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萨特逝世41周年 | 爱情的本质是自由的还是独占的?

大观天下志编辑部 大观天下志 2021-04-15

每个意识追求另一个意识的死亡。


——黑格尔


文/Alcibi

01. 
萨特:一个特立独行的哲学家

1980年4月15日,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去世。萨特对文艺青年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即使是对不熟悉哲学的人,相信他也一定听说过“萨特”这个名字。而且萨特作为法国的左翼人士,和中国还颇有渊源。1955年他和波伏娃还被邀请参加新中国1955年的国庆庆典。

图 | 萨特与波伏娃在新中国国庆庆典上


萨特死后不久,中国就进入了所谓理想主义的80年代,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文化热”,萨特、弗洛伊德和尼采等就是其中的热门人物。

刘擎在《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中也曾提到,在他求学的那个年代,萨特等人的思想非常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他们的著作探讨人性本质、生命意义等问题,相当于是那时候年轻人的“爱豆”(idol)。

图 | 萨特、波伏娃与切·格瓦拉


思想家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可能思想非常深刻,把各种理论细节推演到极其精密,但世人往往看不懂,这种人往往死后才成名。比如哲学家康德等。还有一类思想家本身就在按照自己的思想而活,他们自己就是自己思想的活生生的象征,尽管把思想拿去对应现实可能会显得光怪陆离。萨特显然是后者,这也使他成为一代青年人狂热羡慕却又不太敢仿效的偶像。

萨特哲学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自由选择”。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虚无”,人生没有固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是自由,人生的意义应该由个人的选择和行动来赋予,而不是由外在的权威、传统、制度来规定。

电影《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片段,结尾的“I choose to”正表明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所有意义的最终来源是人的“选择”。

萨特的一生的确在实践他这种哲学观,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左派的社会活动家,被福柯称为“法国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更为后世青年反复提起的,可能还是他与波伏娃的“契约爱情”的试验。

02. 
萨特与波伏娃的故事:一个自由的爱情契约

现代婚姻制度虽然主张“为爱成婚”,废除了传统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从很多角度来看,它仍然是反人性的。

心理学家罗伯特·恺根说:“如果进入婚姻,你们都会‘再婚’几次,要么跟同一个人,要么和不同的人。”

有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也说明了这一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图 | 电影《重庆森林》片段


虽然台词里说的是食品,但它暗喻的是爱情。电影的主人公意识到了,就像所有新鲜的食物都有保质期一样,爱情也有一个期限,或者说生命周期,虽然它自称为永恒和矢志不渝。

既然爱情也像超市的商品一样有保质期,那么“为爱成婚”的制度是否也必然是一种短暂的、虚伪的结合方式呢?既然爱情也有保质期,那么让过了保质期的爱情迅速结束,而不是以婚姻之名委曲求全,是不是更符合人性的方式呢?

其次,“为爱成婚”中的“一夫一妻制”,似乎也只是个神话,因为“只爱一个人”同样是一个神话。只要看看各种小说和文艺作品就知道了,张无忌一生可以爱很多女人,但面对每段感情他都处于被动的地位,他最后选择谁很大程度取决于谁比较强势。

以上这些例子只是想表明,现代的“为爱成婚”制度与人性的诸多摩擦和矛盾之处。它表明,虽然爱情常常与自由并谈,但爱情的维系在大多数情况那里是靠一些非自由的东西维持的。但反过来看,一种绝对自由的爱情,也就显现出其可贵的价值。这是我们从萨特与波伏娃之间的爱情实验所能捕捉到的可贵之处。

西蒙娜·波伏娃是著名的女性作家,是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先驱者,著名的女权主义著作《第二性》就是她的作品。萨特和波伏娃在上大学的时候相识,彼此都对哲学和文学有强烈的兴趣,很快陷入恋情。

根据波伏娃的回忆录,萨特没有一夫一妻的思想,他生性喜欢结交女友,他认为女人不像男人那样滑稽可笑,而且认为女性具有各种魅力。但他还是为他和波伏娃的关系赋予了特殊的地位,他曾用很庄严的字眼向波伏娃解释道:“我们的爱情是一种必然的爱情,但我们也可以去体验一下偶然的爱情”。

波伏娃接受了这一点,她的评价是“我们属于同一类人,我们始终相互默契,这种默契不能为他人短暂的浓情蜜意所替代”。

面对爱情的保质期问题,他们签订了一个奇特的爱情契约。这个契约的有效期只有两年,每过两年双方就要确认一次,是否还继续这段伴侣关系。

在契约中,双方都有自由。但除了自由之外,他们还加了一条规定:双方不仅不能相互欺骗,也不能相互隐瞒。这种坦诚也是维护自由关系的关键,就像波伏娃说的,“常常言语本身不仅是一种告知,而且是一种行为,如果一面假装对他人不施加任何压力,一面又突然间无意地流露一点真相,这其实就是弄虚作假。”

在现实中,萨特和波伏娃都分别有过很多情人,对萨特的艳遇,波伏娃了如指掌,对波伏娃与情人公开同居,萨特也完全赞同,而且他与波伏娃的两个情人都成为了朋友。有一段时间,他们还有过一段“三人行”的经历(这后来被波伏娃改变为其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宾》)。结果是,这个契约足足延续了51年,从萨特24岁直到75岁去世,两人真的做到了相伴一生。

