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光|阿乔:学业vs就业,怎么才能知行合一?

阿乔 有光Ushine 2024-07-01

E

阿乔


香港科技大学Master of Public Policy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

曾在快消从事市场研究、互联网大厂从事产品运营实习。暑期拿到腾讯、美团、京东等产品及运营offer,以及欧莱雅、联合利华市场研究offer。



太长不看版本:很难。

详细版本还需要大家静下心来慢慢看。


专业选择和职业方向变化


高考结束之后,我被调剂到英语专业,因为我完全不想去英语系,所以在招生报纸上看到进校就能转专业的消息就立刻报了名,然后我进入了没有考虑过的经管学院。这是我大学面临的第一个选择,选择自己明确不喜欢的,还是不知道喜不喜欢的,显然选择二会有更多可能性。

 

进入经管学院的头两年我是不折不扣的学渣,数学一概不会,拖垮绩点,但我却学到了很多别的东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经管学院的学生比起其他学院的学生更擅长——“没事找事做”。他们会比其他专业的同学更早地融入学生组织,然后早早地抛却学生社团等专属于学生时代的光环,进入到社会熔炉当中锻造。在这场洪流当中,无论你是否知道自己到底会走上什么样的路,你都会被周围的peer推着跳进河里,哪怕游向哪个方向都是未知数,但你在这里学会了先游起来。

 

非清北复交的学生,很难一锤定音进入到行业内最top的公司,大家都是随便找一个准入门槛相对低一些的行业开始做第一份实习,比如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乙方公司:四大、公关广告、咨询,或者小甲方公司。我最开始的定位是希望做广告和营销,也一直在找这个方面的实习。此后也遇到了一些其他机会,比如在大三末尾暑假,朋友内推了去PE做投资实习生。那个时候虽然我对投资一无所知,连LP和GP都分不清,可是还是因为这个机会开始了在金融赛道的内卷。

 

但在做金融相关的各种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总是被其他行业吸引住,因此在2019年,我基本彻底放弃了金融,开始转向在互联网实习,在三段互联网的实习之后,我在2020年暑期拿到了三家大厂的产品/运营的暑期offer和两家快消的offer。

 

因此在我身上存在一些很矛盾的点,比如我一开始的实习都在比较传统的领域,但后面突然就开始搞互联网,然后我master读的public policy,但我最后选择加入快消。

 

今天这篇文章,想要跟大家分享的点就是通过我走过的弯路来说明在“专业vs职业”的选择当中,应该怎么样做选择才能将学到的东西最大化利用



专业选择组合分析


首先,在国内读本科和在国外读本科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很多在国外读本科的朋友都能相对轻松地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转专业甚至转学,但这些对于国内的大学生来说困难重重。

 

以下所有假设都是基于在国内读本科且没有转专业机会的同学。

 

我觉得大家需要明白:如果选择了不做学术的专业方向,那么本科四年大概率学不到太多“有用”的东西。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给你时间、空间和自由,让你去想明白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去哪里能找到有用的东西。

 

也就是说本科四年应该想清楚这两个问题:我到底喜欢什么专业,我到底想做什么职业。Learn by doing,无论你想做的方向有任何机会都去试试 ,验证你的想法对不对。

 

所有本科生可能都面临以下四种组合:

 

  • 组合一:选择满意的本科专业+是可能的求职方向

  • 组合二:选择满意的本科专业+不是求职方向

  • 组合三:选择不满意的本科专业+是可能的求职方向

  • 组合四:选择不满意的本科专业+不是求职方向

 

在这里我不想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区分,因为喜欢是一个很主观的词语,而且人的喜好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非常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影响。我用一个相对中性一点的词「满意度」来概括大家对于专业的态度,有可能你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也许因为它让你有面子,或者这个专业好找工作、好申请学校等种种因素,你还是对这个专业比较满意。

 

对于【组合一】的同学来说,首先恭喜你,学业和职业目标相同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这意味着你不用在心理上太多挣扎,只要一以贯之沿着前辈的路走下去,可能就能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如果目前你在自己的专业和职业上都没有太大的迷茫和困惑,而且你想从事的职业学历要求不是很高(如非研究生完全没机会),我会建议你早点工作,如果一定要读研究生,就去读一个一年制的研究生,而不是在学校里继续学习。有可能多学两年三年,反而让你感到迷茫,进入到其他组合的状态,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比如我)。

 

