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司马迁的“迷局”

朱春阳 新闻大学 2022-04-25

05

卷首语

司马迁的《史记》名垂千古,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却常常让人一边唏嘘于“李广难封”的悲剧,一边又感觉司马迁对此的记述有些隔靴搔痒。“飞将军”李广名满天下,威震边陲,是三朝元老,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册封,最后还以自杀结束了生命,何以至此呢?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李广难封是因为生不逢时。例如,他借汉文帝之口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其他还有讨论则是品德方面,例如,《史记》记载李广自述曾杀降者八百余人,被认为:“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但这些讨论似乎又有些牵强。作为一代名将,李广几乎参与了三朝所有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军事上的表现或许应该成为考察“难封”原因的关键,可惜司马迁并非军事家,涉及汉匈战事,大多语焉不详。


近期读到李硕的《南北战争三百年》,这一疑惑才得到回应。按照李硕的考察,李广虽然精于骑射,但这并非汉军的优势,恰恰是匈奴的优势。汉军之所以能够在对阵匈奴时最终获胜,并非基于骑射技术,而是引入了新的战术:骑兵冲击战术,即把步兵冲击优势迁移到马背上。虽然司马迁认为“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但很可惜这一战术创新不是他发明的;而且,似乎也没有被李广重用过。《史记》记载,“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并且,经常会出现“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的尴尬情况。很显然,李广实际上在率领汉军走上一条“匈奴化”的路子,这与汉军后来的革新方向大相径庭。汉军匈奴化的结果,战斗力最多也就是和匈奴半斤八两,并未形成明显优势,而且还可能因为缺乏充足的战马而处于劣势。但汉军新战术却能有效放大中原步兵作战优势,即通过战马速度放大步兵冲击强度。创新这套战术的是卫青与霍去病。其中,霍去病去世时候年仅24岁,却能够在对匈作战的短短7年中建立赫赫战功,与这一战术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同时,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文帝说李广生不逢时的原因:按照李广的骑射技术水平,如果在汉高祖时参与楚汉争霸作战,针对中原步兵的优势非常明显,建功立业自然也不在话下。从后世来看,汉军这一战术创新直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走向,匈奴在东方无法立足,被迫西迁,重构了欧亚国族的版图。


很可惜,作为历史学家,司马迁对此熟视无睹,他对李广治军称赞最多的是“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司马迁甚至把李广与程不识、卫青和霍去病等治军进行比较,但他只看到了李广善待军卒,其他人治军刻薄,而没有看到他们在战术创新中的不同表现。《史记》作为一本记述“人”的历史的经典,司马迁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烟尘看到了人性的诸多善与恶,这是他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但关于军事史的研究,可能还需要更多专业的知识。或许正是司马迁在关于军事史研究方面的知识欠缺,才导致他发出了“李广难封”的悲愤质问,而且,在对李广家族后续悲剧的讨论中,司马迁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例如,李广的孙子李陵在对匈作战中,不知为何竟然完全放弃了骑兵技术,率领五千步兵射手出居延海以北千里以拒匈奴,结果可想而知,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司马迁本人也因为李陵仗义执言而被处以宫刑。


从这一点来看,做研究需要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自己能够有效阐释问题的边界,而一旦越界,对问题的考察就需要建立起足够的敬畏。术有专攻,司马迁的“迷局”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研究者的“迷局”。在很多时候,我们占有了丰富的经验资料,但因为缺乏一束专业的光照射进来,只能在暗夜里徘徊,找不到通往真相的出口。


但愿我们能够以史为诫,幸运地走出司马迁的“迷局”。




(封面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查看《新闻大学》2021年第5期目录



声明:

1.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发送邮件至xwdx@fudan.edu.cn获取授权,并注明本公众号【新闻大学】,ID:Fudan_xwdx。   

2.本刊一律不收取任何刊发费用,也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和网站代理投稿事宜。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

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



新闻大学


电话:021-65641289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44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内

邮箱:xwdx@fudan.edu.cn

微信号:Fudan_xwdx

在线投稿系统网址:

http://devjava.odb.sh.cn/fudanNews/client/contribute.htm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