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佰》背后,山河巨变的1937

大观天下志编辑部 大观天下志 2022-11-21

全上海的百姓都会看着我们,四行仓库将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就是我们的坟墓。
——电影《八佰》
电影《八佰》在争议之中,终于上映了。

谈了这么多年肯定国军正面战场的价值,终于有一部大制作反映这段历史了,尽管出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部片子的立意会显得很“拧巴”。

前几年,“东方主战场”的说法得到了广泛的共识。但“东方主战场”的说法要想成立,就必须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部分,否则这个概念就很难立住。

长久以来,正面战场的故事很少得到影视作品的呈现(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八佰》的出现,无疑迈出了很大一步。

电影究竟如何,还请各位看官自己到电影院里一探究竟。今天的推送,我们将带大家回到1937年的历史现场,回顾一下这部电影的“前传”和时代背景。


01. 
请回答,1937

我们从小看历史书和各种影视剧,都很熟悉“八年抗战”的说法。虽然这些年,“八年抗战”(1937-1945)的说法逐渐被“十四年抗战”(1931-1945)的说法取代。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1937年毫无疑问都是一个大转折,是近代史不可忽略的一个年份。

我们就先来聊聊1937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1931年“九一八”事变过后,东北沦陷。不久,伪满洲国成立。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野心还远远没有结束。

此后的几年,日本如法炮制,鼓吹华北自治,通过扶植一些伪政权,逐步由北向南渐进蚕食中国国土。

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期,北平已经接近为一座孤城。此时的北平,三面皆敌。只需向北50公里,越过长城,就进入了伪满洲国的境内。

在北平东边,日本扶持汉奸殷汝耕,成立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脱离了中华民国政府的管辖。北平郊区的昌平、怀柔、通州等地,都已并入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西边,日本扶植了前蒙古王公德王,成立了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图 | 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地图


1937年的北平,已是一座三面被围的孤城。北平向南的最重要的交通线,就是平汉铁路。这条交通线与永定河的交界,就是卢沟桥。

7月7日这天,日军借口一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卢沟桥边的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双方遂展开炮战。当时北方大局的最高负责人,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曾电告他和北平市长秦德纯,以不屈服、不扩大的方针,就地抵抗。

图 | 卢沟桥战斗地图

但此时的宋哲元还希望与日方和谈解决问题。根据《陈诚回忆录》记载,宋哲元在事变初期犹犹豫豫,对中央派兵亦很警惕。不久,北平就沦陷了。

北平沦陷后,廊坊、石家庄、太原相继陷落。熟悉中国地理的就会了解,日军占领山西之后,已经取得了极其有利的战略位置。占领山西之后,至少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


  • 第一条,从山西向西到陕西,再南下入四川,然后再从西向东打,走忽必烈灭南宋的路线。


  • 第二条,从山西南下取道河南,进一步占领武汉,这样就把中国切成了东西两半,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大后方从此失去联系。太平天国之乱时,曾国藩在危难中,仍分兵回师武汉,可见争取武汉为兵家当务之急。


  • 第三条是从山西过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再南下江苏,走满清灭南明的路线。


为了避免陷入如此大的战略被动,蒋介石冒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一次风险。他决定把战争的主战场从华北转移到上海。

把日军的主力吸引到上海来,在上海和日本决战,有几方面好处。一来,上海乃是远东最发达的城市,又有外国租界,上海发生战事必定更能引起国际关注,使列强出来调停战争,制裁日本。二来,在上海开战,可以沿着长江边打边撤,以空间换时间。即使武汉失守,还可以退守重庆大后方。早在几年前,蒋介石就“高瞻远瞩”地修了滇缅公路,有了滇缅公路,国际援助可以从此经缅甸运送到大后方。

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统一中国的战争,都是从北向南打的。纵观历史,北伐成功只有两次,一是明太祖灭元,一是国民革命军北伐。如能将预设阵地从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必能使中国军队占据更多主动。

就这样,蒋介石在上海押上了中央军王牌德械师,淞沪会战爆发了。

淞沪会战从8月打到了11月,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共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图 | 淞沪会战

就像正面战场所有会战一样,淞沪会战失败了,上海失守,很快南京也沦陷了。但失败并不能抹杀这场战役的意义。

日本原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仅仅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在其中,中国军人表现的战斗意志又非常坚决,粉碎了日本人最初的嚣张气焰。

