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峰 张雅 陈春春:金融科技发展对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影响研究

张峰 张雅 陈春春 农村金融研究 2023-10-24

金融科技发展对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影响研究

张峰 张雅 陈春春

作者简介:张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张雅,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春春(通讯作者),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引用格式:张峰, 张雅, 陈春春. 金融科技发展对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影响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2(10):32-40.

「摘要」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涉农贷款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金融科技对不同地区金融需求满足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在整体上能够提高金融需求满足度,其促进作用在东中西部呈现差异,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科技财政投入和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金融科技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效果越好,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受到金融科技发展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金融科技;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农村金融发展痛点的文献

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着农村金融的供给普遍较低、农户使用率较低、农户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有限,因此对金融的理解度较低、整体满意度较低等问题(粟芳、方蕾,2016)。地理排斥、条件排斥、评估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的存在导致供给不足,由此抑制金融需求。同时在金融服务产品上往往比较单一、而有限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使农民无法理解金融服务的过程和原则,进而主动放弃享受金融服务(邓旭峰、邱俊杰,2013)。Yeung G,et al.(2017)提出不同收入的农村居民获贷率高度不平等,只有不到16%的农民获得正式信贷,且80%的贷款发放给了高收入农民。金融普惠和金融生存能力的指令存在内在矛盾,信贷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不匹配,因此要想破解农村金融排斥的难题,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政府需要考虑如何调动各种金融机构向农村弱势群体贷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而这种调动必须是可持续和有效的(王修华、赵亚雄,2020)。

(二)研究金融科技的定义及其发挥的作用方面的文献

金融科技一方面指将现有的金融业务进行数字化,比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另一方面指将各类新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如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账本等等(李文红、蒋则沈,2017)。金融科技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延伸(王丽辉,2017);互联网金融常常存在忽视金融本质、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约束的现象,而金融科技更加注重对金融业务的完善,更加注重金融业务本身的发展(李文红、蒋则沈,2017)。金融科技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获取客户信息的成本、识别风险的成本、日常运营的成本等等,也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防御的能力(Chen Z et al.,2017 ;王硕、宋佳燕,2018)。Philippon T(2015)指出金融科技的一个承诺是推出更廉价的方法来克服金融合同纠纷,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以改善消费者福利。Zhou W,et al.(2018)提出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重大技术创新正在推动中国政府扩大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大大提高了移动支付的效率,完善了网络贷款中客户的征信管理和风险管理方法,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智能理财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安全、真实、高效的信息传递(周昆平,2017),在提高效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王丽辉,2017)。

(三)研究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关系的文献

国内学者多集中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关系。Cheng & Ahmed(2014)调查中国四个贫困县的正规、非正规和新兴小额贷款机构对信贷和信贷配给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金融机构根据这些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流量开发贷款产品,它们就能够接触到更贫困的家庭。傅秋子、黄益平(2018)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发现农村金融需求正受到数字金融发展的深刻影响。杨波等(2020)基于CFPS的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研究,提出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家庭正规信贷获得,该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数字支付渠道来实现的。柳松等(2020)基于2014—2018年CFPS的数据经过实证得出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获得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既可以提升农户信贷的可得性,也可以提高农户的信贷规模。樊文翔(2021)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CFPS的数据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和正规信贷规模。因此,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数字普惠金融是缓解农村信贷约束的有力途径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

现有研究已对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科技进行了探讨,在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关系研究上,多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角度出发进行实证研究,现有文献从宏观数据角度考察二者关系的领域存在空白。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从宏观数据角度出发探究两者关系,从宏观数据考虑将不局限于要素的影响,而是将研究视角拓宽至地域间差异;第二,依据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将全国依据经济水平具体划分为东、中、西三块区域,实证检验效应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第三,基于区域间结果的不同,对比区域间宏观因素差异提出可能存在的原因;总之,本文的研究视角全部基于宏观角度。


二、机理分析及相关假设

金融技术背后的数字技术为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带来了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改善了居民对金融市场、服务和信息的利用,并使金融服务更准确地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们。其次,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服务,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并提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效率(粟芳、方蕾,2016 ;章祥生、陈雨薇,2017 ;万思杝,2019)。

