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当头,人人皆英雄

刘君祖 道善学苑 2022-11-02


《万国来朝图》,清,纵299厘米,横207厘米;此画描绘的是藩属及外国使臣到紫禁城朝贺的场面

什么是英雄?如何定义英雄?在古代,骑兵打仗可称为英雄,那是为了疆土舍身忘己的人物。

那么在“天下太平”的新时代,英雄的概念还适不适用于如今的社会生活?

火场上的逆行者,还是奔赴管制区的“大白”?

刘君祖老师的这篇文章结合“易经”智慧,深度解读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英雄情怀”。







中国人如何

              谈论英雄


《英雄》第八相较其他篇章的内容更为轻松,有一点聊天的味道。中国人对于“英雄”这个词并不陌生,可是刘劭开专题来讨论,就不简单了。


西方人也有谈“英雄”,苏格兰作家卡莱尔在 1841 年出版一本名著,叫《论英雄与英雄崇拜》(On Heroes,Hero Worship 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在欧洲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书中将“英雄”定义是“传递神的旨意给世人之人”,所以,先知、教士、诗人、文人、学者、革命家等皆可以是他所称的英雄。



而英雄独特的魅力,在《易经·豫卦》四爻“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就表现出英雄叱咤风云的魅力,这种热情奔放是英雄的一种典型。


还有另一种英雄的典型,一般人较少谈论,在谦卦第三爻,叫“劳谦”。“劳谦”跟“由豫”是两个不同的典型,风格上截然不同,前者大鸣大放,后者低调务实。


正因为“由豫”的热情激昂,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可以登高一呼百诺;但风险常常是绝对的自私,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领袖。至于“劳谦”型的领导,是低调服务人群,而且持久,能基业常青。


有一本书叫《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就以《易经》这两个卦来分析:书中将领导分为五级,其中第四级就是“由豫”型的领导模式,而最高级的领导则是“劳谦”型的领导模式。


进入正文之前,刘劭先就“英雄”来说文解字破题:“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


从字义上来看,“英”从“艹”字头,跟植物有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落英缤纷”一句。至于“雄”,右边是佳,与动物有关。“特群”就是卓尔不群,鹤立鸡群。这是中国造字的取象,正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以,取材自然界的动植物做比喻。在走兽中特别出众的称为“雄”,而草木中特别秀逸、精致的则称为“英”,都有出类拔萃的意思。


进一步细分,可以说“英”是偏重于文材,而“雄”是偏于武略,所以“英雄”必具文韬武略,文武兼修。


“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茂”就有繁茂、茂才,“异”就是特殊、特异,一般说“才德出众”,有的表现在文韬上,有的表现在武略上。


在《易经·革卦》君位,作为领导人,必要“大人虎变,未占有孚”,看似英雄应该是有打天下的魄力,可是《小象传》却说“其文炳也”,强调武力的阶段已经过去,接下来要有文治的功夫,正所谓“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



革卦第四爻已经革命成功“改命,吉”,到了第五爻就要推动文治,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因此,无论文武,只要出众就可以叫英雄;文才特殊的,叫“英”;武力过人的,叫“雄”。这是大致的一个分类。



“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可是人不会那么极端的,没有百分百的“英”,也没有百分百的“雄”;必要是有几分文才,有几分武略,只是比重不同。连一般人也认同要兼通文武,才能称英雄。



“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意思是指在“英”和“雄”,即文、武两种特质中,若是要计算其中的比重,则彼此相成。好比说:以文才为主的“英”(己为二分),至少也要有“雄”的武略,其中“雄”的比重约占既有特质“英”的百分之五十,即“取彼一分”,才算完备;反之亦然。这是一个大概的设计,不是真实的等式,如:文才或武略,约占六成即可;而另一种特质,也不能少于三成──重点是要互相吸收。所以才说,“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白话就是:以百分之五十为单位来计算,主要特质有二份,次要特质也要有一份才行。


“校其分数”,“分数”类似于药方的剂量、比重;此处是谈“英”“雄”特质间的化学融合。




如何将英雄谋略

              运用到工作中


先前提过:“分数”在《孙子兵法》中有组织里面分层授权负责的意思;在《易经》中则以《颐卦》的“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做代表;管理学上说,直接督导的层级,本身就构成一个领导核心单位,人数最好不要超过七个人。


真正做大事,只要“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即可,这样的组织才有效率。


至于“则互相须”,有的版本作“则牙则须”,其实“牙”是刻版印刷翻印的错字,应写作“互”,意思是相互需要,彼此互补。要是硬作“牙”字,怎么讲也讲不通,反而曲折勉强。


过去就把“牙”解释为“壮齿”,引申为凹凸交互的意思,要绕好大一弯,搞得牙痛。


后来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人物志》指出,《四库全书》里面收录的《人物志》,“牙”字其实是“互”字的俗字写法,因为是用画的,所以看起来像“牙”。而对比《康熙字典》的“牙部”来抄本上的字,也说是“互”,这个难得的考证,让文意贯通、豁然开朗。


因为重刊的文本,往往让字体不清的俗写变了样,也就引起后来无谓的牵强附会。这里是说英雄不能只文不武,也不能只武不文,文武是互相需要、交互错杂的,类似于刚柔、阴阳和乾坤。


“须”是指相互需要。在履卦中谈“履虎尾”,要踩老虎尾巴却不被老虎咬死,得会智取用巧劲。如果是一介武夫,往往就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恐怕结果不妙。


正因为文才跟武略互相需要,仅是所占的百分比不一样:可能是文底配上武胆;也可以是武人的资质,但是粗中有细,懂得策略运用,这就叫“则互相须”,才能成就英雄的“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按:需卦卦辞)。


“须”字在经典中有多重的意义,使得文义更为丰富:就像《易经·需卦》,“需者,须也”,除了需要、需求外,还有“等待”的意思。为什么要等待?就是要等待一个能互相配合、互相需要的伙伴才能有所成就。


贲卦第二爻叫“贲其须”,“须”又有美髯、胡须的意思,意思是说做官不能嘴上无毛,没有威仪。


此外,“须”有时候是指要等待时机,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归妹卦》中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就是错失时机以致价值折损。


所以“则互相须”,就是互相需要,“然后乃成”。



本文节选自刘君祖《人物志新解》



栏目编辑 排版:温静  /  审核:金寒芽 苏会领


当代国学大家


刘君祖

刘君祖


咸临书院山长 

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

中华奉元学会第三、四届理事长



  • 新浪微博 | @道善学苑

  • 视频平台(抖音、B站、快手)| 道善学苑

  • 每日资讯、知乎、小红书 | 道善学苑

  •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520”专属会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