再者,日本原意是要速战速决。对于日本来说,是万无可能直接生吞下中国的。日军进攻上海,愿意是想让中国知难而退尽早屈服的。

中国的财富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而上海又是远东最大的城市。毁灭上海,可使中国经济崩溃。南京上海近在咫尺,有如唇齿相依。如果南京不保,中国政治也将崩溃。因此,日本侵犯上海,是想一蹴而就,逼中国就范。

殊不知,日本多年来的相逼,早已使中国的反日民族主义热情高涨,政府此时也早已有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中国地大物博,正如百足之虫,可以死而不僵,平津可以不要,南京上海又何不可放弃?这一点是日本始料不及的。

图 | 《八佰》宣传海报,白马是这部片子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


日本人最大的利益是希望巩固既有成果。11月3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通过德国驻华陶德曼,传递了和谈条件,包括内蒙古自治,华北设立非军事区等等。12月,又在原有条件基础上追加了承认“满洲国”。但当时中国民间已经激发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国民政府绝无可能接受此条件,做历史的罪人。

02. 
四行仓库保卫战

10月下旬,国军在上海闸北区的抵抗日渐艰难,日军已突破大场防线。负责防守闸北一带的部队是孙元良的第88师。由于之前战事的不断恶化,88师司令部在此之前已经转移了四次,10月下旬第五次转移到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的位置很微妙。它的东面和南面就是公共租界,且距离租界只隔着一条苏州河。所谓公共租界是原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而成的,是上海最繁华的所在。日本人此时还不敢惹英美,所以虽然持续数月的鏖战已经把上海打成了一片废墟,但租界仍然是一片繁花似锦。一河之隔,如同两个世界。直到1941年偷袭珍珠港日本对美宣战之后,日本才无所顾忌占领公共租界。

除此之外,四行仓库后侧不足200米,有两个巨型煤气罐,内储30万立方米煤气,若日本飞机投弹稍有偏差,煤气库会立即爆炸,殃及租界。加之四行仓库内物资充足,墙壁坚硬,所以是绝佳的固守地点。

10月26日,大场防线失守,蒋介石命令闸北区所有军队撤出,防卫上海西郊,同时命令第三战区代理司令长官顾祝同让精锐的第88师单独留守。

蒋介石坚持要留一支部队固守上海市区的目的很明确。当时《九国公约》签字国要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中国需要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在抵抗日本侵略上的坚决态度,希望以此来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四行仓库的战斗就是一场“表演”,演给西方各国看。电影《八佰》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既是“表演”,那就没有必要把全部家底都押上。据孙元良回忆,26日晨,顾祝同给他打电话,传达蒋介石的命令,要求88师死守闸北。

但孙元良自己知道,留守闸北凶多吉少,很有可能部队会全体拼光。于是他向顾祝同讨价还价,既然这场防守战是出于政治目的,那么留守兵力多也是牺牲,兵力少也是牺牲,且守多数据点是守,守一两个据点也是守。

最终,孙元良只留下了一个加强营,由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中校和该团一营营长杨瑞符率领,总共414人。但为了避免让敌人知道只有一营人,以致更加骄横,守军对外声称有八百人,这就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图 | 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中校

八百壮士的困兽之斗,让这场抵抗更加有戏剧性,更能博得国际社会的关心和同情,也更有激励人心的作用。但其实,淞沪战场上更加英勇和惨烈的战斗比比皆是,但这些惨烈的战斗更多淹没在历史的废墟中,不为我们所记得了。

这场保卫战中最能激发起人的情感的,莫过于冒险献旗的四十一号女童子军的故事了。根据献旗女童子军杨慧敏后来的自述,她10月27日夜里,听到沉寂的夜空忽然响起激烈的枪声。于是她沿着苏州河往西边的垃圾桥走,穿过了桥边铁丝网的空档,被一个英国大兵拦下了。

图 | 1975年台湾拍摄《八百壮士》,林青霞饰演杨慧敏,图为林青霞与老年杨慧敏的合影

英国兵告诉她,四行仓库里的中国守军要死守,刚才的枪声正是他们与日军激战。听到这个消息,杨慧敏心中十分兴奋,于是升起一个念头,想要帮助一下对岸勇敢的守军。

她回忆道“天已破晓,我只望见一座弹痕累累的四层楼大建筑物,看不见人。我又望见这大建筑物矗立在三方是太阳旗,一方是英国米字旗的中间,我心里产生一个迫切的祈求。为了鼓励上海市的人心,表现我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四行仓库的屋顶必须飘扬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 