对于【组合二】的同学来说,最大的问题可能是自己还挺喜欢学的东西和专业,但这个行业就不好找工作。比如我认识的中文系同学,总爱跟我说学的东西读的书还是喜欢的,但好像除了考公务员当老师有点优势不知道以后该做什么。我觉得这个时候最应该想清楚的问题是如果你喜欢这个专业,是不是要读博走学术道路,如果不走,那就去各种没有限制专业或准入门槛相对低的行业试试,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方向,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专业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对于【组合三】的同学,你需要明白自己处在这个场景中的前提是你在一个可行的求职道路上。比如觉得自己在天坑专业里却有能力读博的同学,读不喜欢专业但该专业就业前景很好的同学。因此,你需要考虑两点。第一,你对专业的不满意是厌恶,不喜欢,中立还是还能凑合,其次,你有没有研究生换专业的可能性在我过去的实习经验里,我发现我对一些岗位是“无感”,对一些岗位是“想着就痛苦”。如果做无感的岗位,虽然我没有太多创造力,但只要努力是一定能做好的,甚至还会发现一些乐趣。但如果是想着就痛苦,做着就流泪的工作,不管在别人眼里这样的工作再好,你都一定坚持不下去。很多人终其一生既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还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如果你仅仅是对专业方向无感,那么完全可以继续坚持下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特别不满意自己的专业,很想通过研究生换专业。如果留在国内考研,一定要提前联系导师或参加夏令营。如果是留学,就需要为你想去的专业付出更多的努力,做一些相关项目,至少要能从你的经历中写出满意的PS。

 

其实我就是【组合四】的同学。在本科的时候,我既不是很喜欢我学的东西,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甚至到了研究生,我也时常有幻灭感。即使做了充足的调查,但最后真的开始上课、写大量paper的时候我还是会觉得我学的东西跟我想的不一样,我身上也没有自己当初设想的会迸发的任何激情。所以我特别想多为处在【组合四】的同学们多写几句。

 

回顾过去的选择,如果仅仅是用对错来评判,那一定是走了很多弯路的。比如因为没想好做什么工作,就选择了去读第二个硕士,或者担心找不到工作就选择了留用机会更大的实习……但如果换一个评价标准,在个人成长角度,我真的非常感谢这些弯路。直线上升可能让你获得成功学上更大的成就,但弯路锻造的是你自己的品性,这些品性包括不卑不亢,待人接物时更加成熟,甚至如果面对职场PUA,面对处理不好的复杂关系,能够自我排解而且做得更好。

 

而【组合四】的唯一破解之路就是把自己分裂成两个人,一个迷茫该迷茫的,另一个做该做的。如果不知道该做什么,就看大部队在做什么。比如说大家都去找大厂实习,你心里不知道对不对,该不该去,好像也不太喜欢,但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想做的事情,那就把这些不喜欢藏在心里,先去做。面临两个选择的时候,就选你觉得更有把握的那一个。时间会有答案的意思是,时间不会对当初你的疑问给出准确的回答,但如果做好当下,总是会有个不错的结果。



非技术岗对专业没有限制


经常会有人在私信问我,xxx岗位对专业有限制吗?

我觉得只要是准入门槛相对低的非技术岗,对专业就没有限制。

 

以互联网为例,目前没有一个岗位能够在学校里找到对应的专业。虽然很多JD会写,计算机、统计行业优先,金融行业优先,但这个优先程度有很多操作空间。我在过去日常实习、暑期实习到正式工作的面试当中都没有被问过为什么学xx专业要来做xx岗位这样的问题。反而是我会去问面试官,“如果我感觉学的专业和未来工作的方向不太相关怎么办?”

 

大家会问这个问题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中国大学依然是以学术为导向的专业分类,而职场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分类学术培养的是思维和思考方法,比如公共政策的角度和人类学看问题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从不同的剖面来观察这个世界。但职业要求的是技术和技能的增加,你唯一需要保证的是自己学的专业看问题的视角和你的工作能联系上,以及你具备所投递的JD要求的一切技能,同时有相关实习经历证明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

 

不过,准入门槛低是指职业能力可迁移性高,对专业度要求低。比如To C肯定比To B准入门槛低,不是说To C容易,而是说大家都是消费者,天然就能体会到C端用户的需求逻辑,这就像虽然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但B端的产品可能你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自然很难把过去的技能迁移过来。我们常说某某对什么东西有sense,sense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过去经验在你脑海中的个性化解读,如果没有经验,是不可能具备任何sense的。

 

因此,在专业上我还是会建议大家:


