骨干教师,其中1人获广州市青年科技创新奖,1人获2008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人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9人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他曾担任国务院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和教育部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他关心、支持和指导国内农业工程学科青年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为推动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锡文院士说:“如何培养更多热爱农机的年轻人献身于农机事业,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作为农机教育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罗锡文与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部分成员合影
农业机械化事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要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罗锡文院士以务实、创新的科研精神,为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严谨、求真的治学和育人态度,言传身教,为我国培育农机人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华南农业大学的“丁颖精神”,这必将鼓舞、激励更多的华农人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我在农村长大,我深知农民的艰辛。我们研究农机,就一定要为农民、为农业实实在在做点事。有人问我选择农机事业是否后悔,我不后悔,如果有下辈子,我还会选择干农机。
——罗锡文
采写:陈源、陈文浩、陈格致
图片来源:华农大档案馆、廖娟
微信编辑:宋莹莹 、蒋旻悦、郑冰薇、杨斐然
策划:校史研究项目小组
责任编辑:陈源
感谢臧英教授、廖娟博士以及汪沛老师为本文提供宝贵资料!
我们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文化宣讲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