于是她回到住处,脱下童子军制服,将一面国旗紧紧地缠在身上,再罩上制服。她匍匐前进,爬过了垃圾桥,把浸透了汗水的国旗呈献给了守军。谢团长立即命令升旗。

“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连接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微茫中,平台上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地举手向国旗敬礼。没有音乐,没有排场,只有一两声冷枪,那神圣而肃穆的气氛,单纯而悲壮的场面,却是感人至深的。我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杨慧敏回忆道。

图 | 《八佰》剧照


固守四行仓库几天之后,接到上级命令,八百壮士于11月1日拂晓,退入公共租界。

根据孙元良的记述,这一役,孤军坚守最后阵地,力战四日夜,击退敌军六次围攻。日军横尸四行仓库附近约200余,伤者无算,并毁其战车二辆。我孤军仅伤亡37人,营长杨瑞符少校弹穿左胸,负重伤。

03. 
抗日战争塑造了中国的民族主义

任何一件事, 当它离我们的经验逐渐远去,我们就越不再关心这件事本身,而是只关心这件事的意义,既包括它对我的意义,也包括它对我所理解的世界的意义。这场战争也不例外,随着历史的远去,人们越来越不关心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关于它的意义,今天所有关于这场战争的争吵,都是不同的意义世界在争吵。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任何对战争的宏大意义解读都是对个人的绑架。这场战斗是表演给全世界人看的,它要求给所有战士贴上英勇、顽强、牺牲的标签。但事情的真相未必是这样,真相更可能是,所有的害怕、恐惧和无意义感也时时刻刻折磨着他们。这两种相反的情感,甚至可能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很庆幸,《八佰》这部电影从人性的角度去展现了历史现场的复杂性。

图 | 《八佰》剧照


而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说,这场战斗所隐含的时代转变是巨大的。

我们前面说了,四行仓库战斗从一开始就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对国际社会的“表演”,这表明了蒋介石此时仍然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来调停。很多人批评蒋介石的想法过于天真和软弱了。但回顾此前的历史,请列强出来调停,其实是屡试不爽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大清还是北洋政府,皆知中国弱小不足以对抗列强,故应采取“以夷制夷”之道,确保任何一个列强都在自己这里有足够多的利益,这样任何一家都不能接受中国被他国独吞。

比如施展在《枢纽》中曾提到,甲午战败后大清对日赔款时,英国极力推动大清向英国汇丰银行借贷,大清为了“以夷制夷”,也向其他列强借贷。

日本全面侵华,尤其是侵略了于英美有巨大利益相关的东南地区,按照旧的政治规则,列强一定会出来制衡日本。但30年代比较特殊,英法正是绥靖主义思想盛行的时候,其顶峰是一年之后的《慕尼黑协定》。

外部力量不管用了,这次中国要想不亡国,就必须真正从自己内部焕发出力量来,动员起足够多的能量和激情,结束分裂和割据,攥成一个拳头。

图 | 《八佰》剧照

这也就是说,抗日战争真正意义上地激发出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让中国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内部整合。正如蒋介石在《庐山抗日宣言》中所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图 | 蒋介石发表《庐山抗战宣言》,两侧字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抗日不止再是士大夫、知识分子、进步学生的事,而是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义不容辞的义务,这种共识让很多人,尤其是下层人,认识到了什么是自己的民族。

正如李永晶老师在《分身》中写道的:

“日本此时尚未明确认识到,正是其自身的国家行动,强力地促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一方面,日本极富进攻性、压迫性的大陆政策的结果,是制造了它的一个‘分身’,使得中国获得了近代民族主义最为强烈的民族主义形式,因为中国面临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成立的意义又远远超出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抵抗,它意味着一个规模巨大的民族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意识和政治意识。”



参考资料:

1、《陈诚回忆录》 陈诚

2、《剑桥中华民国史》 费正清编

3、《我所亲历的淞沪会战》 文闻编

4、《现代国际关系史》  王绳祖

5、《罗辑思维》第142期  罗振宇

6、《枢纽 3000年的中国》 施展

7、《分身》 李永晶


撰文:大志 丨 编辑:大志 丨 配图:网络

转载/合作 mkt@eidos.wik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