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又因为气候吵翻了,会可以一年年地开,但地球还等得起吗?【外媒深一度】

Louise 百万庄通讯社 2020-01-04


当地时间12月15日下午,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闭幕了。

如果吉尼斯可以来颁奖,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简称COP)大概可以入选“史上最热闹国际性会议”。

来自全球各大洲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团体及个人齐聚一堂,就国际社会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向前推进行动等展开讨论。

而这次在马德里举行的二十五届缔约方会议(COP25)剑指《巴黎协定》遗留问题,希望推动《巴黎协定》最终落地实施。

△ 图片来源:UNFCCC

然而会议到了既定结束时间还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官方随后又不得不加时40个小时,讨论之激烈可见一斑。
可是因谈判各方分歧严重,大会依旧未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这项核心任务争出个所以然。各方甚至已经预定好了2020年的位置——这回不行,要不明年再说!
《巴黎协定》第六条究竟是什么?

大致来讲,就是在允许进行国际碳交易的前提下,商定出一套规则,对减排贸易进行衡算。但如何公平公正地平衡不同国家的需求与权利,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全球抗议浪潮此起彼伏


连续数年召开COP会议,但谈判一直卡在关键节点,进展缓慢,社会各界早已控制不住情绪,一些非政府组织及活动人士纷纷加入了抗议的浪潮。


12月6日,马德里当地爆发了大游行,活动组织者声称约50万人参加了示威游行,希望能出台更具体可行的政策。


这其中包括不少有社会影响力的环保主义者,像西班牙知名演员哈维尔·拜登(Javier Bardem)以及瑞典环保女孩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等等。


在会议现场,不少示威者甚至难以自抑地高举横幅,呼喊口号,场面一度让安保人员也难以控制。

事实上,示威游行并不是气候大会开幕后才开始的,在会前也早有酝酿。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的前不久,适逢全球瞩目的“黑色星期五”。这一购物狂欢节遭到环保活动者的抵制,世界各地陆陆续续爆发游行,抗议“黑五”的过高耗能。

在美国石英财经网站Quartz的一篇报道中,外国专家明确表示“黑五”这类活动并不利于节能环保。

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加速淘汰手机及电视机等电子产品,每年会因此产生5千万吨的电子废料,而这些废料会泄漏铅汞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土地。

与购物相关的那些所谓“次日达”物流服务,也意味着更多的柴油车和船只的使用,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海洋、陆地及空气更严重的污染,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 法国南部,一些活动人士抗议“黑五”产生的交通堵塞、污染和废气排放。

对环境问题的担忧让民间组织与活动人士情绪空前高涨。不过,相对民众的热情,国外媒体似乎大都采用了相对“冷”的方式处理:


CNN以少量篇幅甚至只是一个现场视频,对会议的召开状况及结果进行了总结,选择性地突出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声音被忽视的问题。

英国卫报则发表观点认为,富有国家才是这次会议没有达成共识的主要因素。虽然其以时间轴的形式关注着这场颇具影响的世界性会议,但数量也屈指可数。

与西方媒体的轻描淡写不同,民众包括一些知名人士却忧心忡忡,纷纷表达对会议没有进展的遗憾,呼吁人们“着眼当下”面对“现实”,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推文表示,对COP25的结果很遗憾……但也希望人们永远不要放弃。


一位网友评论:“尽管特朗普把头埋进沙子,对环境问题充耳不闻,但这样解决不了问题……美国人民却不会放弃。”


气候变化引发“生存危机”


网友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 澳大利亚消防员穿梭在丛林中试图灭火。

时至今日,澳大利亚丛林大火仍未得到控制。这段时间的火情蔓延面积相当于“烧掉了三个黎巴嫩”,近2000多只“国宝”考拉被活活烧死,不少人无家可归。

熊熊烈火产生的烟雾遮天蔽日,直接释放了约2.5亿吨的二氧化碳。

△ 大火产生的浓烟遮天蔽日,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与环境。
澳大利亚山火肆虐,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干燥有关,那又是什么引发了厄尔尼诺此类极端现象的频发?

专家认为,全球变暖是罪魁祸首。


△ 多家媒体及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与此次澳洲大火关系密切。

不仅在南半球,欧洲大部分地区也被暴风雨洪水等极端天气笼罩。

狂风暴雨席卷法国、希腊和意大利地区,泥石流、山洪和路面横断造成至少9人死亡。在法国,受灾最严重的瓦尔省在48小时内经受了约等于三个月的降水量。


△ 狂风暴雨后,法国居民在齐腰深的水中。

△ 在严重洪灾的影响下,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大量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被洪水侵蚀。

看似天灾,实则并非偶然。这些极端异常的气象状况和自然灾害给全球拉响了警钟。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忽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更无法独善其身,推卸“为地球减负”的责任。


中国“言必信,行必果”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的保护言必信,行必果,一直承担着应担的责任,履行着必尽的义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立足国情,率先组织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致力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在出台《环境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一些法律法规去规范温室气体排放与治理的基础上,2007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宏观上对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等进行调整。

发表在美国PNAS一篇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采用的“生态固碳”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14.1%的碳排放被吸收。


而森林对于碳吸收的贡献率在80%以上,这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大力推广与实施。
2013年,历时两年,中国发改委等九部委又联合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这是中国在全球环境变化趋势下,将平衡生态环境恶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纳入规划的首个战略性文件。
除了积极呼吁正视气候挑战外,该战略还确立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适应环境能力有显著增强,重点任务全面落实,适应区域格局基本形成。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内外资金机制及与其他国际组织的项目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国际资金开展适应行动,以此携手全球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类社会长足发展。
观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就可以知道中国的行动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

对于被称为“行走的碳排放机”——汽车来讲,实现车辆能源动力系统的升级显得更为必要。


△ 山西太原电动出租车。

虽然电力是自电气革命以来就存在的事物,但它的的确确是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包含混合动力)的核心技术就在于电池的研发。

新能源电池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锂电池,目前推出了镍氢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各类各样节约能耗又降低排放的电池类型。


2017年起,中国工信部开始研究制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不少国产汽车品牌开始在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车)研发领域发力,并逐渐尝到甜头。

△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与销量呈连年增长趋势。

分析比亚迪2017年年报数据,汽车业务收入约为人民币545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约为人民币385亿元,同比增长约13.06%。这期间,比亚迪推出唐、宋等数款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2倍之多。
取得这样良好业绩不仅仅是由于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的补贴,还有个重要因素便是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大力投入。

比亚迪不俗的市场表现也充分证明,加大科技研发,进行产品绿色升级,实现盈利与环保、降低能耗并不冲突。


△ COP25会场内景

正如甘地所说“The future depends on what you do today”,未来取决于你今天的所作所为。相信现在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将会对未来产生质的变化。

尽管会议可以一年年地开下去,但是地球真的等不起了。现在行动起来去改变才是最好的办法。


- END -

撰文 / Louise

校对 / 聚慧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