就像蒋勋说的,事实上他们是在做一种实验,实验人性有没有可能不要靠法律的保障,靠人真正内在的吸引力去维持关系。

萨特生前采访录像

03. 
开放关系中的折磨:嫉妒

可能很多陷于过期爱情的人都想过尝试一下“开放式”的关系,但萨特和波伏娃的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最好不要轻易尝试,因为里面的嫉妒之情确实会把人折磨得非常痛苦。

1936年,萨特与波伏娃就把波伏娃的学生奥尔嘉·高萨绮薇茨吸收了进来,建立了“三重奏”的生活。他们这种容许性开放的契约式生活伴侣关系,在当时的西方社会也带有先锋的新潮性质。


这位年轻的俄罗斯女孩曾是波伏娃的学生,她青春活力下的极度自恋和让人窒息的自私曾深深地吸引了萨特,萨特整整追求其两年未果。这种“三重奏”的要求也是萨特主动提出来的,波伏娃虽然也赞同这种关系,但是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波伏娃还是经受了许多焦虑和苦恼。她曾在回忆录里写道,“萨特拼命想征服奥尔嘉,他把她看得高于一切,突然之间他不准我对奥尔嘉的观点和憎恶有半点轻视,他就这么立了一套新规矩与我的相对抗,对这一转变我难以接受。”

随着三人关系的深入,波伏娃也意识到,爱情在本质上是专一和排他的。“我爱萨特,也喜欢奥尔嘉,爱的方式不同,甚至不能进行对比,但每种爱都是专一而排他的。我对他们的情感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在她身上我再也认不出我所钟爱的那个宁静的伙伴了。当我们三人一起出门时,原来的那个奥尔嘉完全消失了,而出现了一个萨特所要求的奥尔嘉;有时她也报答一下这种期待,于是她显得更女性化,更妩媚动人,不像和我在一起时那么自然……一想到‘三人帮’的局面要长时间延续下去,我就胆战心惊。”

在波伏娃的半自传小说《女宾》中,我们也能看到她在三人关系中经历的痛苦。在小说中,第三者“格扎维埃尔”闯入了皮埃尔和弗朗索瓦丝的爱情。这位“第三者”是个有极强自我意识的人,她原本对弗朗索瓦丝又敬又爱,但在爱上皮埃尔后,她甚至不能容忍弗朗索瓦丝的存在。她自称是“有血有肉的人”,用烟头戳自己的手臂,试图与皮埃尔密谋抛弃弗朗索瓦丝,勾引另外一个男人,大胆表达自己的嫉妒。

萨特给波伏娃的书信集《寄语海狸》(Lettres au Castor )


另一边弗朗索瓦丝也妒火中烧,但她还是用自己的理性压抑着,她不愿意承认。在这种“三重奏”的爱情关系中,所有的人都在嫉妒和怨恨,这种魔鬼的情感在他们中间滋生,谁也无法摆脱和控制。最终,弗朗索瓦丝把这位“第三者”用煤气杀死了。

这正应了《女宾》开篇引用的黑格尔的一句话,“每个意识追求另一个意识的死亡”。

04. 
关系中的“他人即地狱”

不过这种嫉妒也是自由哲学的必然。萨特有一句名言就是“他人即地狱”。所谓“他人即地狱”就是指,如果我们接受了人是绝对自由的,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生命,那么人就成了一个拥有主导权的主体。人总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

刘擎在《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中写道:

萨特说,我们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是一个骗局,那种不分彼此、合二为一的爱情体验,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时候的幻觉罢了。爱情同样充满了为争夺主体性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到最后要么是受虐,在羞耻中享受快乐,要么是施虐,在内疚中感到愉悦。


爱情的常见情节就是如此,一个人去追求另一个人,去讨好、迎合对方,变成对方喜欢的样子,失去自己的主体性。而被追求的一方呢,则要努力表现出自己迷人的魅力,通过追求者的奉献去获得自己的主体性。在这样的关系中,爱情越热烈,双方就越接近受虐狂和施虐狂。


萨特还有一个很奇妙的说法,他说憎恨是什么,憎恨其实就是你承认了别人的自由。想想看,你会恨一个杯子或者一把椅子吗?憎恨只能指向人,因为人有自由,只有人能出于自主意识对你做些什么,在他人作为主体的行动中,你就沦为了客体,沦为了物,你的主体性就被否定了。所以你会憎恨,因为你不甘于被当成物品。在这个意义上,憎恨就意味着你承认了对方的主体性,承认了对方的自由。


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情也是一场强者的游戏,嫉妒和憎恨都是很难避免的情绪,你需要接受内心中不断涌起的嫉妒和憎恨。能在自由关系中坚持下来的,都是势均力敌的人。

点击购买《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参考资料:
1、《少女的心——我与萨特》 波伏娃著
2、《女宾》 波伏娃著
3、《为什么要萨特》 柳鸣九著
4、《浅谈小说〈女宾〉之嫉妒主题》  文/唐承媛
5、《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刘擎著
6、《哲学家与爱》 奥德·朗瑟兰 玛丽·勒莫尼耶著
7、《寄语海狸》 萨特著




图 |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女主角被迫要求接受一个开放伴侣的提议

思想实验室:你接受开放式的关系吗?你怎么看待婚姻与自由的关系?
欢迎把你的观点分享到评论区,以及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专题讨论区,和大家聊聊你的意见


转载/合作 mkt@eidos.wiki

▼ 点击进入思想实验室讨论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