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金融研究》2023年第10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编辑部 农村金融研究 2024-03-17

 ● 特稿

以商业本票为抓手 破解拖欠企业贷款的难题

王国刚 周普


 ● 数字普惠金融专题

亚洲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趋势及展望

曾学文

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兼论收入差距的门槛及中介效应

熊德平 韩奕杉 孙一磊 杨梦源


 ●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专题

新金融监管框架下农村中小银行风险治理的系统性重塑

王曙光 梁爽

农业强国目标下小农户融资困境与实现路径

罗剑朝 魏立乾

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对县域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农信社改制农商行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吴本健 谭睿琦 荣奕源


 ● 粮食安全

种业振兴背景下中国粮食作物供种安全研究

王术坤 刘长全 马文慧 景琦


特稿

以商业本票为抓手 破解拖欠企业货款的难题

王国刚 周普

作者简介:王国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国家一级教授;周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199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总体上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以及商业信用机制缺失的背景下,拖欠企业货款成为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长期存在且有着加重趋势的一个痼疾。论文利用1998-2022年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机关团体和非金融企业存款的数据,分析了这一痼疾的成因以及商业信用机制缺失的相关效应,并在对比商业本票、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一痼疾的政策建议。要破解中国经济运行中小微企业货款屡屡被拖欠所形成的经济循环堵点,必须加快发展以商业本票为基础的商业信用机制,为此,需要修改完善《票据法》、转变观念、坚持真实交易原则、实行资格认证制度、落实破产法和强化金融监管。

「关键词」商业信用;商业本票;拖欠货款


数字普惠金融专题

亚洲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趋势及展望

曾学文

作者简介:曾学文,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摘要」亚洲各国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中低发展程度国家重点通过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形态调整等方式,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较高发展程度国家主要通过完善监管、延伸渠道等方式,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包容性;高发展程度国家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涉农业务转型、规范合作等方式,提升农村金融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打造开放银行和多元“金融场景”,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通过强化政府推动、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大型金融机构下沉农村、持续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等方式,在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众多亚洲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但也应看到,发展亚洲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各国需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梯次发展路径,强化金融科技与农村产业融合,通过动员更多社会、市场力量参与,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村金融;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

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兼论收入差距的门槛及中介效应

熊德平 韩奕杉 孙一磊 杨梦源

作者简介:熊德平,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奕杉,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孙一磊、杨梦源(通讯作者),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论文运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研数据(CHFS)和北京大学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PKU-DFIIC),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差距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缩小消费差距,并且存在非线性关系,收入差距在其中是重要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差距存在着不同影响。具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生存型消费差距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发展型消费差距,最后是享受型消费差距。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背景下,降低收入差距、消费差距,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增进民生福祉是我国目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消费差距;收入差距;门槛效应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专题

新金融监管框架下农村中小银行风险治理的系统性重塑

王曙光 梁爽

作者简介: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爽,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农村中小银行是人民主权金融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普惠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大目标,在支农支小、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内生脆弱性,农村中小银行的存量风险体量较大,且疫情冲击、政策变化等带来的增量风险也逐步显现,其风险治理成为防范与化解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和难点。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为标志的新金融监管框架重塑了“央地”关系,强化了金融监管的高效集权属性、上下一贯属性和逐步授权属性,分别从监管覆盖、监管协调和监管深度三个维度提升了外部监管效能,进而牵住了农村中小银行风险治理问题的牛鼻子,从“穿透式监管”实现、风险治理重点转移、风险特征改变、潜藏风险隐患浮现四个方面带来新的变化,为推进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构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指引了新方向。

「关键词」农村中小银行;风险治理;金融监管;央地关系

农业强国目标下小农户融资困境与实现路径

罗剑朝 魏立乾

作者简介:罗剑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农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魏立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融资难题的破解对于扩增农村金融市场总量、释放农村经济活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小农户长期面临融资覆盖面不高、供求错位,非正规信贷大量占据农村信贷市场,新型金融产品在农村普及明显不够,农业保险覆盖面小,风险分担缓释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为了在农业强国目标下扩大小农户融资覆盖面与消解信贷配给,论文从持续推动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丰富信贷产品体系与信贷模式、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扩大农业保险品种与覆盖面、大力推动金融科技等先进手段应用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强国;小农户;融资困境;实现路径

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对县域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农信社改制农商行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吴本健 谭睿琦 荣奕源

作者简介:吴本健,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谭睿琦、荣奕源,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农民非农就业是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作为县域资金供给的主力军,农村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会对县域非农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论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0-2019年全国982个县域农信系统(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面板数据,利用农村信用社(以下称“农信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称“农商行”)这一准自然实验,建立渐进DID模型,探究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对县域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通过增加非农部门劳动力需求与扩大部门间劳动力报酬相对差异的“拉力”,以及农业部门资本替代劳动力的“推力”,对县域内非农就业产生正向影响;信贷规模与信贷结构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对非农就业的促进效果在非粮食主产区、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高的地区和创业活跃度水平高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非农就业


粮食安全

种业振兴背景下中国粮食作物供种安全研究

王术坤 刘长全 马文慧 景琦

作者简介:王术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长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马文慧、景琦(通讯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艺师。

「摘要」论文在分析粮食作物种子需求、生产、进出口、储备和库存、市场价格等基本特征基础上,计算了三大粮食作物的种子供种率。研究得出中国杂交水稻、常规水稻、玉米和小麦的供给率都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中国种子市场仍然存在优质品种供不应求,制种地区易受极端气候影响,种子运输压力较大,制种成本不断上升,制种计划难以预料市场行情,种业管理制度不断改革等问题和挑战。为提高种子供给能力,应该坚持市场导向,采取增加高质量种子供给,完善供种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制种的现代化技术水平,降低种子生产成本,鼓励企业拓展国外市场,扶持种子企业发展等措施。

「关键词」供种安全;粮食安全;供种率;种子质量


文字来源:《农村金融研究》2023年第10期

关于我们

《农村金融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目前已入选“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本刊侧重于农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金融理论与实践重点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欢迎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和广大金融实践者积极投稿。

投稿请登录http://ncjr.cbpt.cnki.net

欢迎扫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