1. 选择有「专业性加成」的专业

比如至少你的专业能学学统计知识,学学怎么写代码,哪怕学艺不精,有基础,有专业背书也是好的。


2. 选择「没有专业的专业」

比如我硕士读的公共政策,我认识的全世界mpper,有去大厂的,有做咨询的,有在投行的,有做快消的还有去当老师的。其实本质上,管理学(management)、公共管理、经济学、金融学、传播学、广告学,这些大家都听过,好像学了什么又没学什么的专业最大的优势就是透明度。就像带着眼镜看世界还是带着无度数玻璃看世界一样。虽然没有专业的专业不会让你看世界看得更清楚,但至少没有反向作用力让你看世界更模糊。


此外,建议不要选择过于冷门和小众的专业,除非你真的热爱。研究生就是把路走窄的过程,但至少要在你想要的路上。

 


那么如何准备0经验的面试?我觉得有几条很有用的干货可以送给大家:


1. 做足功课

  • 行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状况,准备几条最新的新闻,熟读且有自己的分析和认知。

  • 公司: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公司的主要产品、竞争对手,最近的新闻。

  • 岗位:基本所有岗位都能在【微信读书】里找到一些从业者写的书籍,读读从业者的经历故事,再读读写方法论的书籍。


2. 搜集面经

互联网搜牛客网,其他行业搜应届生。面经的使用方法是:

  • 第一步,整理面经,将面经分为【behavior question】、【岗位相关】、【行业相关】,删除合并同类项,总共要准备的问题最好不超过15个,多了也顾不过来。

  • 第二步,搜集信息,重点搜集岗位相关和行业相关的问题,准备你自己的答案。

  • 第三步,按照逻辑写出每个问题回答的关键词。尤其是现在很多面试是线上面试,大家应该合理整理自己的“提词器”,用几个关键词来提醒自己一些问题该说到的点。

 

3. 复盘回溯

去年暑期我第一个面试是WXG,二面立刻就挂了。当时我还记得我的面试官跟我说,“感觉你做了很多事,但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觉得问题不在于没有心得体会,而在于没有成条总结和说出来我的心得体会。因此如果有类似岗位的面试,一定要记下来所有面试问题,重新准备自己的问题。

 

4. 勇于放弃

虽然前面我说非技术岗没有专业限制,但目前我面的所有商业产品经理都在三轮或者终面挂了。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真的没做过,前面的准备能够应付一二轮,但应付不了大佬。还有一方面是虽然没做过,但可能大家都“敲章”了我不适合。

如果你遇到一个自己没做过,面试过,但总是过不了的岗位,那就勇敢放弃。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都不必吊死在一个工种上。



如何做选择


最后我想写写如何做选择。

 

写写三个关于「选择」简短的理论:

1. 做最大化者还是满足者

建议大家可以读读《选择的悖论》,里面讨论了为什么做最大化选择的人不会幸福。「最大化者」永远都不会感到满足,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就算眼前的东西足够好,也还是要到处去比比有没有更好的。「满足者」不管得到什么都觉得现在的就是最好的。让「最大化者」和「满足者」走过一篇不能回头的树林,选一个最好的苹果,最大化者可能因为一路比较,永远都找不到苹果。

2. 选项之间无法计算,你的选择代表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学期在修人类学的课,持续跟朋友share课程内容后我已经听到N个人跟我说如果有选择,希望人生能去学人类学。可是正常生活当中,应该去互联网做个码农还是去做个人类学者是完全无法比较的两个问题。有的人会说,做research可能会很穷,风险太大,因为稳定所以我选择做码农。可是如果每个月多发一万块工资,人类学家这个职业就比码农更好了吗?并不是,只是【人类学+每个月多一万块】比【贫穷的人类学家】这个选项更好一些。

本质上这二者的选择不是由一万块决定的,而是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的。做一个选择是因为你想过选择背后代表的生活。

3. 唯一能选的是人生的主要框架

之前在一个微博博主@荞麦chen的私信里看到一个故事,讲一个女生问是否要跟一个男生订婚。男生家里强女生太多,给了很多彩礼,如果订婚了就意味着要选择相夫教子这条路。

女生问荞麦,应该选这条路吗?

荞麦在评论里写了一句,大概是人生无非两条路,在幸福的框架下寻找自由还是在自由的框架下寻找幸福。

职业选择也是一样,你至多只能选择人生的底色,然后失去一些渴望的光彩。我们早就过了轻轻松松就能得到的年纪,最终捧在手心里的只有万千选择中的一点点。因此想要人生无悔,只能尽量确保得到的是最渴望的那一点点光,这一点希望能让人成熟,在千刀万剐失去其他选项的痛苦时稍微有点念想。



最后祝大家所思所想所愿皆有所得,一切顺利!




* 所有信息禁二改、商用。

文案:阿乔

图片提供:阿乔

排版:加一

审核:子珺 加一 




END

E



想要了解更多?- 往期推荐 -



点个「在看」,让有光继续发光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