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明贤 宋雨彤:​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机理及效果研究

李明贤 宋雨彤 农村金融研究 2023-1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机理及效果研究

李明贤 宋雨彤

作者简介:李明贤,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宋雨彤,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李明贤,宋雨彤.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机理及效果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2(9):13-24.

「摘要」论文基于中国201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共同富裕和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研究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机理,并利用回归模型对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普惠金融通过降低门槛效应、消费拉动效应、创新激励效应、创业效应等,推动经济增长,缓解贫困,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数量,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同时普惠金融通过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仍需提高,改善收入差距的能力还需强化。故论文建议创新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发展应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根本,通过创新产品和业务、注重普惠保险业务的开展等措施,更好地服务弱势群体,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普惠金融;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


一、引言和文献回顾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按照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需求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前转型升级势头良好,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上再次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性以及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重要性。普惠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弱势群体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帮助他们抓住改善自身状况的机会,增加收入,这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契合。普惠金融通过缓解弱势群体面临的信贷约束与金融服务可得性低的问题,提升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可以有效避免收入差距扩大。所以,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那么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效果如何?如何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将为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增进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证据。

(二)文献回顾

专家学者们就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及其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1.有关共同富裕的研究。共同富裕的实质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人民共创日益发达、领先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共享日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王朝明等(2012)提出评判“共同富裕”的标准:一是富人和穷人的收入都要增加;二是富人和穷人收入差距至少要缩小。邱海平(2016)认为我国的共同富裕目标是指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把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分为根本途径和具体途径两个层面。从根本途径来说,它包括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具体途径来说,包括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关于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认为既应考虑收入分配方面的测量指标,又应体现社会参与、市场参与等内容。刘培林等(2021)认为应该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富裕程度为主要入手点,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缩小收入及区域、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查雅雯、曹立(2022)认为当前我国已具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及宝贵经验,但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仍需直面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及居民收入差距三大主要挑战。

2.有关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研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主要涵盖收入水平提高与收入公平分配两方面。近些年来,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通过提升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有效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一方面,普惠金融可以促进收入水平提高:如姜松、周鑫悦(2021)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缓解了“金融排斥”问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经济增长,提高收入水平,对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熊德平、陈昱燃(2020)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普惠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可以促进共同富裕更好地实现。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洪铮等(2021)运用空间杜宾和广义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发现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改善是普惠金融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机制。张全兴(2021)认为充分发挥普惠金融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可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优化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结构。Donayella &Claudio(2018)发现运作良好的金融体系及其顺利发展有助于更加平等的收入分配。

总之,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普惠金融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对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也持肯定态度。但现有文献中,直接把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效果如何亟待检验。


二、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机理分析

(一)普惠金融通过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消费拉动效应。在双循环新格局下,居民消费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最终体现,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支撑。消费升级推动高质量供给、牵引高质量需求(李世美等,2022)。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中国各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张守莉,2020)。普惠金融发展可以解决“三农”主体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帮助他们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效动员农业生产要素进行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价值链提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低收入的农民群体拥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他们收入的增加可以带动更多的消费,并最终带动经济增长和产生更多就业岗位,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难度也逐渐下降。正如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所认为的那样,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收入差距会不断扩大,但是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呈现出一个倒U型的关系。

二是创业效应。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企业家是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提高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可以带动创业,促进经济增长。创业效应体现为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就业和优化结构等渠道推动经济增长(黄祖辉等,2022)。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居民创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普惠金融相关政策如鼓励向小微企业贷款、降低信贷门槛、支持银行发行小微及“三农”专项金融债等,可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居民的创业热情,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尤其对于低收入群体,普惠金融带动创业的作用更为明显,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针对小微群体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更为精准地实现信贷资金的动态分配和管理,使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及时获得贷款,扶持了更多小微经济主体,带来了经济发展内驱力,增加了中低收入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可能性,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作出了显著贡献。

(二)普惠金融通过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降低门槛效应。门槛效应是指企业或个人在获取某项产品或服务之前,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来达到获取该服务或产品的资格。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使用率,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张小锋、王菁彤,2022)。首先是在偏远地区,由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金融创新产品较少,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这些地方的部分非贫困群体会形成自我排斥,放弃使用金融服务。非贫困人群尚且如此,那些低收入群体、金融素养较低的贫困群体更加难以跨越金融服务门槛。如营业网点较少、距离较远,通勤成本较高、耗费人力较多等,导致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变高;加上这些地区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小微企业抵押物不充分、获取融资的条件较为苛刻或贷款利率较高等,使得他们无法获得用以扩大生产、升级技术所需的资金,导致增收困难。而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在贫困地区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弱势群体更方便地获得金融服务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创新激励效应。创新激励效应强调企业创新和技术升级。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有利于资本相对收入份额的提高,收入分配效应逐渐显著,从而帮助缩小收入差距(匡国静、王少国,2020)。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显著激励作用,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惠献波,2021)。且普惠金融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供给以及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创新(任碧云、刘佳鑫,2021)。此外,普惠金融有利于“三农”主体、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引进、新产品的市场开发;同时更多强调服务于农民、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通过联通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帮助“三农”和小微经济主体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升级改造,加快技术创新进程,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并带动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促进共同富裕。

综合以上分析,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具体可概括为:降低门槛效应、消费拉动效应、创新激励效应、创业效应等。这几个效应一方面体现为通过促进经济增长缓解贫困,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数量,达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通过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实现路径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共同实现的。其中消费拉动效应、创业效应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二者缓解收入差距的作用就逐渐显现。而降低门槛效应、创新激励效应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更有利于缓解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贫困群体是普惠金融主要的受惠群体,普惠金融的发展,除了使贫困人群向上流动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之外,还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共同富裕及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详见原文)


四、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效果的实证(详见原文)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共同富裕目标取得显著进展,普惠金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普惠金融通过降低门槛效应、创新金融产品、缓解金融约束等,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群中更有效地发挥了金融推动力的作用。从促进经济发展、缓解贫困,降低区域、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增长子系统与经济平等子系统协调发展等方面,推动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通过提升贫困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金融科技的运用等,提升贫困落后地区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帮助提升“三农”主体和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激发弱势群体创业热情,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

其次,优化金融监管政策,提升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金融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体倾斜,保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促进目标群体收入增加,促进共同富裕。

第三,将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结合,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加大对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居民金融素养教育。同时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普惠金融的业务能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第四,普惠金融发展中要重视普惠保险业务的推广使用,并将信贷业务与保险产品的推广相结合,用好保险托底功能,避免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出现,解决贫困脆弱性问题,有力支持弱势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保证共同富裕目标更好地实现。

原文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22年第9期


关于我们

《农村金融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目前,已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本刊侧重于农村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理论与实践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欢迎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和广大金融实践者积极投稿。

投稿请登录http://ncjr.cbpt.cnki.net

欢迎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