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旅行
02
卷首语
理论是对经验的抽象和对表象的穿越,或表现为业已证实的知识,或为留待证伪的假说,但作为人的智性的产物,理论的发现和表达也是语境性的,存在偶然性和条件约束。理论不是纯粹的客观性真理,多带有附加条件的限制,且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保持开放性,存在留白,允许后来者的证实或证伪。理论只有经得起不断质疑和否思,其真理性的硬度和浓度方可提升,其“逼真度”即逼近真理的指数才会上升,进而言之,理论反哺实践的能力也会愈大。
理论一经问世,即会发生理论的传播。不管传播的界面是大还是小,小至就地内循环,大到跨界大循环,而理论的传播终究离不开语境的规约。理论从其原生地出发,传播开去,即意味着理论的脱域出行,走得越远,其解释效度就会有“路损”,遭遇的接受景观可能就越多样。一个理论哪怕抽象度很好,逼真度再高,理论可供性再佳,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理论是语境化的产物,是基于语境约束的知识建构,它不可能是零条件的,对其原生语境也不可能是零依附的。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对语境的依附性更强,这种条件性和语境化的理论,一旦走出其原生语境,进入另一种语境,就会面临脱域的挑战。
多年来,我们的理论生产多是依附性的,以输入为主,理论逆差一直存在。“拿来主义”可济一时之困,但无法解决本源性的理论贫血问题。假如理论能从一域产出,其效度具有普适性,倒是全域的福音,节约了人们重复劳动的成本。问题在于,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理论,还是社会科学的理论,都是语境化的产物,因此,理论的效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对于语境的依附性更甚。正如布尔迪厄所言:“社会科学不可能保持中立的、超脱的和无政治意义的立场,它永远不可能达致自然科学所具有的那种‘无可争议’的地位”,即是说,社会科学对于“场域”的依附性会更强。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社会能动性决定了难以对其进行脱域化的控制实验,而需将其放在开放性的社会场域中予以考量。社会科学理论的关联变量复杂性及其场域化决定了社会科学理论的生产、接受逻辑的特殊性。社会科学理论的跨域旅行,时常会伴生自觉或不自觉的传播变异,出现创造性的“误读”。
为此,我们在接受源自“他者”场域的理论资源时,一则须存有分别心,即要对其理论的背景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尽可能对其生产的后台语境有深度的理解,既有“同情式的理解”,也要保持“必要的戒意”。须厘清目标理论的脉络及其支撑条件,还要考虑理论主体的认知框架和方法,观察其理论生产的机理,注意其背后隐性的知识或前结构知识。二要反观理论接受场域的条件和语境。分析所在场域与其原生场域的差异,考察两个语境的关联变量有何不同。三要检视接受主体是在怎样的价值和知识框架下接受目标理论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接受并不是在一张白板上启动的,而是在其前结构基础上展开的。理论在旅行过程中,创造性的“误读”会如影随形,这种“误读”不仅是由主体个人认识条件和能力造成的,还受到主体所处语境的规定。总而言之,理论在其跨域旅行中,存在诸多“迷途”的诱因,因此,对理论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和挪用。
(封面图片源自网络)
声明:
1.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发送邮件至xwdx@fudan.edu.cn获取授权,并注明本公众号【新闻大学】,ID:Fudan_xwdx。
2.本刊一律不收取任何刊发费用,也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和网站代理投稿事宜。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
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
新闻大学
电话:021-65641289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44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
邮箱:xwdx@fudan.edu.cn
微信号:Fudan_xwdx
在线投稿系统网址:
http://devjava.odb.sh.cn/fudanNews/client/contribu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