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角度看世界
谷雨三候
翰林诗笔振千古,珊瑚照夜横雕梁。
高文胜地占江左,我来戴胜初降桑。
今日起正式进入谷雨第三候:“戴胜降于桑。”这标志着今年的春天将进入最后的5天倒计时。
“戴胜”又称鸡冠鸟,本是一种在地上觅食的攀禽,平时很少在树上活动。
谷雨时节,戴胜在树上繁殖,喂雏,经常来往于树上,所以古人将戴胜降于桑这个特点作为谷雨的一种物候现象。
由于戴胜在我国太常见了,所以博物君拒绝回答关于戴胜的问题。
世界是多元的,角度亦是多样的。
目前已经系统且成学科的,少说也有几百门课。每门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帮我们认识这个世界。
从通识教育来说,都是认识柳树,语文会说“碧玉妆成一树高”,英语说“willow”,数学说“这棵树有8个杈,每个杈有6根条,让我们算一下,总共有多少柳条”,物理说“柳条随风摆动,是受到动力、重力、摩擦力影响,让我们算一下每个力”,生物说“杨柳科柳属乔木植物”,地理会说“柳树原产中国,以中国黄河流域为栽培中心,东北、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均有栽培”……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因为一直多角度学习,所以,当我们看见柳树时,不会说“你物理说的不对,空气哪里有摩擦力……”,也不会说“你语文也太夸张了,这就是树,哪儿来的玉!”
这是我们对待已经有过接触的学科的态度,就算听不懂物理,可是我也尊重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就算觉得文字浮夸,我也尊重你写文的自由。
BOOK
世界如此多样,角度如此多样,都是描述同一件事物,我们也需要走出茧房,去了解外面的视角。今天,我想聊聊“生病”这个客观现象以及看待的角度。
小明今天短袖出门,谁料恰逢降温,于是这个苦命的娃打喷嚏了。
现代医学解释“打喷嚏是上呼吸道黏膜受到外界刺激,从而刺激气道黏膜,使气道黏膜处于产生兴奋性状态,继而出现打喷嚏的症状,主要起到排除病邪或者致病微生物等作用。”
传统医学解释“嚏,非病也,然而嚏所由来,当知之也。人身经脉十二,始于肺之寅,终于肝之丑,而肝复交于肺,如十二时之相继无已也。夫肺,金也;肝,木也。”简单归纳就是“外感风邪、体虚等原因导致的。”
鉴于今时大部分人都没耐心研究古文,再加上一眼望去的“金木水火土”,很多人就是“不知所云,封建迷信”概括了之。
可是,放下情绪,不带抵触心理,其实这个就是传统医学对打喷嚏的现象的看待角度。我不同意你,可我尊重你。
BOOK
好了,现在小明打喷嚏了,应该怎么处理?
相信大部分人会及时让小明回到屋里,添加衣物,喝点热水。
现代医学认为应该就是多喝水,不需额外吃药。
传统医学则认为“驱寒,微微出汗为宜”。其实,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处理方式是大同小异的,只是描述的角度不一样!而由于传统医学的几千年历史,它观察的更细致一些,所以会说“微微出汗为宜,但是不宜大汗,大汗则病不解。”
BOOK
小明倒霉孩子,苦逼搬砖一整天,没法加衣服,晚上回去,微微发烧,身上疼,嗓子也疼了。
现代医学的处理方法,就是嗓子红肿,多喝水,多补充维生素,或者验血常规,如果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升高,那么就抗生素伺候。而细菌感染很重要的外在表现,就是黄鼻涕黄痰,嗓子红肿,扁桃体发炎。
传统医学呢,就是受寒了,如果没有及时驱寒(亦称解表),那么寒入里会化热,热像是什么样的呢?是“黄痰黄鼻涕,嗓子红肿,喜喝凉水”。所以,其实还是对同一个现象的不同表述,都是“红肿,黄痰黄鼻涕”,一个称之为“细菌感染”,一个称之为“内热,上火”。
BOOK
再来解释一下各种西药,依我个人浅见,西药就是提纯了的单味中药。
由于抵抗力优秀,大部分青壮年可能不需要吃抗生素,感冒七天就好了。而抗生素为什么不一感冒就吃?这个问题后面再讲,先来了解一个词“偏性”。
咱们日常吃的食物,经过老祖宗几千年的验证,因为相对平和,安全,虽然小有偏性,但总体不大,长期吃,对人几乎没有坏处。
什么叫“偏性”,我在这简单归类一下,就说“寒热”吧。比如夏天,人很热,吃西瓜,喝绿豆汤会让人感觉清热凉快,此处的西瓜绿豆汤就是寒性;而冬天很冷,紫苏,葱姜、花椒辣椒、老母鸡这样的,帮人驱寒保暖,就是热性。
BOOK
说回感冒用药,传统医学的用药,没有提纯,各种草根。可是,光光一个下火药,就按程度分为“轻剂”,“平剂”,“重剂”。若是感冒嗓子疼的不厉害,只是有点鼻子热,感觉冒火,或者快要上火的时候,下火轻剂“桑菊饮”即可对症,或者,其实多吃西瓜也可以,不用非得用药。
可是如果像小明这样,黄痰黄鼻涕,嗓子疼了,你还靠吃西瓜想把火压下去,那太天真了,此时必须看情况上下火之力更猛的“银翘散”(中成药银翘解毒颗粒)或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中成药莲花清瘟)。而抗生素,由于经过提纯,药性更甚。在我这里,我会把他排在重剂之后,算特效剂!