第一,在由于供给不足导致的金融需求抑制中,银行不愿承担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将多数农民排除在金融服务外(周鸿卫、田璐,2019),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有效弥补了传统农村金融信用体系,有利于缓解农民信贷约束;另一方面在资本的逐利本性下,农村金融面临着抽血式逆向配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是如何吸引商业金融流入。农村信贷来源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正规银行机构贷款,一种是通过民间机构贷款。前者由于农民贷款风险大、抵押物少、贷款额度小,金融机构出于逐利角度不愿意贷款,该种方式多为政策推动实施,无法满足更广大农民群体的融资需求。后者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承担高风险的同时要求高收益,提高了农民的融资成本。所以这两种方式虽然满足了许多农户的贷款需求,但是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看,农村信贷需要一条可持续、有效率的发展之路,以此提高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度(傅秋子、黄益平,2018)。金融科技的出现通过降低成本和风险,有助于解决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高但收益小和其他方式农户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实现市场化的农村金融体系。首先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在农户保险上发挥作用降低了信贷过程中的风险;其次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的方式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以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收益。(魏仕杰、魏敏,2019 ;郑美华,2019)通过这两条路径,农村信贷风险与收益逐渐匹配,由此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形成多元参与的投入格局,以此生成农村金融高效率、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说一: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

第二,由于技术操作的特点,金融技术的充分发挥取决于良好的网络通信设施(李明贤、何友,2019)。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滞后限制了应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信号塔少、移动互联网宽带窄、收费昂贵却信号差。由于经济基础差、信息流通缓慢、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农民拥有的智能手机、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产品数量很少,即使电话普及率有所提高,但一些农民仍在使用不具有访问网页功能的老式手机,因此很难推广电子银行以及网络转帐和汇款业务。金融硬件设施落后,制约了农村金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我国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以及西部地区而言,整体上的基础设施完善度高、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高(陈瑾瑜、蔡洋萍,2020)。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说二:金融科技发展对于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促进作用在中东西部地区呈现差异,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

第三,区域财政科技支出有助于地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地区往往会扩大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以保持较高的地方自主创新能力。而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进步又将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和地方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王刚、张蔚凌,2014 ;包健,2015),因此本文认为区域科技财政投入是影响金融科技在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方面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说三:地方科技财政投入越高的地区,金融科技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效果越显著。

第四,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构建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丁汝俊、段亚威,2014),农村金融供需的失衡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赵羽、左停,2014),也就是说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影响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且对其贡献度较高(唐树伶、张成虎,2013),因而本文认为城镇化率与金融科技作用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相关。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说四: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金融科技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效果越显著。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详见原文)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文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到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农村金融的痛点,有助于农村金融满足度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促进作用在中东西部又呈现显著差异,通过原因分析,得到了呈现差异可能的原因。因此除了要利用政策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本身以外,也要完善其发挥作用所依赖的种种基础设施,不仅要使金融科技水平得到提高,也要畅通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渠道。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构建区域协同的均衡发展格局

从异质性分析中可以看到,金融科技的促进作用在中东西部呈现显著差异,要想提高金融科技对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促进作用,既要巩固东部地区原有优势,使促进作用具有持久性,也要着力破解西部地区难题、补齐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协调性,防止由于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过于不均衡以此加大东西部地区的马太效应。在实施双循环的背景下,内循环空间更大,市场是多维空间,政府与市场互动,区域间形成分工、形成多维空间,坚持内循环市场才能深化,因此应该促进省级贸易,跨时空促成交易,以此推动区域间共同发展。

(二)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转移支付力度

在调节效应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科技财政投入越大的地区,金融科技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的作用越明显,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都与地区科技水平息息相关。地方科技的发展及地方科技计划实施都要依赖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但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政支出能力差,因此还要支持落后地区的科技投入,用科学进步促进其经济发展,形成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中央政府应根据地区发展状况创制重点项目,各地区也应该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本地区的重点财政科技支出项目,由此形成中央地方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财政科技支出体系。

(三)加强农村网络设施建设

在机理分析中可以看出,要使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充分发挥其作用,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近些年来,智能手机对于网络设施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而智能手机对金融科技发展也很重要,在前文中看到,很多人使用的移动设施不具备上网功能,因而阻碍了金融科技作用的发挥,因此应该加强农村互联网的覆盖率,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硬件条件。智能手机是推动金融科技的一个重要媒介,从这个角度出发,完善网络设备,提高移动设施覆盖率是可能的突破口。

(四)加大金融科技宣传力度

在经济与科技落后的农村地区,人们对于金融科技的接受度相对较低,不相信也不愿意使用金融科技,因此采用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也无法解决传统金融面临的困境,这一问题仍然需要依赖教育的引导来加以解决。因此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化宣传和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其中,对于开展上述宣传和工作的主体而言,有研究表明,县长的金融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当地金融水平;特别地,考虑到县长与农村居民的距离较近,所以通过他们向群众开展相关知识教育应成为可行且有效的路径。

原文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22年第10期


关于我们

《农村金融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目前,已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本刊侧重于农村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理论与实践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欢迎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和广大金融实践者积极投稿。

投稿请登录http://ncjr.cbpt.cnki.net

欢迎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