也就是,只要能让嗓子消肿,黄痰黄鼻涕消退的药剂,别管中药还是西药,用传统医学的视角,都是属于“下火剂”。不应该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辅助补充的关系。
而现代医学,一般也是建议在吃抗生素之前,能扛则扛,一般不建议轻易使用。而所谓的能扛则扛,是不是也得落实到一日三餐,穿衣喝水呢?
BOOK
生病,一定要对症,如果程度已经比较重了,轻型的药当然不会管用。可是如果身体素质足够好,病情就控制在浅表,那么只喝水也能好,再严重一点,那么水里记得放金银花。或者根据严重程度陆续使用对应层级的中成药。
好,如果说抗生素是特效剂,对上火类的都兼容,为什么还要考虑前面几个层次的药物,而不是直接嗓子疼就吃抗生素呢?
那这里就要说回到偏性的问题了。人体,就像一杯温水,冷,冷不得,热,热不得。如果我们需要保持一杯45度的温水,那么,当我们倒入(吃进去)的热水仅仅高了0.5度时,那么安全的西瓜就可以帮我们回到45度。而由于滥用抗生素,0.5度的偏差我们也要用10度的凉水(抗生素)来纠偏,那45度的水容易变成30度甚至更低,这就很容易就走向寒凉。我们的身体会变得更容易感冒,或者拉肚子。因为抗生素经过工艺提纯,已经是偏性极大的药物了。
好,接下来,我们聊聊忌口。先看个例子。小强,他的身体极其强悍,感冒从来不用吃药,突然有一天,嗓子疼,他想,我生病了啊,我要安慰自己啊,我得去来顿重庆火锅!还要烧烤!还要喝碗老母鸡汤滋补一下。
猜猜这个人会怎么样?如果这么做了嗓子还不刀片,我只能说“牛X”。而绝大多数正常人,就算不懂传统医学,出于身体的舒服程度,也是偏好吃凉的,也就是身体去指导你去吃点西瓜,喝点凉水的。而中医所谓的忌口,其实也是来源于对这一现象的观察,上火就别作啦,吃什么火锅,喝什么白酒,忌口忌口。
然而现在中医,大概是为了标准化,一说忌口就全国统一忌“水果,牛奶,肉类”,我也是想笑了。根据不同的病症,忌口不同偏性的食物,是人之常情,不需要去硬性规定。简言之,身体自己知道,这时候吃什么是舒服的!
再说回小强,小强化身超人模式,作死吃了一堆,就是不刀片嗓。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脾胃功能。
同样要保持45度的温水,同样的摄入50度热水,小强的脾胃能把它分解全利用,所以不会有5度的差别在身体里捣乱。而有的人,脾胃只能把50度的热水拆解到48度,那么多出来的3度就会留在身体里捣乱,让我们上火。
所以在传统医学里,脾胃是后天之本。消化好吸收好的宝宝,天生就是要强健一些。所以,不是不可以做超人,看看自己有没有铁胃。
BOOK
现在来说说,我理解的“除不完的湿气,滋不完的阴,补不完的阳气,健不完的脾胃”。前文说,人体像温水,冷不得,热不得。当人体热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加点冷水,冷水就是“滋阴”(各类水果,牛奶,肉类),然后五谷杂粮,谁能吃那么精确,于是冷吃多了,脾胃不干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除湿”,来点燥的(山药、扁豆等等)中和。
日常食物的偏性延伸,其实就是中药的各种草根树叶。是古人观察其偏性来做的分门别类。是当身体偏差严重时,普通食物已经无法纠偏的选择。
最简单的例子,广东人煲汤的五指毛桃,已经融入到日常的煲汤食材里,对他们而言,这是食材。可是在内陆,大概没几个人了解或知道这是干什么的,自然也就划入到草根里去了。
还有,中药的命名,一般举例都是说,因为蝙蝠晚上能看见,所以蝙蝠的粪便叫夜明砂,所以能治眼睛。可是,有没有想过,也许是因为古人发现蝙蝠的粪便能治眼睛,所以联系蝙蝠夜行的特点,从而为了方便记忆所以流传出来这样的话呢?(PS:那个第一个尝螃蟹的人,我也不知道他经历了啥。)
所以,传统医学的调养,在我看来,不是为了长期吃偏性大的药类,而是要回归日常。用安全(偏性小,微调,用时间换空间)的食物来调节人体的中正平和。而所谓的忌口,也不是这不吃那不吃。而是这也吃,那也吃,只是根据自己的体质,缺水的,多吃点水果;怕冷的,多吃点羊肉。但不能因为怕冷,就一口水果不吃,不信啊,你看那个镜子里明明怕冷,但是一吃就上火的是不是你自己。而这,在现代医学里,其实是《膳食指南》的范畴了。
传统医学里讲,“动则生阳”。现代医学里讲“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我们可以不喜欢对方的视角,描述的方式或语言,但是我们不能把自己固步自封在一个小天地里。比如,好多中医粉会说,湿疹,用激素,用了以后当时会好,过后会复发。可是中药自己的擦洗剂即刻就好就是有疗效,复发就是不忌口。拜托,也不要这么双标好不好?!
什么叫治本?身体素质的强壮才是治本。多多运动才是治本!邪不干正才是治本!所有的药物(无论中药或西药)无非是比平时的食物更有偏性而已,偏性意味大开大合,意味不能长期食用,因为会把人体这杯温水调的过冷或过热。一时纠偏之后,真正让人体归于平和的,还在于平时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上。这,其实还是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共同的着力点!抛弃偏见,抛弃表象,生命的质量在平时!~
BOOK
最后说一下,本人对传统医学了解知之尚浅,对现代医学知道的也微乎其微。本文仅仅是笔者一家之言,你可以不同意我,但是也得捍卫我说话的权力。对不?哈哈,感谢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让我们可以接触各种角度,看各种的世界,聊各种的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